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代跟纺织有关的诗句

1.关于纺织的诗词

一、新制布裘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这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初年。全诗围绕新制布裘来布局谋篇。

前八句,从新制布裘着墨,反映诗人优裕的生活,为下文表现其愿望张本。后八句从新制布裘生开去,抒写诗人的感慨,表达其“推身利以利人”的愿望,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代可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脉相承。白居易另一首诗《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也表达了相似的情怀:“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白居易的思想也可知我国的一些地方在中唐时已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制衣了。诗中“桂布”四句主要写新制布裘用料考究:一是洁白似雪的桂布,一是柔软如云的吴绵,且布重绵厚,取喻新颖贴切。

“朝拥”四句承接“为裘有余温”具体描叙新制布裘保暖性能好:在数九寒天,诗人白天拥着它,夜里盖在身上,浑身温暖如春。早在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以勤劳的双手裁制出如此用料考究、保暖性能好的布裘,不能不令人赞叹不已。

二、红线毯 红线毯,择茧缲丝清水煮, 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 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余, 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 练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 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涩毳缕硬, 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 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州太守加样织, 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 线厚丝卷不得。

宣州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元和四年(809),白居易在任左拾遗时创作了组诗《新乐府》。这组诗共有50首,《红线毯》是其中的第二十九首。

这首诗通过宣州太守令织工“加样织”红线毯进贡皇宫这一典型事例,揭露当时的地方官吏劳民伤财来诌媚皇帝的丑恶嘴脸,并“忧蚕桑之费了”(原题下小序)。 白居易的新乐府在结构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共志”,即诗的开篇点题,结尾揭示诗的主题;而中间部分则往往承接开篇加以铺叙》。

《红线毯》便充分体现了此特点。首句“红线毯”,是名副其实的“标其目”。

自“择茧”句至“线厚丝多卷不得”,围绕织造红线毯加以铺叙。首先叙写织造红线毯的主要工序:精选好茧,用清水煮后抽丝,再选好丝练成线,以红蓝花来染,染得比真花还红,再按照既定的规格织就。

接着,采用白描与衬托的笔法,着重描写红线毯质地松软、有弹性,色彩鲜艳赛红花,突出其“温且柔”的特点。以上也间接地反映出织造红线毯费丝之多。

最后,点明宣州太实劳民佃财,令织工“加样织”红线毯是为了进贡宫 中,并点明织造这种红线毯极为费丝:“线厚丝多卷不得”。诗的结尾,显其志,揭示“忧蚕桑之费”的主题:“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红线毯的精美绝伦。

“忧蚕桑之费也”,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丝织品达到惊人的水平。 三、缭绫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缭绫》是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一首,诗题下原夺小序:“念女工之劳也”。

其诗旨也就在于此。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全诗以缭绫为题材,着力描绘缭绫的精美奇绝,从而,突现织造缭绫费工惊人,达到“念女工之劳”的目的。诗中运用联想、比喻等手法,多角度多侧面地摹写缭绫的精美奇绝:它出自“越溪寒女”之手,不同于罗、绡、纨、绮这些丝织品,其形状,犹如明月映照下的天台山前悬泻的瀑布;其花纹,宛若白云飘荡,秋雁飞翔;其色彩,由“地铺白烟花簇雪”染得像江南春水那般碧绿;染成织就,制为舞衣服,其奇纹与异彩交相辉映,无论是正看、反看,花光都闪烁不定。

缭绫如此精精美奇绝,“越溪寒女”织就它所耗费的劳动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越溪寒女”为织就缭绫付出了惊人的劳动:“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而她衣单身寒,却不能用缭绫为自己御寒。

因为“寒女”是听“中使宣口敕”,为包括“昭阳舞人”在内的“汉宫姬”而“琦上以样人间织”的。可是,“昭阳舞人”却把用缭绫制成的价值千金的舞衣乍得一文不值:“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

这里,对比鲜明,也就更有力地表现了诗的主题:“念女工。

2.古代织布梳理的诗句

一、子夜四时歌(“夏歌”之七)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乐府诗集》共收《子夜四时歌》75首,其中,“春歌”20首,“夏歌”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这里所选的是“夏歌”中的第七首.

这首南朝乐府民歌,写思妇对客居异地的丈夫的怀念,也委婉地反映了思妇的辛苦与怨恨.这位思妇,显然也是个丝妇,她辛辛苦苦地养蚕缫丝,结果“田蚕事已毕”,而她却所获甚微,“犹苦身”.是谁掠夺了其劳动果实,诗中虽未明言直说,但我们不难想象得出这掠夺者当是彼时彼地的豪富.思妇的劳动果实大都被剥夺了,她只得自己服用粗疏的葛布,而将稍为细密的葛布寄给客居异乡的丈夫:“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全诗语言凝练,委婉含蓄,运用双关语也自然贴切,较能体现出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中已有唐代诗人杜荀鹤“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蚕妇》)与宋代诗人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的怨恨不平,只是不似后者那般直率罢了.

二、读曲歌(之八十二)

登店卖三葛,郎来买丈余.

合匹与郎去,谁解断粗疏?

《读曲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六)归入《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共89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八十二首.

这首南朝乐府民歌,以一位卖布女的自我表白委婉曲折地抒写了此女对前来买布的情人深挚爱情.前两句叙事,是卖布女自述她登店卖布,其情人前来买布,为下文抒情张本.“郎”,在南朝乐府民歌中多用于女子称自己的情人,如“郎为傍人取,负依非一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十五),“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子夜四时歌·夏歌》),此歌亦然.歌中叙事,以此女的“登店”与“郎来”并提,以“卖”与“买”对举,以“三葛”与“丈余”相照应,令人一目了然.

后两句抒情,语意双关,委婉曲折.从字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于反诘的语气中承前叙事,写卖布女不因葛布的粗疏而断绝之,而让其情人将“合匹”的葛布带走.其实,这是抒情,是卖布女向情人委婉地表明自己的心迹:“虽说你的性格有些粗枝大叶,犹如这葛布较为粗疏,可我却不想跟你割断关系,如同不割断葛布,让你整匹带走一般.”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咀嚼.

读这首乐府民歌,我们从“登店”可知,南朝的布店有较高的柜台;从“三葛”获悉,南朝织布仍以葛藤为原料;从此诗中也可窥见彼时彼地的女子向情人表达情愫的别具一格的方式,获得“委曲”这一诗美的享受.

3.有关纺织的诗词

九张机 无名氏一张机,织梭光景去如飞,兰房夜永愁无寐。

呕呕轧轧,织成春恨,留着待郎归。 两张机,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织成一段,回文锦字,将去寄呈伊。 三张机,中心有朵耍花儿,娇红嫩绿春明媚。

君须早折,一枝浓艳,莫待过芳菲。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

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五张机,芳心密与巧心期,合欢树上枝连理。

双头花下,两同心处,一对化生儿。 六张机,雕花铺锦半离披,兰房别有留春计。

炉添小篆,日长一线,相对绣工迟。 七张机,春蚕吐尽一生丝,莫教容易裁罗绮。

无端翦破,仙鸾彩凤,分作两般衣。 八张机,纤纤玉手住无时,蜀江濯尽春波媚。

香遗囊麝,花房绣被,归去意迟迟。 九张机,一心长在百花枝,百花共作红堆被。

都将春色,藏头裹面,不怕睡多时。

4.与纺织有关的古诗词

无名氏一张机,织梭光景去如飞,兰房夜永愁无寐。

呕呕轧轧,织成春恨,留着待郎归。 两张机,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织成一段,回文锦字,将去寄呈伊。 三张机,中心有朵耍花儿,娇红嫩绿春明媚。

君须早折,一枝浓艳,莫待过芳菲。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

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五张机,芳心密与巧心期,合欢树上枝连理。

双头花下,两同心处,一对化生儿。 六张机,雕花铺锦半离披,兰房别有留春计。

炉添小篆,日长一线,相对绣工迟。 七张机,春蚕吐尽一生丝,莫教容易裁罗绮。

无端翦破,仙鸾彩凤,分作两般衣。 八张机,纤纤玉手住无时,蜀江濯尽春波媚。

香遗囊麝,花房绣被,归去意迟迟。 九张机,一心长在百花枝,百花共作红堆被。

都将春色,藏头裹面,不怕睡多时。

5.有关纺织的诗词

九张机

无名氏

一张机,织梭光景去如飞,兰房夜永愁无寐。 呕呕轧轧,织成春恨,留着待郎归。

两张机,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织成一段,回文锦字,将去寄呈伊。

三张机,中心有朵耍花儿,娇红嫩绿春明媚。 君须早折,一枝浓艳,莫待过芳菲。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五张机,芳心密与巧心期,合欢树上枝连理。 双头花下,两同心处,一对化生儿。

六张机,雕花铺锦半离披,兰房别有留春计。 炉添小篆,日长一线,相对绣工迟。

七张机,春蚕吐尽一生丝,莫教容易裁罗绮。 无端翦破,仙鸾彩凤,分作两般衣。

八张机,纤纤玉手住无时,蜀江濯尽春波媚。 香遗囊麝,花房绣被,归去意迟迟。

九张机,一心长在百花枝,百花共作红堆被。 都将春色,藏头裹面,不怕睡多时。

6.关于纺织的诗词有哪些

1,《刘氏善举》 未知:佚名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

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

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

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2,《离妇》 唐代:张籍 十载来夫家,闺门无瑕疵。

薄命不生子,古制有分离。 托身言同穴,今日事乖违。

念君终弃捐,谁能强在兹。 堂上谢姑嫜,长跪请离辞。

姑嫜见我往,将决复沉疑。 与我古时钏,留我嫁时衣。

高堂拊我身,哭我于路陲。 昔日初为妇,当君贫贱时。

昼夜常纺织,不得事蛾眉。 辛勤积黄金,济君寒与饥。

洛阳买大宅,邯郸买侍儿。 夫婿乘龙马,出入有光仪。

将为富家妇,永为子孙资。 谁谓出君门,一身上车归。

有子未必荣,无子坐生悲。 为人莫作女,作女实难为。

3,《效古秋夜长》 唐代:钱起 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含情纺织孤灯尽, 拭泪相思寒漏长。

檐前碧云静如水,月吊栖乌啼鸟起。 谁家少妇事鸳机,锦幕云屏深掩扉。

白玉窗中闻落叶, 应怜寒女独无衣。 4,《娇女诗》 魏晋 作者: 左思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集。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

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

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顾眄屏风书,如见已指摘。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柢掷。贪华风雨中,眒忽数百适。

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鬲。

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动为垆钲屈,屐履任之适。

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

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5,《九张机》 宋代 无名氏 一张机,织梭光景去如飞,兰房夜永愁无寐。

呕呕轧轧,织成春恨,留着待郎归。 两张机,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织成一段,回文锦字,将去寄呈伊。 三张机,中心有朵耍花儿,娇红嫩绿春明媚。

君须早折,一枝浓艳,莫待过芳菲。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

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五张机,芳心密与巧心期,合欢树上枝连理。

双头花下,两同心处,一对化生儿。 六张机,雕花铺锦半离披,兰房别有留春计。

炉添小篆,日长一线,相对绣工迟。 七张机,春蚕吐尽一生丝,莫教容易裁罗绮。

无端翦破,仙鸾彩凤,分作两般衣。 八张机,纤纤玉手住无时,蜀江濯尽春波媚。

香遗囊麝,花房绣被,归去意迟迟。 九张机,一心长在百花枝,百花共作红堆被。

都将春色,藏头裹面,不怕睡多时。

7.有关纺织的诗词有什么

1.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选自咏绣障(胡令能)

2.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选自子夜四时歌(“夏歌”之七)

3.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选自采桑度(之五)

4.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选自缫丝行(范成大)

5登店卖三葛,郎来买丈余。合匹与郎去,谁解断粗疏?选自读曲歌(之八十二)

1.《咏绣障》这是一首赞美刺绣巧夺天工的诗句。说的是傍晚时分,堂屋前面的花朵开放得鲜艳美丽,女工们拿着描花的彩笔,精心地把花朵描在绷着绣布的绣架上。绣成的屏风摆放在春天的花园里,因绣得精巧逼真,竟引逗得黄莺飞下柳条,向着绣障中的花间飞来。

2.《子夜四时歌》(“夏歌”之七)这首南朝乐府民歌,写思妇对客居异地的丈夫的怀念,也委婉地反映了思妇的辛苦与怨恨。这位思妇,显然也是个丝妇,她辛辛苦苦地养蚕缫丝,结果“田蚕事已毕”,而她却所获甚微,“犹苦身”。是谁掠夺了其劳动果实,诗中虽未明言直说,但我们不难想象得出这掠夺者当是彼时彼地的豪富。思妇的劳动果实大都被剥夺了,她只得自己服用粗疏的葛布,而将稍为细密的葛布寄给客居异乡的丈夫:“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3.《采桑度》(之五)这首诗是写男女同往采桑之情事。前两句描写一对恋人同往采桑,时值阳春三月,桑叶茂盛,可他们却顾不上采桑,在林间尽情相悦,饶有情趣。这两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如见其人相悦之态,如闻其人嬉笑之声。

4.《缫丝行》(范成大)这首诗的妙处不仅在于传神地描绘了妇姑缫丝的情景,还在于以此来衬托“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将反映农村织妇的辛勤劳动与揭示封建剥削结合起来。“今年”两句是说,缫丝的妇姑在往年还有余丝织成绢,留作己用,可“今年”却不得暇织,急着将丝全都卖出去。其潜台词是:赋税加重,官府催租急,妇姑不得不缫丝卖丝。这两句与上文互相映衬,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5.读曲歌(之八十二)这首南朝乐府民歌,以一位卖布女的自我表白委婉曲折地抒写了此女对前来买布的情人深挚爱情。

8.古代织布梳理的诗句

一、子夜四时歌(“夏歌”之七)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乐府诗集》共收《子夜四时歌》75首,其中,“春歌”20首,“夏歌”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这里所选的是“夏歌”中的第七首.这首南朝乐府民歌,写思妇对客居异地的丈夫的怀念,也委婉地反映了思妇的辛苦与怨恨.这位思妇,显然也是个丝妇,她辛辛苦苦地养蚕缫丝,结果“田蚕事已毕”,而她却所获甚微,“犹苦身”.是谁掠夺了其劳动果实,诗中虽未明言直说,但我们不难想象得出这掠夺者当是彼时彼地的豪富.思妇的劳动果实大都被剥夺了,她只得自己服用粗疏的葛布,而将稍为细密的葛布寄给客居异乡的丈夫:“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全诗语言凝练,委婉含蓄,运用双关语也自然贴切,较能体现出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中已有唐代诗人杜荀鹤“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蚕妇》)与宋代诗人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的怨恨不平,只是不似后者那般直率罢了.二、读曲歌(之八十二)登店卖三葛,郎来买丈余.合匹与郎去,谁解断粗疏?《读曲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六)归入《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共89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八十二首.这首南朝乐府民歌,以一位卖布女的自我表白委婉曲折地抒写了此女对前来买布的情人深挚爱情.前两句叙事,是卖布女自述她登店卖布,其情人前来买布,为下文抒情张本.“郎”,在南朝乐府民歌中多用于女子称自己的情人,如“郎为傍人取,负依非一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十五),“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子夜四时歌·夏歌》),此歌亦然.歌中叙事,以此女的“登店”与“郎来”并提,以“卖”与“买”对举,以“三葛”与“丈余”相照应,令人一目了然.后两句抒情,语意双关,委婉曲折.从字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于反诘的语气中承前叙事,写卖布女不因葛布的粗疏而断绝之,而让其情人将“合匹”的葛布带走.其实,这是抒情,是卖布女向情人委婉地表明自己的心迹:“虽说你的性格有些粗枝大叶,犹如这葛布较为粗疏,可我却不想跟你割断关系,如同不割断葛布,让你整匹带走一般.”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咀嚼.读这首乐府民歌,我们从“登店”可知,南朝的布店有较高的柜台;从“三葛”获悉,南朝织布仍以葛藤为原料;从此诗中也可窥见彼时彼地的女子向情人表达情愫的别具一格的方式,获得“委曲”这一诗美的享受。

9.关于纺织的历史

中国纺织发展史中国古代纺织品,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

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

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

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

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商周时代 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

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

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

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汉代 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隐花孔雀纹锦、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

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丽璀灿。

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罽、人兽葡萄纹罽、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

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宋代 宋朝的纺织业已发展到全国的43个州,重心南移江浙。

丝织品中尤以花罗和绮绫为最多。宋黄升墓出土的各种罗组织的衣物200余件,其罗纹组织结构有两经绞、三经绞、四经绞的素罗,有起平纹、浮纹、斜纹、变化斜纹等组织的各种花卉纹花罗,还有粗细纬相间隔的落花流水提花罗等。

绮绫的花纹则以牡丹、芍药、月季芙蓉、菊花等为主体纹饰。此外有第一次出土的松竹梅缎。

印染品已发展成为泥金、描金、印金、贴金,加敷彩相结合的多种印花技术。宋代的缂丝以朱克柔的“莲圹乳鸭图”最为精美,是闻名中外的传世珍品。

宋代的棉织品得到迅速发展,已取代麻织品而成为大众衣料,松江棉布被誉为“衣被天下”。 元明清时代 元代纺织品以织金锦(纳石失)最负盛名。

1970年新疆盐湖出土的金织金锦,经丝直径为0.15毫米,纬丝直径为 0.5毫米,经纬密度为52根/厘米和48根/厘米;拈金织金锦的经纬密度为65根/厘米和40根/厘米,更加富丽堂皇。山东邹县元墓则第一次出土了五枚正则缎纹。

明清纺织品以江南三织造(江宁、苏州、杭州)生产的贡品技艺最高,其中各种花纹图案的妆花纱、妆花罗、妆花锦、妆花缎等富有特色。富于民族传统特色的蜀锦、宋锦、织金锦和妆花(云锦)锦合称为“四大名锦”。

1958年北京明定陵出土织锦165卷,袍服衣著200余件。第一次发现了单面绒和双面绒的实物,其中一块绒的经纬密度为64根/厘米和36根/厘米,丝绒毛的高度为 0.2毫米。

棉织品生产已遍及全国各地。明代末年,仅官府需要的棉布即在1500万匹至2000万匹。

精湛华贵的丝织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亚欧各国。其它参。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