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跟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先忧后乐,与民同乐,悲欢离合》 爱问知先忧后乐: 宋朝时期,滕子京因遭诬陷被贬到岳州当知州,重新修复了岳阳楼,范仲淹受他的嘱托写一篇《岳阳楼记》:“古代的仁人志士不因美景而高兴,也不因处境坏而哀伤,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与民同乐: 战国时期,齐宣王在宫中宴请孟子,问孟子道德高尚的人是否要与民同乐。孟子说:“国君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百姓就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国君与天下百姓同忧同乐,天下一心无人可敌。”齐宣王认为孟子言之有理 悲欢离合: 宋朝时期,苏轼、苏辙兄弟情深,同时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宦海茫茫,身不由己,兄弟聚少离多,有一年中秋节,苏轼感慨六年没见到苏辙了,便作诗《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阳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现代“先忧后乐”的杰出人物的事迹焦裕禄(1922.8.16 ~1964.5.14),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村人,干部楷模。 1946年加入了中国**,1962年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到了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 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榜样”、“共和国的脊梁”。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3.具有先忧后乐精神的人物和事例当然首推范仲淹啦。 他在《岳阳楼记》中就写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一生都在为国为民操劳着,镇守西北的时候威震西夏诸国,年老的时候他把家里的钱拿出来买了一千亩义田。 用于救济受灾百姓。而全家却穷得没住房,只得寄住在官房里。 有一次他的儿子范纯仁收了五百锺的麦子,在路上遇到大宋著名穷鬼石曼清。石曼清张口就诉穷。 范纯仁就把麦子连船给了他。回到家后向老范说起这事。 范仲淹忙问,有没有给他麦子。儿子说给了。 父子俩都觉得很踏实。 他虽然苦了自己。 却惠及百姓。境界多么的高啊!只要国家百姓过的不安稳。 他会急得焦头烂额。百姓国家安稳了,他便感到欣慰。 这不正是先忧后乐吗?。 4.历史上”先忧后乐”的名人很多,现代也不少,请举一例,对他们作简1、**夜乘公交,微服私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南宋诗人陆游的这句诗说的是深入实际,亲身实践对获得正确认识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了解民意,掌握真实情况,为管理决策提供帮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是几十年如一日,到群众中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事必躬亲,祖国的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 这里说一段**“夜乘公交车,调查北京市民乘车难”的佳话。 1954年某一天下午5点多钟,**对秘书何谦、卫士赵行志说:“群众反映北京市公共汽车拥挤得很厉害,一下班要在路上浪费一两个小时,今天咱们去乘公共汽车,了解一下情况。” 说着,**披上大衣,带着秘书和卫士出了**北门,来到北京图书馆停靠站。 等一会儿,公共汽车来了,**等群众都上车了,才最后上车。 车上果然很拥挤,没有空座位。**往里走了几步,手握住吊环,站在车中间。 汽车开动了,人们在拥挤中顾不上东张西望。一直走了几分钟,站在**对面的一个乘客才大声叫起来:“哎呀!,这不是**吗?”“总理”?“总理?!”车厢内立即活跃起来,有的乘客站起来让坐,有的往中间挤,有的把手伸过来。 随行的秘书和卫士见此情景,心里十分紧张,忙往**身边靠拢一些,恐怕他被挤倒。**挥动着一只手臂,对大家说:“请坐!请坐!别挤!别挤!不要动。” 乘客们请**坐下,他坚决不坐。一个乘客凑上来,握住他的手说:“总理,您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笑着回答:“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嘛?”接着,**就和乘客们攀谈起来。 问他们都是哪个单位的?住在什么地方?每天上下班需要多少时间?有的乘客光顾和**谈话,忘了下车,坐过了站;有的乘客挤不到**跟前,总不甘心。新上来的乘客向他打招呼,下车的乘客又向他告别。 随行的同志劝他说:“公共汽车上的情况就是这样了,咱们赶紧回去吧。”**不肯,下了这趟公共汽车,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北京城转了大半圈。 回来后,**将交通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找来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和制定解决公共汽车拥挤的具体措施。他还指示:“**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如有条件的话,都要用大车接送职工上下班。” 经过**的努力,缓和了北京市乘公共汽车拥挤的问题。2、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 5.先忧后乐的名言先忧后乐的名言有:1、北宋时期有一个“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的范仲淹,还有一个立天人境界的张载。 二人的志业抱负浸透着对国家、对黎民百姓、对天下的强烈使命感和理想主义,体现了“士”的刚毅的“承当”精神和博**怀。——吴钩《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戴德《大戴礼记》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范仲淹《岳阳楼记》6、暑往寒来五十年,鬓华犹衬腊花鲜。 几经桑海人犹健,俯视风云我亦仙。后乐先忧斯世事,朝锄暮饲此中天。 三女五男皆似玉,纷纷舞彩在庭前。——谢觉哉《谢觉哉家书》7、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 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唐宋名臣《五公祠》8、陶潜所向,乃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东坡所向,乃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仲淹所向,乃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义;而我所向,便是“齐余之所恶,得余之所得”的傲然。 ——汶墨卿《弃余之所恶,得余之所得》9、“所谓精英,就是人们感觉良好,他却见微知著,小心翼翼,默默为整个社会未雨绸缪。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必须有人准备,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当仁不让,承担起对这个民族乃至人类的责任,直至为之献身。这就是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力《走不出的风景》10、只要有一点理由乐,我是绝对不放过乐的,我爱人经常"教导"我一定要谦虚、谨慎、不要忘乎所以,我说,人生难得乐,只要有机会,我先乐了再说,至于后果,结了后果再说。——雪峰《三十七、人有远虑 必有近烦》。 6.表达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抱负激励后人的诗句或事例有哪些范仲淹担任邠州地方官时,有一天闲暇无事,带同僚属下登上高楼,设置酒宴,还没有举杯饮酒,看到有几个披麻戴孝的人在营造下葬的器具,并没有十分气愤,而是急忙派人去询问 四川省罗江县御营镇响石村范家大院他们。 原来是一个客居在邠州的读书人死了,准备埋葬在近郊,但是棺材、墓穴和其他送葬器物都还没有着落。范仲淹听后露出哀悼的神情,立即撤去酒席,并给丧家一笔可观的钱,让他们办完丧事。 参加宴会的客人中间有的为此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第二件 范仲淹曾给别人写墓志铭。 当他写完封好,正准备寄走时,忽然想起说:『不能不让尹师鲁看一看。』第二天,便把墓志铭交给尹师鲁过目。 师鲁看后说:『你的文章现在影响很大,后代人将会引用你的文章作根据,所以下笔不能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史写成部刺史,把知州写成太守等汉代官名,的确是够清雅的了,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些官名了,后代必将因此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的儒生们争论不休的原因啊。 』范仲淹用手按着小桌子说:『幸亏请你过目,不然,我差一点就失误了。』(《宋人佚事汇编》)第三件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时人谓之范履霜。” 第四件 断齑画粥:在范仲淹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父亲很早就过世,母亲因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改嫁。范仲淹只好到庙里去学习。 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苦读成才。后衍生成一成语为:断齑画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