1.表示冷雨的古诗词1、满江寒雨正萧骚(唐·杜牧·《见吴秀才与池妓别因成绝句》) 2、雨后轻寒犹未放(宋·欧阳修·《蝶恋花》) 3、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唐·李煜·《相见欢》) 4、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宋·苏轼·《虞美人》) 5、寒雨连江夜入吴(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翦翦轻寒雨后(宋·无名氏·《西江月》) 7、霏微尽日寒塘雨(宋·黄庭坚·《菩萨蛮》) 8、暮烟寒雨(宋·柳永·《鹊桥仙》) 9、伏雨朝寒悉不胜(清·纳兰性德·《浣溪沙》) 10、沾衣况是新寒雨(清·纳兰性德·《蝶恋花》) 11、草屋寒灯雨(宋·曹组·《点绛唇》) 12、多寒易雨(宋·朱敦儒·《清平乐》) 13、红杏梢头寒食雨(宋·毛滂·《蝶恋花》) 2.余秋雨《听听那冷雨》中引用,化用的诗词1-荡胸生层云【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姜夔 宋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3-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终南山 】 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4-疏雨滴梧桐【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骤雨打荷叶【骤雨打新荷】元好问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6-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虞美人】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3.描写冷雨的诗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____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 西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王维《山居秋暝》 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____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____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____唐婉《钗头凤·世情薄》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____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____杜牧《江南春》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____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____韦应物《滁州西涧》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____岳飞《满江红·写怀》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____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____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____杜牧《清明》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____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____周晋《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____陈文述《夏日杂诗》 年年岁岁望中秋,岁岁年年雾雨愁。____曾几《癸未八月十四日至十六夜月色皆佳》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____谢逸《踏莎行·柳絮风轻》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____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____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风雨替花愁。风雨罢,花也应休。____赵秉文《青杏儿·风雨替花愁》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____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____翁卷《乡村四月》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____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____赵师秀《约客 / 有约》 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____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____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____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____韦庄《台城》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____戴叔伦《苏溪亭》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____范成大《喜晴》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____王建《雨过山村》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____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____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4.关于冷雨的诗句1、雨冷香魂吊书客唐李贺 《秋来》2、雨冷不成丝唐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3、冷烟寒雨宋柳永 《受恩深》4、雨中禁火空斋冷唐韦应物 《寒食寄京师诸弟》5、雨馀衫袖冷唐韩翃 《送故人归鲁》6、冷烟寒雨宋柳永 《受恩深》7、江南雨冷若为情宋孔矩 《鹧鸪天·却月凌风度雪清》8、冷烟寒雨又黄昏宋毛滂 《玉楼春》9、淡烟疏雨冷黄昏宋毛滂 《南歌子·绿暗藏城市》10、雨后夹衣初冷宋毛滂 《西江月·雨后夹衣初冷》11、到处冷烟寒雨、为君愁宋毛滂 《虞美人·柳枝却学腰肢袅》12、冷烟寒雨埋荒草宋王采 《渔家傲·日月无根天不老》13、雨馀庭院冷萧萧宋周紫芝 《朝中措·雨馀庭院冷萧萧》14、还伴冷烟疏雨、做愁媒宋周紫芝 《虞美人·短墙梅粉香初透》15、冷云疏雨宋曹勋 《青玉案·尘埃踏遍长安道》16、疏雨冷烟寒食宋韩淲 《风入松·小楼春映远山横》17、甚春来、冷烟凄雨宋刘克庄 《摸鱼儿 海棠》18、冷烟疏雨秋深宋吴文英 《朝中措·海东明月锁云阴》19、旧游雨冷云沈宋王同祖 《西江月·往事星移物换》20、冷烟和雨宋刘辰翁 《水龙吟·多年绿幕黄帘》21、冷烟斜雨宋刘辰翁 《金缕曲/贺新郎》22、雨冷云昏宋张炎 《洞仙歌·野鹃啼月》23、吴岫雨来虚槛冷唐许浑 《姑苏怀古》24、雨冷唯添暑唐陆龟蒙 《早春》25、雨沾虚槛冷唐罗隐 《南园题(一本少起四句,注云阙题)》26、巫山冷碧愁云雨唐王毂 《吹笙引》27、一棹冷涵杨柳雨宋谭用之 《贻钓鱼李处士》28、冷和雨宋李珣 《酒泉子·寂寞青楼》29、篷窗夜雨冷难禁元李齐贤 《巫山一段云 潇湘夜雨》30、篷窗夜雨冷难禁元李齐贤 《巫山一段云 潇湘夜雨》31、晚雨冷冷子夜风宋刘克庄 《春暮》32、山北雨冷麒麟悲元王冕 《劲草行》33、西风吹雨冷凄凄宋陆游 《喜晴》34、雨后月前天欲冷宋黄庭坚 《次韵黄斌老晚游池亭二首》35、雨打夭桃坠冷红(悼半雪弟)清陈维崧 《正月二十日,从吴天石处读纬云弟京邸春词,》36、上视下视行周遭;其奈冷泠雨溅袍清袁枚 《到石梁观瀑布》37、隔雨红楼冷不禁现代陈寅恪 《无题 咏张群内阁》38、冷烟和雨作红尘宋韩元吉 《次韵子云春日杂兴五首》39、冷著松声似雨宋李石 《扇子诗》40、冷烟凄雨便归休宋张继先 《庵居杂咏九首》。 5.寻找唐诗、宋词含有冷雨的诗句塞外飘雪的时候,江南的雨应该是冷的。 南宋朝廷风雨飘摇的时候,我们从宋词那长长短短的诗句里,读到的雨,也是冷的。此刻,塞外正飘着零星的雪花,三点两点,贴在脸上,有些微凉、柔润。 像初春那乍放的梨花,薄凉、养眼。想必此刻,江南也应该是潇潇春雨,带着些许寒意吧。 我的脚下是厚厚的泥土,寒冷的原野,以及随处可见的辽文化遗迹。大辽帝国在这片土地鼎盛的时候,江南的那些诗人们,正用长长短短的诗句,吟咏着宋朝的草长莺飞、山河破碎。 那些婉约或豪放的诗句里,有点点的冷雨,在纷飞。想来,是大辽帝国的金戈铁马,让大宋朝廷上下心惊胆战。 而朝廷的妥协与苟安,也让大宋那些文人墨客的心凉了。他们用一支凉透了的笔,蘸着绝望的泪水,填写着一阕一阕的小令、长调,抒发着内心的苦闷与悲凉。 那茫茫的江南烟雨,也被塞外大辽的风雪侵袭着,变得生硬、冰冷。在岳飞的《满江红》里,我们感受到了雨的凉意。 虽然,此时塞外大地上的王朝已经由辽而金,然而,塞外的风雪却越刮越猛烈。“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这是江南的雨吗?岳飞率军与敌人边关对峙,冷雨潇潇,打湿了将士们的战袍,自然也凉透了岳飞那颗火热的心。 ( 文章阅读网: )有岳家军驻扎的地方,自然是宋朝的天空,那雨自然也是宋词里的雨。但这宋词里的雨与塞外的雨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冰冷的,击打着残垣断壁,也击打在将士们的铁衣上,铿然有声,撼人心魄。 那面帅字大旗,在萧萧冷雨中缓缓低垂,僵硬而沉重。天空浓重的乌云翻滚,大地一片萧条荒凉,目光所及,只不过是残山剩水,那里有江南的风韵?那些冰冷的雨点击打在人们的脸上,寒在心底,凝滞在不朽的诗行里。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不知是边关的朔风还是宋朝的冷雨,让英雄对空嗟叹,少年头白。我在塞外的大地上行走,想寻找大辽帝国兴衰的密码。 在那个被称作“中京”的地方,我看见了那座巍峨的“大明塔”。这是修建于辽代的建筑,是大辽帝国兴盛的象征。 在大明塔的不远处,我见到了一位放羊的中年人,走过去与他攀谈,问他知不知道这片土地曾经有过一个大辽帝国。他用略带不屑的眼神看看我,指指不远处的大明塔:“没见那座大明塔吗?这里原来就是大辽国的都城,是一座很繁华的城市。” 那人很健谈,知道很多关于辽宋的掌故。他讲了那个著名的“澶渊之盟”,讲了关于萧太后的故事,讲了关于杨家将的故事,也讲了大辽与大宋间不断征战,又不断融合的故事。 当然,这些都流传自于民间。但可以看得出这片土地与大辽帝国的渊源,看得出历史上大辽与大宋的恩恩怨怨。 自然,这些流传于塞外民间的故事,与宋代诗人们写入诗词里的感受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片土地上,有“上京”,“中京”之说。 是大辽帝国兴盛与衰亡的地方。兴盛的时候,大辽帝国在塞外兴建了几座规模很大的城池,做为经济,军事重镇,也做为向中原进军的跳板。 “上京”,“中京”就具有这样的功能。当时的大辽帝国以此为据点,不断举兵南侵,一点一点地蚕食着大宋的锦绣河山。 那些忠于大宋王朝的文人墨客,在萧萧冷雨中纷纷南逃,一边在诗词里抒发着亡国之痛,一边在诗词里表达着对侵略者的切齿之恨。在这片土地上行走,到处可见辽代的文化遗迹,在有关的典籍,或者民间传说中,也都可以寻找到辽与宋王朝的爱恨情仇,烽火硝烟。 现在,辽宋征战的硝烟已经散尽,大明塔在这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的荒凉之地兀自独立,成为那一段悲情历史的见证。而那些大辽帝国的后裔们,经历史的不断变迁与融合,已经不知散落于何处,不知是你,是我,还是别人。 只有这大明塔,历经风雨,仍然耸立在塞外寒冷的土地上,用有些残缺的眉眼,注视这空中的云卷云舒,大地的沧桑变幻,有些固执地显示着大辽帝国曾经的辉煌。这就是历史,费尽千辛万苦去创造,却又轻而易举地去破坏,用兴衰成就了一部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历史著作。 侥幸遗存下来的,就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成为了供后人凭吊、阅读的典籍,成为了隽永的岁月。我喜欢宋词,喜欢宋词中那种沉郁的情感,喜欢宋词里那种豪迈苍凉的慷慨悲歌。 宋代的诗人们把国破家亡之痛,都一一倾注在他们的诗词里,让后人读之,禁不住感慨系之矣。我知道,一阕一阕的宋词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英雄热泪,萧萧冷雨,与塞外的大辽帝国有关,与大辽帝国的铁骑雕弓有关。 虽然塞外这块寒冷之地杀伐未曾间断,朝代的更迭也未曾停止,由契丹而大辽,由辽而金…..但塞外那寒冷的朔风,却从未停止向南侵袭,宋词里的雨,冷冷的,也从未曾温暖。一个人的诗,与诗人个人的境遇有关系。 一代人的诗,就与国家、时代、民族的命运相攸关了。唐诗的豪情高举,神采飞扬,是大唐兴盛的体现,是唐代诗人那种豪迈不羁精神的自然流露。 南宋时期的诗人,他们心头总压着一座大山,有无法卸却的沉重。所以,他们的笔下,虽然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式的风花雪月。 但更多的则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式的烽火硝烟。家国之痛,生离死别,是南宋诗人无法。 6.关于《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中引用了那些古诗词1、荡胸生层云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注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白话译文: 简评: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 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2、商略黄昏雨 点绛唇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 燕(yan1)雁:北国燕赵之地。 拟共天随住:晚唐诗人陆龟蒙号天随子,住松江,近苏州。 当时杨万里等人要用陆的天然情趣,来救江西诗派的瘦硬之风。白石虽是江西人,论诗却是膺服陆龟蒙的。 陆龟蒙不羡权贵,恬淡江湖的性格,也很合白石的脾胃。白石曾赋诗,「三生定是陆天随,又向吴松作客归。 」 ①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吴松:即今吴江。 本年春,姜夔曾由杨万里介绍到苏州去见范成大。 ②商略:商量,酝酿。 此处指遥望山峰,雨意很浓。 ③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 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宋词凡用四桥,大半皆谓吴江城外之甘泉桥……。《苏州志》:甘泉桥旧名第四桥。” ④天随:晚唐陆龟蒙,号天随子,隐居吴江。 评解 此词为作者自湖州往苏州,道经吴松所作。 乃小令中之名篇。虽只41字,却深刻地传出了姜夔“过吴松”时“凭栏怀古”的心情。 上片写景。“燕雁”、“数峰”,不仅写景状物出色,且用拟人化手法,使静物飞动,向为读者称赞。 下片因地怀古。“残柳参差舞”,使无情物,着有情色,道出了无限沧桑之感。 全词委婉含蓄,引人遐想。 3、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②。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③。 分野中峰变④,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⑤,隔水问樵夫。 注释:①太乙:终南山的主峰,也是终南山的别名,在唐京长安城南约四十里处。 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绵延八百余里。 天都:因太乙为洞天之最,故曰天都,或说指唐都长安。 ②连山句: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③ 两句诗互文。 即“白云入看无,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回望合”。白云,白茫茫的雾气。 青霭,也是雾气,比白云淡。④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 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十二星辰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野。 ⑤人处:人家、村子。 赏析点拨: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 首联是远观,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它高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 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 颈联写来到中峰时所见到的景象,突出了山之高大、景象之变换无穷。尾联写登山流连往返,以至天晚欲寻觅宿处。 线索清楚,层次分明,在仅仅四十个字之内把终南山的高大雄伟展现在我们面前。 4、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这是化用了蒋捷的《虞美人①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 断雁叫西风。 ②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③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断雁:失群的孤雁。 ③星星:形容鬓发斑白。 【品评】 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 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5、杏花春雨江南 虞集《风入松》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 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香罗初剪朝衫。 御沟冰泮水拖蓝,飞燕又呢喃。 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金字泥缄。 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这是元人虞集所写的一首《风入松》词。 通观《风入松》全词,在艺术上毕竟没有什么特出之处,倒是煞尾的“杏花春雨江南”一句,如清人陈廷焯在《白雨。 7.谁知道《听听那冷雨》里面所有化用的诗词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 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 《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原文: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相关诗作: 《虞美人 听雨》 蒋捷(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