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雨霖铃作者柳永简介

1.雨霖铃作者简介

作者是柳永

柳永(987年-1053年),字耆卿,本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或柳屯田。[1]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主要代表作有《雨霖铃》、《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少年游》、《望海潮》、《八声甘州》、《定风波》等。

2.雨霖铃作者:【柳永】年代:【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雨霖铃①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②初歇.都门帐饮③无绪, 留恋处,④兰舟摧发.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 念去去千里烟波,⑦ 暮霭沈沈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⑨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⑩ -------------------------------------------------------------------------------- 【翻译】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 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 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 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 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 “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 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 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简析】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 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 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 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 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 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 ,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 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

3.【雨霖铃作者写作态度赏析】

雨霖铃 柳永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起三句,点明了时地景物,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的凄然心境.“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伤悲.“多情”句,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 作者写作态度 宋都汴京 ( 今河南开封 ) 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4.写《雨霖铃》的柳永的简历

柳永

白衣卿相柳永(987年—1053年),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