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纪念海子的一首诗或是一篇短文为海子而作 西川 你没有时间来使一个春天完善, 却在匆忙中为歌唱奠定了基础。 一种圣洁的歌唱足以摧毁歌唱者自身。 但是在你的歌声中, 我们也看到了太阳的上升,天堂的下降, 以及麦子迎着南风成熟, 以及鹰衔着黑夜飞过姐妹们的田垅。 泪水。霞光。 远远的歌声。 天光变暗,姐妹们回到她们赖以生存的房间。 星体向西,一个哑巴寻找知音 来到我们的世界,他所看到的 是旧火添新柴,灰烬在增加 我们一生的收获 必将少于这一夜的丧失 一个自由而痛苦的声音归于静默 一个自由而痛苦的声音归于静默 汇入更大的静默,正为黑夜所需求 万物发展它们幽暗的本质 迎来你命中注定的年头,这一年 大理石的面孔露水丰盈,被你触摸 而你的死却不是死而是牺牲 而你的静默却不是静默而是歌唱 改变了!肉体所能做到的仅此而已 灵魂了结了恨而肉体浑然不知 于是半夜睡在麦地里的人 将成为粮仓里的第一颗麦粒 白天走在大路上的人 将听到神灵在高空的交谈 于是在桃花,火把的引领之下 灵魂有了飞翔的可能 携带着人间屈辱的雷电 于是在这一个秋雨绵绵的黎明 我又一次梦见你,一个少年 两手空空拍打大天使肮脏的岩石 用歌唱的嘴唇亲吻故乡贫脊的泥土 而此刻,你应当回到你那焚烧着印度香的小屋 爱上一个姑娘,结婚,堕落 并在闲暇时写作一个天才的绝望 荒凉的大海,震荡在远方 天空深邃,望不见天堂。 一片广阔的麦地,一个孤独者死去 一个孤独者的黄昏,浸透了霞光 那时是谁曾在你耳边低语,说时间到了? 谁曾在你眼前浮现, 为你开辟了那黑夜的通途? 啊,时间到了-- 在时间的尽头,曙光向你致敬 文/■杨云生 《日记》是我读到的第一首,也是几年来最偏爱的一首海子诗作。 多年来汉语诗歌经历了多少纷繁的争吵和谩骂,众生喧哗,我想我们厌倦了。于是重温那些美丽的、高贵的、在我们的头顶上空闪烁光华的作品就相当必要。 《日记》是一首美丽得让人心碎的诗。在这里要说的是诗中的“姐姐”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由血缘关系或年龄差异而生的那个普通的称呼。 海子诗中有很多词语具有其特殊含义,比如 “麦子”“大地”、“村庄”、“太阳”、“海水”这些已成为一个独立体系,并影响了二十年以来诗歌发展的意象。 “姐姐”这个简单的词汇在海子的诗中也有着相当深刻的含义,它包涵着母性、善良、和救赎。 也有人说诗人们把生活中最重要的女性称为“姐姐”。姐姐,是对生活的一种命名。 实际上, 海子并没有姐姐(倒是有三个弟弟),但他却为我们创造出“凉入骨髓的温馨”。“姐姐”代表着尘世里百折不挠的柔情,和所有最悱恻动人的生命细节。 它是一个虚构的寄托,一个乌托邦,已成为带有宗教色彩的一种信仰。 克尔凯郭尔说处在信仰中的人,要经历更多的精神考验。 由于承担着诸多行而上的重负和遭遇更多的悖论,也便有了与外部世界不可通约的内在性。 90年代诗歌的在场者大抵都听说过曾流传过的《诗坛英雄排行榜》,用水泊梁山108将的名字比附当代诗人。 海子则是榜外高人,给他的评语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虽然这是一种对死者的尊重,但也似乎暗示了海子与当代诗歌的某种疏离关系。 海子与他的时代正有着深刻的不可通约性。他对诗歌的理解以及在诗歌的题材、构成和手法上,与80年代“XX主义”的狂热是极不协调的,同时也与当时的过度实验拉开距离,海子的诗大多以乡村经验为背景展开,又有相当多“泛神论”的影子,甚至于对神秘主义的钟情,由此构造的是庄子《齐物论》中所谓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与外部世界、神明、星辰甚而万物都平行的,辽阔的大境界。 但海子又是敏感而脆弱的,海子对语言性质有特殊的敏感,并把这种敏感转化成一种创造性。 海子造的是一种“场”,你必须有足够的天性才能置身其间,才能感知。 《日记》中的“夜色”和“草原”是作为一个背景存在的,在这一瞬,世界只有“天空”和“石头”(长诗《太阳陈述》),诗人只有“美丽的戈壁”,在世间恒久的哀伤中悲痛,但却“握不住一颗泪滴”,火车经过德令哈,无论是路过的还是居住的,都不能改变什么,也无须改变什么,“今夜我不关心人类” ,这里已超越了善恶伦理的二元对立,这种境界应该是“一”,是本源。 这种本源是拒绝理性阐释的,在诗歌读解中过度的理性等同与肢解。 诗应该是“to be to mean”,“to show ”而不是“to tell”,伊沙曾在《文友》中的世纪诗典栏目里说海子是一个“从青麦地里走出的古典浪漫主义歌者”。这样高贵典雅的浪漫气质与当时的先锋性实验相去甚远。 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的印象,从内在的角度看,海子的诗歌生涯、或者说他的“殉诗”历程,非但不是与当代诗歌的发展没有关联,反而是以一种剧烈的方式凝聚了当代诗歌。海子对诗歌语言、想像的挥霍性、创造性使用,在新诗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在80年代诗歌的背景中,这种形式创造性非但不是孤立的,反而与80年代诗歌的整体理想,有内在的一致性。卓而不群,海子的诗已不可避免地成为80年代诗坛的大师级文本。 海子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个。 2.谁有纪念海子的诗啊遥寄海子 站在华美的黄昏里 似偎依着你的灵魂 拥有血脉相连的温度 金光蔓延的大地—— 无尽的沉甸甸的麦地 孤独的守望者 黄昏是唯一的信仰 而或你是向日葵 金色的灵魂 金色的希望 金色的生命 向着太阳 向着遥远的远方 去了而或就—— 再不回来 你啊—— 去到了那里 山海关的幽谷沉寂 我将满目的春化作一滴泪 折射着昏黄的光辉 融入大海的心胸 你可曾听到花开的声音 3.作一首纪念海子的现代诗写给海子 天堂的圣火已经熄了 王,那只高傲的鸟 仍在天空自由地挥动翅膀 飞翔。 遥望远方, 王啊,王 那远方的遥远是否还让你向往 早晨的花鹿是否还会进入你的梦乡? 仰望天空, 王啊,王 天堂里是否也充满梦想 那里是否有麦子飘香? 而今,铁轨冰凉 王啊,王 你是否已找到太阳 何时再来写下太阳的诗章…… 天堂的圣火已经熄了 远方的麦子,还有地下的土豆 都伸出脑袋张望 盼着天上出现十个太阳! 4.求纪念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回诗他,是一段胶卷 他,是一串记忆 他,是一个态度 他,是一种信念 他,可以流落街头 餐风饮露 在一张又一张门前徘徊 没有人为他领路 他看见向日葵 看见凡·高 但他永远看不到 一个公平的世界 他的眼睛里 黑夜,白昼 除了黑白 没有其他颜色 他,是寂寥的诗人 埋葬在土中 又从土中复活 坐在太阳中央 注定在行商之背远走 海子 飘渺的灵魂 被稀释的青春 他早已死去 在寒冷的钢铁上 被“文明”的车轮碾压 魂飞破散 他,远走 去了光明的中心 我们 只愿他冰冷的灵魂 能熔化在第十个太阳 以前自己写的一篇怀念海子的诗 可能写得不怎么样 希望可以帮你点忙 我也才读高一 - -bb 5.求纪念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回诗他,是一段胶卷 他,是一串记忆 他,是一个态度 他,是一种信念 他,可以流落街头 餐风饮露 在一张又一张门前徘徊 没有人为他领路 他看见向日葵 看见凡·高 但他永远看不到 一个公平的世界 他的眼睛里 黑夜,白昼 除了黑白 没有其他颜色 他,是寂寥的诗人 埋葬在土中 又从土中复活 坐在太阳中央 注定在行商之背远走 海子 飘渺的灵魂 被稀释的青春 他早已死去 在寒冷的钢铁上 被“文明”的车轮碾压 魂飞破散 他,远走 去了光明的中心 我们 只愿他冰冷的灵魂 能熔化在第十个太阳 以前自己写的一篇怀念海子的诗 可能写得不怎么样 希望可以帮你点忙 我也才读高一 - -bb。 6.海子的诗歌论海子的诗歌 宁明一中:陆江 喜欢诗歌的人都知道海子是谁。海子,1964年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海子高蹈他的理想走了,留下我们在歌舞升平中消费一切,挥霍无度。可是仍然有一群怀念和追忆海子的人,他们每年3月26日都要在北大举行诗歌朗诵会来纪念海子。他们是社会上的诗人,校园中的诗人,他们曾经与海子并肩吟咏,或是受过海子诗风的影响,他们大多数仍然在坚持不懈地写诗。 我所见到的两次海子纪念诗会,全都门庭若市、座无虚席,可见喜欢诗歌、喜欢海子的普通同学相当之多。诗会是不要门票的,有节目主持人,首先朗诵的是海子的诗篇,然后诗人们纷纷上台宣读自己的近作,这些诗作中不乏优秀之作,不过整个的风格和氛围已经和海子那个时代相去甚远。80年代是诗人、思想家和爱国青年的时代,是海子的时代,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时代。不用多说,你们就会知道,那个时代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 今年3月,除了开诗会纪念海子,北大戏剧社和北大五四文学社还联手推出了根据海子长诗《太阳·七部书》之《太阳·弑》改编的诗剧《太阳》。老实说,这出戏对于一般观众来说显得比较晦涩,对于我们时代轻松的气氛来说显得有些凝重和做作,但是无论如何它是一次相当成功的演出。 《弑》的背景选在古巴比伦王国,一个充满了杀戮和血腥的王国。巴比伦国王是在一次革命或曰起义中登上王位的,他日益专横独断,不惜耗费半数巴比伦人的生命去修建太阳神庙,他原先的弟兄们(十二法王)重新揭竿而起,可是全部被巴比伦王擒获,处以极刑。从沙漠上来了三个青年,有两个来刺杀国王并篡夺王位,有一个回故乡来寻找心爱的妻子。巴比伦王用诡计使两兄弟自相残杀,幸存的兄弟在皇宫中误杀了假扮成国王的公主,而这个公主正是两兄弟的心上人,因此杀人者自杀了。另一个青年闯入宫殿,为死去的朋友和故乡的人民复仇,老巴比伦王告诉他,他其实是王子,而他的妻子,也就是公主,其实是他的亲妹妹。老国王已经服了毒药,他把权杖传给了这个青年,立他为国王。青年(名叫宝剑)象古希腊悲剧人物俄狄浦斯一样挖瞎了自己的双眼,然后永远离开了巴比伦城。这时,农民们登场,他们歌颂粮食和丰收,他们问宝剑是为谁而牺牲的,一个农民回答说,宝剑是为我们而牺牲的,他接着说,可是我们需要的不是杀戮和鲜血,我们需要的是粮食与生活。在农民歌队的问答中,悲剧骤然结束。 就情节而论,《太阳》与传统的古希腊悲剧没多大区别,但是其表现方式完全是现代的,也就是说,戏剧并不按照自然时间组织情节,而是由一系列暧昧而神秘的片段暗示情节,在这些片段中,海子的诗句象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整个戏剧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简单地说,它的风格是原始主义的。原始主义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它追求和崇拜近乎迷狂的原始的力量。在哲学上与之对应的,是容格的集体无意识说以及一些流行的神话学理论,在音乐上,以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为典型,斯氏的《春之祭》表现了一个少女被选中做牺牲的祭品、最后狂舞至死的过程。有人认为,在政治上,与之对应的是法西斯主义,是法西斯张扬的“血和土地”。不幸的是,《太阳·弑》的核心理念就是“血和土地”;不过令我们快慰的是,海子在政治理念上与法西斯主义没有任何关系。 海子在中后期创作中迷恋神话、迷恋原始主义,这一倾向也是80年代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