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诗句有哪些《纪行诗》 明·马欢皇华使者承天敕,宣布纶音往夷域。 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洪涛浩浩涌琼波,群山隐隐浮青螺。 占城港口暂停憩,扬帆迅速来?婆。?婆远隔中华地,天气烦蒸人物异。 科头裸足语言侏,不习衣冠疏礼义。天书到处多欢声,蛮魁酋长争相迎。 南金异宝远驰贡,怀恩慕义摅忠诚。?婆又往西洋去,三佛齐过临五屿。 苏门答剌峙中流,海舶番商经此聚。自此分船往锡兰,柯枝古里连诸番。 弱水南滨溜山国,去路茫茫更险艰。欲投西域遥凝目,但见波光接天绿。 舟人矫首混西东,惟指星辰定南北。忽鲁谟斯近海傍,大宛安息通行商。 曾闻博望使绝域,何如当代覃恩光。书生从役何卑贱,使节叨陪游览遍。 高山巨浪罕曾观,异宝奇珍今始见。俯仰堪舆无有垠,际天极地皆王臣。 圣明一统混华夏,旷古于今孰可伦。使节勤劳恐迟暮,时值南风指归路。 舟行巨浪若游龙,回首遐荒隔烟雾。归到京华觐紫宸,龙墀献纳皆奇珍。 重瞳一顾天颜喜,爵禄均颁雨露新。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捍卫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如果没有强大的水师和人民的支持,郑成功是不可能收复台湾的。这也说明17世纪我国船舰性能、航海技术的先进和发达。 2.有关于“静海寺”或“郑和下西洋”的诗句郑和、王景弘的忠贞、机敏、干练,使他们历成祖、仁宗、宣宗三朝而庞信有加,权位日隆,屡负重任。 宣德五年,明宣宗朱瞻基在郑和、王景弘第七次统舟师下西洋时,亲撰七言长诗两首分赠郑和、王景弘,褒奖其功绩,以壮行色。在赐郑和诗中,宣宗侧重赞扬郑和统兵作战的卓越指挥才能 :“或万有一敢拒逆,尔时麾兵试一击。 丑类骈首歼锋镝,遂致天威震蛮貊。” 而在赐王景弘诗中,宣宗着重评价了他高超的航海技能:“昔时将命尔最忠,大船摩拽冯夷宫。 驱役飞廉决鸿蒙,遍历岛屿凌巨谷共。”宣宗以九五之尊,亲撰两首三十一句七言长诗分别赐予臣下,此等优渥恩宠,在中华历史上确实罕见,圣眷之隆,可见一斑。 麻烦采纳,谢谢。 3.形容司马迁与郑和的诗句司马迁:身陷囹圄,缘于赤胆衷心;身遭奇辱,在隐忍中默然前行.梦未竟,信念不倒,意志永存!他用血泪和幽愤,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他以山的刚毅和正直书写了中国两千年的沧桑.壮哉,伟哉,中国的“史学之父”司马迁! 郑和他历经坎坷,九死一生,终于实现了这一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壮举,他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国的和平交流,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强大、开明的国家的真实面貌.他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传奇,一段中国人的海上传奇.创造这段传奇的郑和,是一个英雄,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描写郑和的句子郑和下西洋在海洋事业上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永远的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人们关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层面,恐怕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 郑和下西洋,比其他国家的航海家都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超过二百艘,其宝船的载送量达到一千多吨,船队总人数达二万多人。郑和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梁启超先生称赞:“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5.描写郑和七下西洋的事迹的成语【开天辟地】 【永垂青史】 【史无前例】 【浓墨重彩】 【劳民伤财】 【浩浩荡荡】 【长风破浪】 劳民伤财 无私奉献 先人后几 敢做敢当 为国着想 不怕敌人 令出如山 振臂一呼 浩浩荡荡 络绎于途 惊涛骇浪 水土不服 讲和通好 观风问 俗 奇珍异宝 互通有无 五洲四海 心悦诚服 睦邻友好,以和为贵,泱泱大国,蔚然成风,气势宏伟 扬帆远航 蛮荒之地 泱泱大国 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 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它在经济上挥霍民生财富,在政治上挥霍天朝理想。 在郑和的伟大远航中,有人看到辉煌,有人看到辉煌中的荒唐,甚至还有悲凉。 中国曾经拥有绝对的海上优势,郑和远航将这种优势推向瞬间的高峰,然后就突然停止了。 实际上,在西方扩张势力进入亚洲海域之前,中国就已经自己消灭了自己的海上力量。郑和七下西洋,是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 而此时,西方的海上扩张已经开始,而且一发而不可收拾。 公元15世纪是全球历史上关键的一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势力淡出海洋;后半叶,西方开始向世界扩张。 决定未来命运的、双方不可避免的遭遇与冲突,即将开始。历史的意义不是重温往昔的辉煌,而是反思曾经的辉煌是如何消失的,那些灾难性的转机在哪里。 . 谁控制海洋,谁赢得世界;失去海洋的民族,最终也失去家乡。纪念郑和下西洋,重要的是在世界历史语境中,反思现代国家竞逐富强的经验与教训。 郑和七下西洋,早已不是一个历史事件,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寄托着中国人的回忆与想象、失望与希望,寄托着国人的某种自我形象,也寄托着人们关于国际新秩序的某种想象与期望。在世界现代化历史大叙事中讨论郑和七下西洋,有两种意义:一是郑和远航如何发生,二是郑和远航为什么结束。 第一重意义上感受的骄傲是短暂的,在第二重意义上感到的悔恨,却刻骨铭心。 或者简单点的 郑和,这个名字大家一定很熟悉,郑和是明朝时候的三宝太监,受明太祖的派遣,到各个国家赠送礼品。 准备的工作很到位,拥有两百多艘船,其中,有六十几台是宝船,长150米,高60米,等于我们学校的教育大厦,我不禁倒抽一口气,我继续往下读:陪同宝船的还有许多的战船、粮船、水船。 我想,明朝的航海业这么发达,一定汇聚着老百姓的心血与劳动,我的脑海里不禁出现了老百姓在烈日的暴晒下辛辛苦苦的工作着,一滴一滴的汗水湿润了腰背。 这么好的船怎么不是这样一块板,一个钉子得做成的呢? 我往下读:郑和每到一个国家都要有礼貌的赠送礼品,希望我国和这个国家能友好的来往。郑和的态度十分友好,丝毫没有逼人家的感觉。 确实,态度决定一切,友好的态度会给你美好的结局。郑和就是有着亲切的态度,才会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读:这次的航行也有许多的凶险,像:遇上海盗、遇到暴风雪等,郑和总是镇定自若的面对,一次次化险为夷。 人面对的世界总有许多困难,只要一次次勇敢的面对,就会有意外的惊喜哦。 读:郑和远航给我们以后的意义很重要! 从1405年到1433年,刘家港(以前的刘家港是现在的浏河)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劳累过度过世。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东海,称为涨海。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概况: 从1405年到1433年,刘家港(以前的刘家港是现在的浏河)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 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劳累过度过世。 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 6.12个成语描写郑和下西洋的作文三百字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 永乐三年(1405)五月己卯,“中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五年(1407)九月壬子,“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还,械至海贼陈祖义等”.永乐五年回加不久复受命出使西洋,永乐七年(1409)回国.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乐九年(1411)六月乙巳,“内官郑和使西洋诸国还,献所俘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并真家属”.第四次,据《明成祖实录》卷86载,永乐10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刺加、爪哇……诸国锦绮纱罗彩绢等物有差.”实际上该年郑和并未成行,而是驻军长乐县十洋街,并奏建长乐南山行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长乐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回语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这一年冬天,郑和才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永乐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郑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国还.九月壬一寅,郑和献所获苏门答刺贼首苏干刺等于行在.” 第五次,永乐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泉州伊斯兰教灵山圣墓行香并勒石纪念,不久即统帅舟师下西洋;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军自西洋还”,受到成祖的赏劳.第六次,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癸巳,“郑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诸国”;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郑和等使诸蕃国还,暹罗、苏门答刺、阿丹等国悉遣使随和贡方物.”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这时,郑和已所届花甲.宣宗诏谕下达后,郑和并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刊勒《通番事迹碑》;十一月,又在长乐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灵应碑》,并“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直到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队出五虎门,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郑和“奉使历忽鲁谟斯第十七国而还”.不久,约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辞世,终年65岁.郑和墓在南京市南郊牛首山南麓,当地群众俗称“马回回墓”.其后裔自明清以来世代相沿,定期来这里祭扫,从未间断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