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的一百种语言》这是一首马拉古兹写的一首儿童诗,请分析其中一、理解于“儿童有一百种语言”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一百种语言、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一百种游戏、一百种说话的方式……最早看到这首马拉古兹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是在幼教杂志《幼儿100》教师版上,当时给我最初的感受是原来孩子们的“语言”方式有这么多种,一般情况下,我会遇到一种、两种……细数中我发现了在日常教育教学时我根本遇不到这一百种语言,于是我深思:难道是我束缚的太多?近日在学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啸教授关于“教师道德与儿童观”的讲座中再次看到这首诗,他的解析使我进一步理解了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里面的“一百”并不是具体的数字“100”,而是一种“无限多”的表达方式,儿童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他们天生就有无限多的学习和探索表达的方式,所以我们成人应该要尊重儿童的人格、维护儿童的权利,要相信孩子们的能力,做到真正的放手,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即要读懂孩子们的这一百种语言,也要看懂孩子们的这一百种需求,我们要时刻做到眼里装着孩子,心里想着孩子,我们应从孩子们的视角中去发现他们的世界里是什么样子的,顺着孩子们的“话语”去了解、剖析属于他们的天地。二、启示于“儿童有一百种语言”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想要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是用肢体动作,有的是运用脸部表情,有的是直接用语言提示等等。 那么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尊重孩子的想法,接纳孩子的个别差异,在“聆听”孩子们的这些“语言”中去发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现结合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谈谈对“儿童有一百种语言”的启示。1.听有声的……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在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喜欢用“声音”,面对语言表达能力差异性较大的孩子们,有时听到的是完整的话语,有时听到的是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但往往孩子们会因情绪的变化,缩短自己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案例:聪明伶俐的铖铖是我们班级里自尊心最强的男孩子,样样精通的他擅长各类棋类,被大家尊称“下棋达人”。同伴们的称赞让他沾沾自喜,觉得这个称呼理所应当是他的,但一次争论,让大家伙重新认识了这位“下棋达人”。 一日区域活动中,益智区的各类棋吸引了铖铖,康康也参与其中,斗兽棋的出现让这两个好奇心很强的男孩子都想亲自尝试,于是在小伙伴们的关注下,康康和铖铖进行了棋艺大比拼,自豪的铖铖觉得肯定能赢得比赛,而康康总是认真的思考着每步棋的走法,然而伴随着一句“不公平”打破了宁静的下棋氛围,原来比赛结果是铖铖输,康康赢,从小伙伴们的参评中得知,铖铖和康康的比赛是公平的,那为什么铖铖的嘴巴里会不停的出现“不公平”呢?在铖铖后来的表现(钻到桌底、躲在门后、把自己关在厕所里等等)中,我明白了,铖铖这是“输不起”的表现,更是觉得自己“伤不起”。当他躲在我的小椅子后面时,我笑着说“铖铖,我想跟你谈谈。” 然而他根本不听,就在这时他的眼眶中出现了泪花,我轻轻地把他抱在怀里,帮他擦去眼角的泪水说“铖铖,输赢胜败乃家常便饭,我们下次认真点,争取赢得比赛。”“好吧”他点点头突然看着我说“输赢胜败乃家常便饭是什么意思?”我笑着说“任何比赛都是有输赢的,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世界冠军有时也会输掉比赛的,故事《龟兔赛跑》还记得吗?你觉得你像故事里的谁呢?”铖铖有些疑惑说“兔子小瞧了对手,但最后还是乌龟赢得了比赛。” “对!在平时比赛中我们不能小瞧对手,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成功的。”铖铖听完后笑了笑,害羞的走开了。 启示: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孩子,在得到其他小朋友的赞赏的时候,略微会出现自以为是的表现,铖铖的表现是因为他习惯了平日里“赢”的成果,那样同伴们就会投来羡慕的眼光,遇到小小挫折,他便用其他的“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通过故事《龟兔赛跑》帮他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恰当的引导方式能让他明白了比赛的形式不是专门为他私人定制的。2.看无声的…… 大部分孩子在幼儿园中表达自己的需求是用直接的话语的,但其中也有部分孩子们不喜欢说话,于是他们便会通过运用肢体动作或脸部表情来透露自己的内心想法。 案例:本班的小宇是一个腼腆的小男孩,从入园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封闭了自己的声音,有任何的疑问或者想法都用手一指,或点头、摇头代替,面对他的无声之举,其他的小朋友们都对他近而远之,渐渐的他更缺乏信心,总是一个人玩耍。耐心的我们每次都蹲下来和他轻声的聊天,但他从不说话,只是害羞的扭过身去,后来小宇的妈妈告诉我们说小宇在家很开朗,和周围的小朋友有讲不玩的话,那么在家开朗的他为什么到了幼儿园就不说话了呢!在多次和家长的交流、沟通中,我们了解到了他的兴趣点,原来他只对变形金刚这个玩具感兴趣,幼儿园内的各种小玩具和小游戏都激不起他的兴趣,于是在一次晨间活动中,我请孩子们把家中的“宝贝”带到幼儿园来,和好朋友们一起分享,轮到小宇介绍时,起初他有些不好意思,脸红的的他低下头说:“这个是大黄蜂、这个是擎天柱……。 2.《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诗读后感“幼儿教师始终是‘新’”这是我认真阅读了《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第10章节之后的感悟。这里所说的“新”不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定位的“更新”。对瑞吉欧教育来说,教师的角色既不是母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伴,而是“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 f.霍钦斯语)。 新型的教师角色定位。在有关介绍瑞吉欧的文体中,大致对瑞吉欧的教师的专业性作了如下描述:①促进儿童在认知、社会、情绪、创造力和身体各方面均衡地学习;②班级管理;③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布置;④提供儿童适当的保育与辅导;⑤行政事务上的沟通与协调;⑥追求自我在专业上的成长。在分析了教师在瑞吉欧课程发展中的作用后,我想用这样的语句来形容比较贴切:“教师是幼儿的伙伴、倾听者;是支持者、引导者;是学习者、研究者。 基于此果,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切实感受到了“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瑞吉欧教师对儿童学习的支持、引导行为有一些独特的理解。”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在语言活动《阳光》开展的过程中,孩子对“佳子将阳光包在裙子里送给奶奶,可当打开裙子的时候阳光不见了。”这一现象不是很理解,当我问到“为什么会这样时?”孩子开始窃窃私语了,陈泽豪说“可能佳子的裙子没弄好。”黄书闻说“佳子包的阳光太少了。”陈俊菲说“佳子包的阳光在路上撒掉了。”针对孩子的不同想法,我突然就想“何不让孩子亲自到外面尝试‘包阳光’(恰巧那天的阳光很充裕)呢?”于是我就请孩子到外面尝试“包阳光”。过了一会儿,孩子进来了,而且还很像模像样的围起衣服角,等进教室后我说“让我看看你们衣服角里的阳光吧!”孩子异常兴奋的打开衣服角,当衣服角刹那滑落的一瞬间,大家都尖叫起来“阳光不见了!”于是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时思维敏捷的李阳抢着说“我知道,我知道。当你在外面的时候就有阳光,可你到了里面阳光又不跟你进来的,所以到了教室里就没有了。”孩子们开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在短时间内都同意了她的观点…… 通过这个活动小插曲的出现,使我对“新型的教师角色定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儿童发现、明确自己的问题和疑问。在瑞吉欧的教育者那里,教师支持儿童的学习并不简单地表现为“传道、授业、解惑”。把知识呈现给儿童或回答他们的问题,并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帮助他们自己发现答案比前者重要得多。我相信,幼儿在进行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时自然会遇到一些想探索或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我们教师的作用就在于鼓励、支持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因为,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也许又能引发有意义的新问题。教师作用的核心在于“创造发现的机会”。 3.《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的内容简介《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讲述了“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 具体内容: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是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国的甘第尼、福尔曼、爱德华兹。本书作为阐释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经典著作,将带领读者的眼睛越过高墙,开始一次探索儿童、发现儿童、教育儿童以及向儿童学习的奇妙之旅。 体现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想、性格、不同的认知、感受,各种语言表现也因人而异。可以鼓励孩子通过各种表达性语言来探索环境和表达自我。幼儿教师始终是新,这是我认真阅读了《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第10章节之后的感悟。这里所说的新不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定位的更新。对瑞吉欧教育来说,教师的角色既不是母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伴,而是“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 4.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第三版第一章摘录★高尔基《童年》第一章摘抄 1、姥姥紧紧拉着我的手,她也在哭,浑身发抖,弄得我的手也抖起来。 她要把我推到父亲身边去,我不愿意去,我心里害怕! 我从没见过这种阵势,有一种莫名奇妙的恐惧。 我不明白姥姥反复给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快,跟爸爸告别吧,孩子,他还不到年纪,可是他死了,你再也别想见到他了,亲爱的……” ——懵懂年幼的阿廖沙还不知道父亲的死意味着什么,更不知道父亲的死将给他带了什么样的影响,就在阿廖沙还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悲惨的命运已经悄然向他走来。 2、母亲人高马大,骨头坚硬,手劲儿特别大,她总是打扮得利利索索的。 可是如今不行了,衣服歪斜凌乱,乌七八糟地;以前的头发梳得光光的,贴在头上,像个亮亮的大帽子,现在都套拉在赤裸的肩上,她跪在那儿,有些头发都碰到了爸爸的脸。 我在屋子里站了好半天了,可她看也不看我一眼,只是一个劲儿地为父亲梳着头,泪水哗哗地流。——从母亲的不修边幅可以看出:父亲的死对她来说是天塌下来了;从母亲只顾为父亲 梳头体现出:母亲对父亲的深爱之情。 3、伏尔加河静静的流淌,秋高气爽,天空澄澈,两岸的秋色很浓,一片收获前的景象。 桔红色的轮船逆流而上,轮桨缓缓地拍打着蓝色的水面,隆隆作响。 轮船后面拖着一只驳船。驳船是灰色,像只土鳖。 景走船移,两岸的景致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变化,城市、乡村、山川、大地,还有水面上漂着的那些金色的树叶。 4、舱里的窗户外边挡着一堵湿漉漉的墙,舱里黑黑的,行李好像都大了一圈儿,挤得我喘不过气来。 我就这样永远被扔在了船上?。 5.孩子的一百种语言 体现了幼儿发展的什么特点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 (一)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想象不指向于一定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小班儿童无论在游戏、绘画还是做泥工等活动前,不知道自己将要创造出什么形象,他们只是在行动中任意摆弄物体,或画出线条图形,而且随时自发地改变物体的状态或改画其他图形。当物体有了实际的变化或看到自己画出的图形时,才引起幼儿头脑中出现新形象。 例如,在活动之前问小班儿童:“你想玩什么?”“你想画什么?”他总是望着你直摇头,如果你在他面前拿出一个听诊器,他就讲“我要做医生”。如果看到周围小朋友在画气球,他就讲“我画气球”。 当你交给他一团泥,问他想做什么,他只知道接过泥高兴地玩起来,而不知道怎么回答,直到搓成个长条或扁圆体时,才会大声地叫喊起来:“面条!”“饼子!”要他们想好玩什么再取玩具,想好画什么再动手作画是极困难的。 小班儿童事先无一定的想象目的,他们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对有兴趣的内容愿反复进行想象。例如,画图画时,在一张画纸上,可以重复地画着一个个物体的图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给画上了才满足。 在听故事时,有趣形象的情节在脑中引起生动的想象,感到极大的愉快,于是不管教师已经将故事讲完,还要求再讲,哪怕是重复地讲同一内容也乐意听。 (二)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在正确的教育下,幼儿可以在想象之前先提出一定的目的,但他们往往不能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而坚持行动,常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主题。 例如,幼儿正在用积木建造“大桥”,忽然看到别的孩子拿了一些塑料小动物来,他便想象起动物园,而想玩“动物园”的游戏,于是立即推倒“大桥”的建筑,搭起“动物园”来。 幼儿也受本身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想象的主题。 例如,幼儿愿意当“医生”,所以玩“医院”游戏时,忽而又想当“老师”,于是改变主题,而改玩“幼儿园”游戏。角色不稳定,影响主题不稳定。 绘画也如此,画娃娃的孩子,当看到邻座的小朋友画了个“小兔”很好玩,他也会改变主题,翻过纸来改画小兔。或者原先画着娃娃,忽然想起小兔,便改变主题画小兔了。 (三)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想象的方向。例如,一个小朋友画了一朵小红花,很高兴,要求教师来看,适逢教师在指导别的小朋友作画,没有及时去看,顿时,这个小朋友洋洋得意的情绪受到了影响,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等教师走到他跟前时,只见画纸上的小红花已被粗黑线条涂没了。 当教师询问他时,他冷冷地说:“已经送掉了。”又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是以小鸡都被老鹰抓走而告终的,可是幼儿同情被抓去的小鸡,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想象:大公鸡和老母鸡赶来,把老鹰啄死,最后小鸡被救回来了。 在幼儿园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到了中班、大班,特别是大班,有意想象逐渐发展起来。他们能够按着成人的要求、方向进行想象活动,想象有了预定的主题。 如在游戏时可以先商定玩什么,然后再根据主题确定角色的分配和游戏的规则,对周围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也能根据游戏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使用。画画时,也能够预先想好要画的内容。 想象的主题也趋于稳定,例如编故事时,可以不离题地一直编下去直到全部编完。他们已不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是使想象服从于一定的目的。 达到了目的,想象活动才结束。自然,与年长儿童相比,幼儿想象的有意性仅是初步的。 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在幼儿期,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象的内容基本上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节。 例如,幼儿在“幼儿园游戏”中扮演的教师,常常是重现他班上的教师的模样。在“家庭游戏”中扮演父母,就是重现自己父母的举止。 在自编故事时,往往把自己的行为作为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加以描述,或者仅是模仿以往听过的故事情节而已。小班儿童甚至在玩具和游戏材料的使用上都缺乏灵活性。 例如,喂娃娃吃饭,必须有玩具小匙子;“洗手”得跑到自来水龙头下,否则就认为不像。 到了中班、大班,尽管儿童仍以再造想象为主,但较之小班儿童想象的灵活性有所增加,他们可以不受具体实物的限制。 例如,喂娃娃吃饭,有玩具小匙子固然可以使用,没有小匙子时,他们会用冰棒棍、笔、长形积木,甚至徒手做喂饭的动作。“洗手”也不需要在水龙头下,只要在洗手动作的前后假装开关龙头即可。 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在幼儿的再造想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性的因素。例如,教师要求儿童学画一个人,教师的范画是一个徒手的人,可是儿童凭借想象画了个手举红旗的人。 又如,画小鸡时,还在周围画了些米粒和小草,想象小鸡吃食。在复述故事时,也往往加上自己想象的情节。 在幼儿期,创造想象开始出现。例如,幼儿玩“食堂游戏”,他们不仅重现日常的烧饭、开饭等内容。 6.如何关注游戏过程中的细节,读《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有感重温马拉古兹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我一遍一遍地阅读,一句一句地思考。虽然记不清是第几次阅读了,但是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悟与收获。 首先,肯定孩子的一百种语言。 马拉古兹说,“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正因为儿童个体的不同,所以他们会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由此我想到我们班级里的孩子们,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无论是他们的身体、外形,还是个性、思维方式等,都是不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肯定孩子的一百种语言,肯定孩子的与众不同,肯定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小星星,有自己独特的光芒! 其次,读懂孩子的一百种语言。 肯定孩子的与众不同并不难,我们还要读懂孩子的一百种语言。马拉古兹说,儿童有“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还有一百种倾听、惊奇和爱的方式”,这让我想到最近的一次美术活动中,孩子们绘画“快活的轮滑”,呈现的作品丰富多彩:有的是和好朋友你追我赶;有的是在妈妈帮助下第一次轮滑;有的是在跑道上进行比赛;有的在观看别人的比赛……这时我看到了一幅与众不同的作品:轮滑场上一片狼藉,地上很脏,两个小朋友站在轮滑场一角,滑板车扔在一边。当这幅画给孩子们欣赏时,有的说轮滑结束了,小朋友都要回家了;有的说他们在商量怎样比赛;有的说他们是中场休息一下……作者辰辰指着远处一辆小汽车说,一个小朋友轮滑时不小心摔倒了,大家送他去医院了,两个好朋友在路边等他回来呢!仔细看看乱糟糟的地面上,还有零星的血迹呢!同样的绘画主题,精彩纷呈的画面;同样的一幅画,每个孩子的思考、理解的角度都不一样,这也是“儿童一百种语言”的一种表现,我们读懂了吗? 7.向瑞吉欧学什么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读后感暑假里,拜读了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屠美如老师主编的《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一书,感受颇深。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瑞吉欧的教育理念;明白了为什么瑞吉欧教育具有如此的魅力,使众多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工作者倾情关注?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应该向瑞吉欧学什么? 本书共有八章,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来自孩子生活的课程——方案课程》。粗一看我总觉得这个方案课程太随机了,似乎完全是跟随着孩子及时的兴趣展开教学,这样的课程太没计划性了!然而,细细读来,却截然不同。方案课程是计划性与随机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有机统一。它虽然来自孩子和成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孩子本身的兴趣,而“课程”则意味着在此环境中老师的计划和安排。瑞吉欧幼儿教育的创始人马拉古奇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与幼儿一起共事,是三分之一确定,以及三分之二的不确定和新事物”。这句话道出了方案课程的本质,所谓确定的是老师心中不变的激发孩子的潜能,发展创造力、想象力的目标定位。它作为灵魂和宗旨贯穿与教学活动始终,成为教师如何孩子的兴趣点、如何组织和鼓励学习、如何准备良好的学习环境等重要决策的依据。所谓的不确定,则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老师绝不会刻板地执行既定计划,而是更关注展开、达成这些方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他们尊重并有选择地追踪儿童的现实状态,把握课堂出现的各种新事物、新情况,适时、即时地与原定计划进行沟通和协调,或者修改、改变预定方案,使其朝着更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方向延伸。看到这里,我不由地想到了目前我们幼儿园实施的主题活动课程,它与方案课程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如都是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和兴趣,活动中体现了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等,当然,仔细一想,方案课程更有着它自身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整合性和生成性,这也是值得我们老师在实施主题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学习的。 在这一章中,吸引我的还有瑞吉欧幼儿教育的创始人马拉古奇的诗《不,一百种是在那里》,在这首诗里,道出了瑞吉欧教育的价值追求,即他们要还给孩子曾经被学校和文明偷走的99种语言,要给予孩子完整的感觉,恢复他们快乐、富有个性地童年生活。这里面的“一百”并不是具体的数字“100”,而是一种“无限多”的表达方式,意思是儿童天生就有无限多种学习、探索、表达的方式,成人应该相信他们的能力,支持他们,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首充满哲理性的小诗告诉我们:孩子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他们正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独特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去观察他们眼中比成人世界所见到的更丰富、更宏大的世界。 我们都知道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与创造者,从他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开始永无止境的尝试与探索。孩子就像一株蓬勃生长的植物,只要我们给予充足的阳光、空气与养分,它就能长成参天大树。然而,我们都会发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老师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去干涉幼儿的行为、主宰他们的意识,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和规则,还时不时的会说一些“不行!你怎么能这样?谁让你这样做了?给我去坐好。”之类的话,这不仅阻碍了他们自主想象和表现的机会,同时也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种教育就像无形的绳索,束缚了幼儿成长的进程与方向,偷去了原本属于他们的九十九种念头、九十九种欢乐、九十九种梦想,九十九种喜悦…… 最后,我用诗里的精神来告诫自己———也与大家共勉:尊重儿童,相信儿童,应在尊重幼儿人格的同时,解放幼儿的头脑、解放幼儿的眼睛、解放幼儿的嘴巴、解放幼儿的双手、解放幼儿的时空,遵循幼儿的自身发展规律,还给他们一百个世界。我想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