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写德山孤峰塔我的老家住在常德德山,在德山里有很多神话故事和著名的人物,比如善卷先生。 在很久很久以前,善卷先生就存在了,他以德施教,开启民智,造就一方净土,当时的尧、舜、禹三代领袖都来向他求教,与他商讨以德治国的方略,尧与禹均拜先生为师,舜欲将天下禅让,卷不受而隐。这样的开辟德缘的事就发生在常德德山,“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谣也由此而诞生。 德山还出现了一根著名的“德山棒”,这是德山宣鉴禅师所挥舞,用以棒杀天下衲子,致力于佛教的革故鼎新,反对偶像崇拜,主张从心性上修持。“德山棒”推进了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德山也因此成为号称“第五十三福地”的佛教对地,天下闻名的禅宗祖庭。 2.描写“山峰、山峦、山景”的诗句或者成语有哪些成语有: 1、高耸入云:耸:直立,高起。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2、千山一碧:千山一碧:许多山峰都是绿色的。形容绿的范围很广,面积非常大。是描写绿的范围广的词。指众多高山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林,从远处看呈现出碧绿连山的场景。 3、重峦迭巘:山峰一个连着一个,连绵不断。同“重峦迭嶂”。 4、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5、峰峦叠嶂:就是山峰多层层堆叠。 6、山川米聚:指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 诗句有: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3、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3.浔州八景诗句,,,南江夜渡不计秋,,,,北岸渔翁乐悠,,,西你说的是这个诗句:南江夜渡不计秋,北岸渔翁乐悠悠。 西山晚照文光好,东塔洄澜紫气浮。白石洞天似玉笋,罗丛岩月滚金球。 莲塘夜雨今还在,铜鼓滩声永古留八景是:1、官桥秋柳北出桂平县城,沿着宽阔的西山公路上行,过西山乳泉酒厂,下一个小坡便到了流水源源、柔条千尺的“官桥秋柳”。官桥秋柳,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此桥始建于唐代,位于西山山门数百步之外,宋代以前,得州府治、县治所在地为西山的大窝坪,为了迎送官员,在石拱桥接连城区一旁建了一个六角亭,名曰:接官亭,桥亦随之称官桥。 桥于清代末年被洪水冲毁,民国三年(1914)由政府重新修建。原来的接官亭亦已毁,现在桥旁的亭子,为七十年代所建,名曰:秋柳亭。 亭中原有一副对联,文曰:流水有情归故涧;夕阳无语下孤亭。官桥所跨的一条溪涧从远处的马来山逶迤而来,如白缎绕亭而过,流金泻玉,入黔江。 孤亭玉立溪畔,倩影倒影水中,柳浪啼莺,每当丽日中天,清风送爽,游人漫步桥畔,驻足亭中,耳可听桥下流水叮咚,铮然有声,目可观鱼游浅底,尾尾可数。垂柳拂面,彩蝶沾衣,真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南国秋日如春,此处杨柳仍然碧绿轻柔,牵人情思,故以“秋柳”名亭。2、云台曲水步进“官桥秋柳”,进入牌坊式的西山门,沿着绿树如盖的林荫小道南行数百步,突然,有似环佩之声传来,由远而近。 再行,脚下出现了一道光可照人溪流,溯流上行百步,便是“弯曲水、几回旋,玉带临风吊线悬;千仞巨岩连广宇,层云深处胜桃源”的“云台曲水了”了。“云台曲水”,几股涓涓细流从山涧蜿蜒奔出,汇聚经此,晶莹透澈。 正当它们狂呼乱跳,喜气洋洋地向下奔腾而去的时候,突然被状如层云的页岩所阻,左奔右突,形成曲曲折折的溪段。加上撞石水飞,溅起如珠如玉的水花,再经阳光的折射,五彩缤纷,如云如絮,如绢如练。 溪边页岩块块,大如台,小如凳。常有三五成群的红男绿女携衣挽布洗涤溪中,敷于草丛,或晾干石面,青一块,白一块,红一块,黑一块,紫一块,犹如朵朵彩云飘落,又像匹匹锦缎弃置其间。 砧声人语,偶尔和着轻歌低唱,更有一番情趣。更有煮茖作餐于此者,边饮茶吃饭,边远观山色,近瞰“云台曲水”,恍如置身于仙境,其乐无穷。 3、忠勇松涛游罢“云台曲水”,踏上宽阔的林荫山道盘旋而上,不一会儿,荫去日临,豁然开阔。在道路旁,古松中,立着一个六角亭,名曰:忠勇亭。 这座亭子是为纪念一位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烈士而建造的。她叫蔡碧珩,桂平城厢人、1927年春,她在省立桂平八中读书,秘密参加了中国***,并接受党的派遣任国民党县党部的妇女部长。 1927年4月,**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员和进步入士,这位年仅十七岁的***人被捕了,她在惨遭杀害的时候,从容就义。高呼着:“打倒土豪劣绅”、“中国***万岁”!在“忠勇亭”的道路两旁,一色盈抱的古松。 枝叶扶疏,凌云摩天。活像在林间操练的雄狮,又如站在路旁的忠勇卫士。 山风掠过。松涛浩浩,既像是在鸣奏着一支扣人心弦的雄浑乐曲,又像是为民献身的烈士而高歌赞唱。 “忠勇松涛”因此而名。4、碧云石径踏着“松涛”上行,沿着清幽的石级步步登高。 来到李公祠、洗石庵,再上行一段石阶,“凌空直上碧云岭”,一色的松荫,盖地遮空,炎阳隔断,山花展容,山涧隐鸣。举目望去,在前面的一块巨壁上:“碧云天”三个石刻楷书大字倏然映入眼帘。 这就是被誉为清凉世界的西山八景之一的“碧云石径”。“碧云天”三个大字,为清道光年间湖北景山人李少莲所书、字体苍劲宏浑。 据说,这是目前西山正楷石刻中写得最好的。“碧云天”最早见于宋代大词人范仲淹的《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此外,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也有此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 在“碧云天”的一旁有一副走笔龙蛇的石刻对联:尘世路间,不觉忙忙终日;碧云天里,何妨息息片时。5、龙华晚眺踏上“碧云石径”,横过石阶小道,攀登“摩青”石级,便是被誉为西山胜景第一景观的“龙华晚眺”。 在“龙华晚眺”景点,登上龙华寺的文昌阁,凭栏望远,不但可以饱览西山景色,还可以领略浔州古城的大好风光。每当夕阳西下,华灯初上,更是令人如痴如醉的良辰美景。 远处,暮色茫茫的苍穹下,群山环抱,峰峦起伏,五指山立其北,白石山耸其南,紫荆山障其西。山前,树海如墨,杰阁隐现,暮鼓悠悠。 山下,木鱼岭、覆船岭、蝴蝶岭、宝珠岭,诸山环拱,影影绰绰,活像一双双搂颈交臂的痴情恋人。黔郁二江环抱城廓,悠悠东去,茫茫苍苍。 城中钓万盏华灯,江上的点点渔火,与山间的流萤,电视塔尖的电光,天上的星星相映成趣,熠熠生辉,妙不可言。6、乳泉琴韵出龙华寺,进“三石门”,乳泉便展现在眼前。 西山乳泉,是胜迹之地。相传,宋大观四年,诏天下五龙封爵,曾于此设请龙庙台。 之后,这里便应验涌泉。史志云:乳泉“方园不盈二尺,深不过尺许,四时不涸不溢,足踏山空,终不见流水何处。” 又说;“泉清冽。 4.关于晋江安海八景的诗歌文化古镇安海的“安平八景”形成于明代,《安平志》中保留了明清安平(安海)诗人吟咏“安平八景”诗数十首。在这些同题诗咏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安平风光胜迹图。查阅《安平志》中关于“安平八景”的记载、说明,有的景说明很好,但也有过于简略,甚至有误,存在不少疑点。如今我重读《安平志》,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历史知识来感悟故乡的景物,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东海晴光”海水从海门流至石井江进入安海湾,聚集各处的商船,天高云淡的日子,登高一望,海面犹如千里平湖,水天相接,浮光曜金,蔚为大观,令人心旷神怡。在古代安海人看来,“九十九湾”风光一点也不亚于浩瀚的大东海。清代黄帝赉诗云:“海门滚滚浴清晖,波静随阳镜里飞”,道出了其中真意。 “西畴春晓”水流自南安柏峰山出九溪龙潭,经溪尾洋而入安平西郊的田野,西面诸远山森耸苍秀,环绕相映,春和景明,南山倒景,十里之间,如画屏列障。光浮水面,人游其中,如图画中行。好一幅牧歌式的田园诗!“西畴”在今西安村东安福桥一带。西安村头一座侨建“大厝”的门楼匾上就写着“西畴春晓”四个字。清柯敦圃诗云:“自是晨曦耕插后,儿童相次欲驱牛”,描绘了农家乐的情趣。 “鸡峰耸翠”在安海南向隔海对山,即水头镇鸡笼山,这座小山圆静秀特,遍山尽树松柏。远远望去小巧玲珑、青翠可爱,好似架在五里桥的尽头。清代柯敦圃诗云:“耸得层峦积翠间,安平外障是鸡山”,说的就是这个对岸风景。 “象鼻拖蓝”熊岭诸山沿东南迤逦而行,至象陷山蜿蜒十里,从安海隔海望去,山形真像一头大象伸长鼻子,势奔入海,陷入海门。因山色如蓝,故名。这座“伏象山”,小时的我看去一点也不像,不知所云。后来随年岁增加,有一次隔海远眺对岸群山轮廓时,突然发现一头惟妙惟肖的“大象”,伸着长长的鼻子,大半身已陷入海中,这就是“象鼻拖蓝”!我激动得几乎叫出声来。明代黄伯善诗云:“襟江老象化为山,掀鼻蜿蜒石井湾”,生动地点名了它的特征。 其实,在这“四景”中,真正位于今安海镇范围的,只有“西畴春晓”一景,其余“三景”均在鸿江对岸的今南安水头、石井一带。有人说,这是因为古时安海的辖地很广,包括今“下南安”一带均属于安海管辖,此说可能不确。这应是古人发挥丰富的想像力,采用“借景”手法,把隔江海相望、天天进入安海人视野中的“对山”倒影天然美景,自然而然地纳入了“安平八景”中,而不管其地归属谁。使得远在天边的美景变成近在眼前,大大丰富了安海的风光名胜。 5.关于孤峰,望江流的诗句关于“孤峰,江流”的诗词,找到一套当代诗坛名家诗人写的系列丛书《诗裔山河录》,其中刚好有与之相关的一首唯美山水风光古诗词名言名句,如下供参考:靖江市孤山不孤文/李者也孤山之山势何孤,千里难寻它峰突。 金军铁蹄侵宋土,武穆挥师伐而诛。江山北望浮云遮,利剑直指我故都。 邦国危难皆有责,救亡图存无闲夫。将士热血奋金戈,妇妪野老振鼓呼。 人有硬骨天地耸,孤山之山不复孤。【注】孤山,位于江苏省靖江市。 孤山是靖江最早的陆地,原为海上孤岛,成陆于距今约7000-250万年,靖江境内唯一的山。山顶有岳飞祠,天下最早的岳庙,因为其他的岳飞庙祠都是在岳飞死后所建,而此处的岳飞祠建于岳飞在世之时。 岳飞曾经在此抗金,当地军民齐心协力战敌,为感念岳飞,在他生前就在孤山之上建立了这座岳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