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意思唐朝诗人故事摘抄贾岛第一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思考这事没决定下来,便在驴背上吟诵,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看到的人都很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忽然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诗句的事,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想得出神了,忘记了要回避。韩愈停下马车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于是两人并排骑着马和驴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滞留了数日谈论作诗)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为了好朋友。 2.唐朝诗人都有谁你好! 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 诗鬼----李贺; 四明狂客-----贺知章; 七绝圣手----王昌龄; 苦吟诗人----贾岛; 诗豪----刘禹锡;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 陈子昂成为初唐成就最大的诗人 盛唐: 田园诗派代表: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代表:岑参,高适 中唐: 以刘长卿,韦应物成就最高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 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发动了“新乐府”运动] 以山水诗为代表的柳宗元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李商隐成为唐朝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 3.唐代诗人都有谁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 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4、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4.唐朝诗人有哪些得超多超多哦初唐诗人 骆宾王 王 勃 卢照邻 宋之问 杜审言 杨 炯 陈子昂 沈全期 王 绩 李世民 盛唐诗人 李 白 杜 甫 张九龄 王 维 孟浩然 皇甫冉 王昌龄 贺知章 王之涣 李 颀 崔 颢 顾 况 元 结 刘长卿 岑 参 邱 为 高 适 皇甫冉 祖 咏 王 翰 钱 起 綦毋潜 常 建 中唐诗人 柳宗元 孟 郊 韩 愈 白居易 卢 纶 李 贺 李 益 刘禹锡 贾 岛 张 继 韦应物 李 坤 元 稹 张 祜 杜秋娘 张 籍 戴叔伦 顾 况 晚唐诗人 李商隐 温庭筠 杜 牧 陈 陶 马 戴 杜荀鹤唐朝诗人万 楚 上官仪 于 鹄 于良史 于武陵 马 戴 元 结元 稹 方 干 无 可 王 建 王 驾 王 勃 王 涯王 绩 王 惟 王 湾 王 韩 王之涣 王昌龄 韦 庄韦应物 丘 为 卢 纶 卢汝弼 卢照邻 司马札 司空图司空曙 白居易 皮日休 刘 叉 刘 沧 刘 皂 刘 驾刘 商 刘方平 刘长卿 刘希夷 刘采春 刘禹锡 吕 温权德舆 许 浑 齐 己 严 武 严 惟 吴 融 宋之问张 乔 张 旭 张 孜 张 泌 张 说 张 继 张 谓张 潮 张 籍 张九龄 张仲素 张若虚 张敬忠 李 白李 华 李 约 李 冶 李 绅 李 洞 李 贺 李 涉李 益 李 颀 李 频 李 端 李适之 李商隐 李群玉李德裕 杜 甫 杜 牧 杜审言 来 鹄 杨巨源 杨敬之沈如筠 苏味道 陆龟蒙 陈 羽 陈 陶 陈玉兰 陈子昂孟 郊 孟云卿 孟宾于 孟浩然 武元衡 畅 当 罗 虬罗 隐 贯 休 郎士元 郑 裕 金昌绪 鱼玄机 姚 合施肩吾 柳中庸 柳宗元 皇甫松 祖 咏 胡令能 贺知章项 斯 骆宾王 唐彦谦 徐 凝 秦韬玉 翁 宏 聂荑中贾 至 贾 岛 郭 震 钱 起 顾 况 高 适 高 骈高 蟾 崔 护 崔 郊 崔 钰 崔 涂 崔 橹 崔 灏崔国辅 崔道融 常 建 捧剑仆 曹 邺 曹 松 皎 然黄 巢 储光曦 寒 山 景 云 温庭筠 葛鸦儿 韩 琮韩 愈 虞世南 雍 陶 雍裕之 谭用之 薛 涛 薛 逢戴叔伦 花蕊夫人。 5.毁琴散诗留下千古绝唱的唐代大诗人是谁1、毁琴散诗留下千古绝唱的唐代大诗人是陈子昂2、“毁琴散诗”轶事的出处:范.唐李亢所著《独异志》中记载:陈子昂,蜀射洪人.十年居京师,不为人知.时东市有卖胡琴者,其价百万,日有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于众,谓左右:“可辇千缗市之.”众咸惊,问曰:“何用之”答曰:“余善此乐.”或有好事者曰:“可得一闻乎!”答曰:“余居宣阳里.”指其第处.”并具有酒,明日专候.不唯众君子荣顾,且各宜邀召闻名者齐赴,乃幸遇也.”来晨,集者凡百余人,皆当时重誉之士.子昂大张宴席,具珍羞.食毕,起捧胡琴,当前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所知.此乐,贱工之役,岂愚留心哉!”遂举而弃之.舁文轴两案,遍赠会者.会既散,一日之内,声华溢都.时武攸宜为建安王,辟为记室.后拜拾遗.归觐,为段简所害。 3、后世评说:陈子昂虽未被列入初唐四杰中人,但其在仕途幻灭的过程中,为唐初文风的探索却堪称为一座不朽的里程碑,针对文学方面初唐的浮艳诗风,他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陈子昂的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文学成就最高的当为《感遇》诗三十八首.后世人没有披露他在朝廷时是怎样得罪武则天的近臣武三思的,他在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登幽州台歌》后,辞职返乡,接着厄运接踵而来,先是父亲病故,接着他被武三思的爪牙县令段简找了个借口,收系狱中,半月以后,“忧愤而卒,时年四十余”,这位毁琴散诗而幻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唐初大诗人,在心灰意冷中孑然逝去,徒留幽州台上的千古绝唱……。 6.问唐朝一个诗人元稹是个一生“绯闻”很多的唐代诗人。 元稹早年的风流事被他自己写成一篇《莺莺传》,又叫《会真记》的传奇小说。这个故事被后来的王实甫改编成《西厢记》的剧本从而家喻户晓。 但是现在大家熟知的《西厢记》故事和《莺莺传》虽然大意相同,但是细节上也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的。 我们从读元稹自传体性质的《莺莺传》一文中,可以看出早年的元稹的一些情况。 元稹八岁丧父,家贫,但父辈藏书颇富。也是书香门第了。 贞元十五年(799)冬,元稹寓居蒲州(今山西永济),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相恋。 元稹在他的《莺莺传》里是这样说的:“唐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 这里的张生就是元稹的化名,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莺莺传》者,……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看来元稹年轻时候还是比较老实的男孩子,而且“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 看来在唐代这个年龄还是处男也算件比较稀罕的事,有人笑话他,张生就说了这番道理:“登徒子非好色者,是有淫行。余真好色者,而适不我值。 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尝不留连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看来元稹的这个观点,倒和后来《红楼梦》中的那段“皮肤滥淫”和“意淫”看法有点相似。 看来元稹也是崇尚有感情基础的**,好色而不淫。 但这个“张生”在《莺莺传》的故事中的表现也很有趣儿。 张生先通过红娘递话儿,红娘劝他:“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详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让他走正式求婚的途径。 可张生说:“昨日一席间,几不自持。 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 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意思是说看了莺莺后就神魂颠倒,要是求婚至少好几个月,那我可等不急了,我就要像枯鱼一般渴死了。 呵呵,这话就像你的BF对你说:“等到办证登记要多久呀,那可要憋死我了。 ” 张生急色色的表情真有趣。 红娘就说,这话让我传我不敢说,也不好说,你发挥特长,写诗给我们小姐。张生一听,顿开茅塞,写了诗给莺莺。 莺莺还给他这样一首诗:“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诗中之意,分明是暗许他穿墙窬穴来成就好事。 张生一听,喜得如得了纶音佛旨一般,这天晚上就爬墙过去来到西厢房中,没有想到的是,莺莺居然“端服严容”,大义凛然的将张生训了一通:“非礼之动,能不愧心,特愿以礼自持,无及于乱。” 张生如同迎头浇了一桶凉水,好生绝望,自此也绝了这个念头。哪想这天晚上,红娘先抱着崔小姐的枕头被子过来了(嘻嘻,人家唐朝小姐偷情也很讲究,还带自己的枕头被子),崔小姐过来后,和那天态度大不一样,两人成就了鱼水之欢。 想来这崔小姐先前的态度,也是故作样子罢了,先推阻一下,显显闺中小姐的风度罢了,和诸葛亮故意让刘备寻访三次,并先假意推辞有点类似。就算是历代奸雄篡国受禅让时,也要先推辞几次呐。 其实后来并不像《西厢记》中那样,莺莺的妈郑夫人极力阻扰反对,《莺莺传》中说:“张生常诘郑氏之情,则曰:‘知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 ’”郑老夫人觉得木已舟,也无可奈何,就想成全他们呢。 但不知道为什么张生后来说要去赶考,莺莺就知道事情不妙。莺莺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就是说如果你对我“始乱终弃”,我也不敢怨恨,但如果你能始终如一,那是你有良心。 但是莺莺是大度和明智的,当然莺莺也是很看重这份感情的,张生到长安考试不中,崔莺莺寄信和玉环、丝、文竹茶碾等东西给他,写信说是“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使不绝。 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这文字可能真的就是崔莺莺的手笔,看来莺莺的文采也是很不错的。 但元稹(即文中的张生)终于及第后,却抛弃了莺莺。 这事在《莺莺传》里写的语焉不详(当然啦,元稹自己理亏的事他不好意思写呀),我们从正史资料里找一下吧:元稹自从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卓著,被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且与韦门子弟交游(江湖夜雨在其他文中也说过,韦、卢、裴都是唐朝大族,据说当时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七姓十族最为著名),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想到这是一个走门路、攀高枝的绝好机会。 元稹看来确实是个帅哥,可能不久就把韦丛勾引上了,这时元稹想到崔莺莺虽然才貌双全,也是名门闺秀,但老母弱女,早没有了权势。 俗话说:“朝中无人莫作官”。 所以他权衡得失,最后还是娶韦丛而弃莺莺。元稹有诗名《陪韦尚书丈归履信宅因赠韦氏兄弟》:“紫垣驺骑入华居,公子文衣护锦舆。 眠阁书生复何事,也骑羸马从尚书。”诗中一副趋炎附势的丑态。 元稹后来据说听到崔莺莺已经嫁人,就想以表哥的身份见她一面(我们说过元稹和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