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居易元稹的诗歌共同特点白居易和元稹都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二人有着非同一般的友谊,世称“元白”,其友情为后世留下一段“文人相亲”的佳话。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共患难的经历上,生活中相互鼓励与支持,文学创作上相互影响、借鉴,曾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为中唐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白居易曾在《赠元稹》一诗中表达了他与元稹心灵锲合的缘分:“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作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元白共同发起了影响深远的新乐府运动,为中唐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元白在文学相似性比较。同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二人在创作上的主张是一致的,强调作品对时事的讽喻作用,现实主义色彩浓郁。在诗作的体裁上,元白二人都擅长七言歌行、长篇排律以及新乐府等,内容表达上也都注重语言的通俗性。 (1)反映现实生活。由于元白二人皆以“达则兼济天下”为为官志向,同时也因为二人都在童年经历坎坷,体验到了百姓的生活,因此二人在诗作题材的选择上的相似之处是都能够密切关注社会现象及社会生活。例如,元白二人针对当时社会问题和矛盾而写下的“对策”,后被整理编辑为《策林》,揭露了诸多社会问题,形成独具特色的政治短论,体现了二人的政治态度。又如,二人的创作都曾以百姓生活为题材。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白居易的《新乐府》50 首、《秦中吟》等等,反映百姓的生活状态,揭露朝廷政治统治的弊端。 (2)抒发胸志。由于仕途经历相似,二人寄情山水,以山水诗直抒胸臆,表现自己的胸怀,体现人格。例如,元稹的《游云门》,意境高远,景物描写细腻,体现了作者广阔而清淡的胸怀;白居易的《咏意》《题浔阳楼》等,通过风景的描写,体现作者独到的审美眼光,抒发内心情感。 (3)表达生活情趣。“士大夫”心态在二人的诗作中可见一斑。白居易以淡泊知足的心态,寄情自然美景之中,如《问刘十九》:“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清新之气呼之欲出,自得自适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元稹自己曾说过,想要从诗作中找到“思深语近,韵律调新,而风情宛然”的境界。如他的《西归绝句(十二首之二)》体现了独特的情韵和风致。 白居易和元稹,都是属于感情细腻之人,二人在抒情诗的创作中都能体现出这一共同点。 2.求元稹的荆楚诗歌及其特色~元和五年四月,由于政治上的不和,元稹被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元和九年二月,元稹应潭州刺史张正甫之邀,渡洞庭,在湖南游历一月有余,其间创作了一系列诗歌,如:《洞庭湖》,《何满子歌》,《晚宴湘亭》,《岳阳楼》,《楚歌十首》。在江陵的五年是元稹诗歌创作的高峰期,正如元稹的好朋友白居易所言,其诗“言有为,章有旨”,在创作视野、创作手法及艺术表现方面都呈现出新的风貌。 洞庭湖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何满子歌 何满能歌能宛转,天宝年中世称罕。婴刑系在囹圄间, 水调哀音歌愤懑。梨园弟子奏玄宗,一唱承恩羁网缓。 便将何满为曲名,御谱亲题乐府纂。鱼家入内本领绝, 叶氏有年声气短。自外徒烦记得词,点拍才成已夸诞。 我来湖外拜君侯,正值灰飞仲春琯。广宴江亭为我开, 红妆逼坐花枝暖。此时有态蹋华筵,未吐芳词貌夷坦。 翠蛾转盼摇雀钗,碧袖歌垂翻鹤卵。定面凝眸一声发, 云停尘下何劳算。迢迢击磬远玲玲,一一贯珠匀款款。 犯羽含商移调态,留情度意抛弦管。湘妃宝瑟水上来, 秦女玉箫空外满。缠绵叠破最殷勤,整顿衣裳颇闲散。 冰含远溜咽还通,莺泥晚花啼渐懒。敛黛吞声若自冤, 郑袖见捐西子浣。阴山鸣雁晓断行,巫峡哀猿夜呼伴。 古者诸侯飨外宾,鹿鸣三奏陈圭瓒。何如有态一曲终, 牙筹记令红螺碗。 晚宴湘亭 晚日宴清湘,晴空走艳阳。花低愁露醉,絮起觉春狂。 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甘心出童羖,须一尽时荒。 岳阳楼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楚歌十首 楚人千万户,生死系时君。当璧便为嗣,贤愚安可分。 干戈长浩浩,篡乱亦纷纷。纵有明在下,区区何足云。 陶虞事已远,尼父独将明。潜穴龙无位,幽林兰自生。 楚王谋授邑,此意复中倾。未别子西语,纵来何所成。 平王渐昏惑,无极转承恩。子建犹相贰,伍奢安得存。 生居宫雉閟,死葬寝园尊。岂料奔吴士,鞭尸郢市门。 惧盈因邓曼,罢猎为樊姬。盛德留金石,清风鉴薄帷。 襄王忽妖梦,宋玉复淫辞。万事捐宫馆,空山云雨期。 宜僚南市住,未省食人恩。临难忽相感,解纷宁用言。 何如晋夷甫,坐占紫微垣。看著五胡乱,清谈空自尊。 谁恃王深宠,谁为楚上卿。包胥心独许,连夜哭秦兵。 千乘徒虚尔,一夫安可轻。殷勤聘名士,莫但倚方城。 梁业雄图尽,遗孙世运消。宣明徒有号,江汉不相朝。 碑碣高临路,松枝半作樵。唯馀开圣寺,犹学武皇妖。 江陵南北道,长有远人来。死别登舟去,生心上马回。 荣枯诚异日,今古尽同灰。巫峡朝云起,荆王安在哉。 三峡连天水,奔波万里来。风涛各自急,前后苦相推。 倒入黄牛漩,惊冲滟滪堆。古今流不尽,流去不曾回。 八荒同日月,万古共山川。生死既由命,兴衰还付天。 栖栖王粲赋,愤愤屈平篇。各自埋幽恨,江流终宛然。 3.元稹的“艳诗”有哪些特色元稹(公元779—831年),唐代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 人。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小说家,与白居 易并称为“元白”,可见其影响之大。他的诗歌数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诗 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诗等十类。 此处,我们来看一 首使他名闻天下的“艳诗”——《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写有《离思》五首,尤其此首写得一往情深,炽热动人,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在描写爱情题材的古典诗词中,堪称名篇佳作。 现在也被 影视界多次演绎,使之变得妇孺皆知,但其诗内的具体含义,大多则是一 知半解,真如那巫山之云让人捉摸不透。 这首诗到底隐藏着多少鲜为人 知的故事,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猜疑。 综观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 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 “曾经沧海难为水”, 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 诗句表面上 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 它 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 河 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 然 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涵着深刻的思想。 第二句,是使用宋玉 《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 《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 “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 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 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 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楚王旦朝 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 山之云”的“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 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 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 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 的真挚感情。 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 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 写 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 是 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 为什 么他无心去观赏映人眼帘的盛开花朵呢?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 做了回答。 含意是说他看破红尘,去修道的缘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 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 统揽全诗,不难看出,“取 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 “半缘修道”之说,只不 过是遁词罢了。 古代诗评家曾经说这首诗是作者为其曾经相爱的韦丛而作的悼亡 诗,或臆断为诗人“与莺莺在闺中狎昵之游戏”(卞孝萱《元稹年谱》)的 自我写照。或是或非,不知如何判断?元稹一生的作品很多,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今存六十卷。 他的 爱情小说《莺莺传》脍炙人口。王实甫的《西厢记》即取材于此。 4.元稹作品特色唐代文学家。 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 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8岁丧父后,受异母兄排挤,随生母郑氏远赴凤翔,依倚舅族。 家贫无师,由母课读,并从姨兄、姐丈学诗诵经,贞元九年(793)以明两经擢第。次年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首读之,始作诗。 贞元十五年,初仕于河中府。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娶名门女韦丛。 数年后,妻亡。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拾遗,后得宰相裴提拔为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劾奏不法官吏。 为此得罪宦宫权贵。元和五年,宦官与元稹争宿驿舍正厅,击伤元稹,反贬元稹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这一时期,元稹年少气盛,在政治上较有作为,私生活上则有过类似《莺莺传》中的张生那样一段经历。《莺莺传》、《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及一部分艳诗、悼亡诗作于此时。 元和六年,裴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转而依附藩镇严绶和监军宦官崔潭峻,为时论所薄。元和十年一度回朝,不久出为通州司马,转虢州长史。 这一时期作诗甚多,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其古题乐府十九首、《连昌宫词》作于此时。 元和十四年,再度回朝任膳部员外郎。 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长庆二年(822),拜平章事、居相位三月。 为依附另一派宦官的李逢吉所倾轧,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入为尚书左丞,又出为武昌军节度使,逝世于镇。 这一时期作制诰甚多,并有多种诗文结集。 元稹的创作,以诗的成就最大。 他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认为“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对杜诗推崇备至。 元诗学杜而又能变杜,力求平浅明快,便于读者接受,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乐府诗在元稹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元和四年,他看到李绅所作《乐府新题》20首,认为“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于是“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和作《上阳白发人》等12首(《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其内容有一定现实意义,但往往主题不够集中,形像不够鲜明,不及白居易后来所作的《新乐府》50首。 元和十二年,他看到刘猛、李余的《古乐府诗》数十首,感到“其中一二十章,咸有新意”,于是又和了古题乐府19首,“有虽用古题,全无古义者”,“或颇同古义,全创新词者”(《乐府古题序》)。如《田家词》、《织妇词》、《采珠行》、《估客乐》、《捉捕歌》诸篇,或叙写劳动人民的痛苦,或反映社会现实的不平,或揭露朝廷政治的黑暗,内容充实,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 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稹集中也被列为乐府类。全诗藉“宫边老翁”之口,追叙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兴衰征象及其原因,旨含讽喻。 此诗与白居易《长恨歌》齐名,曾被后人赞为“铺写详密,宛如画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但也有写得分散的缺点,人物形像不及《长恨歌》鲜明。元稹另有一些小诗颇为出色。 如《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可谓“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洪迈《容斋随笔》)。人称“乐天《长恨歌》,凡120句,读者不厌其长;元微之《行宫》诗,才四句,读者不觉其短:文章之妙也”(瞿佑《归田诗话》)。 元稹诗中最有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长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于一般泛写的艳诗。 《赠双文》、《春晓》、《莺莺诗》、《杂忆五首》、《会真诗三十韵》等,都是追念少时情人之作。《梦游春七十韵》兼及其妻韦丛。 今人陈寅恪评此诗“实非寻常游戏之偶作,乃心仪浣花草堂之巨制,而为元和体之上乘,且可视作此类诗最佳之代表者也”(《元白诗笺证稿》)。但这些诗往往也含有轻薄庸俗的成分,《唐国史补》说元诗“淫靡”,主要即指这类作品。 至于其悼亡诗,则为悼念韦丛而作,多述韦丛安贫治家之事,眼前景,口头语,情真意挚,颇能感人。流传最广的《遣悲怀三首》,一往情深,如话家常,在悼亡诗中可称翘楚。 此外,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他在《上令狐相公诗启》中说:“稹与同门生白居易友善,居易雅能为诗,……小生自审不能以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辞,名为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耳。” 他的《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都是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 元稹自己就曾提出,当时的仿效者“力或不足”,便造成“颠倒语言,重复首尾,韵同意等,不异前篇”等现象。所以严羽认为“和韵最害人诗”,指出“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沧浪诗话》)。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而朝廷制诰仍沿用骈体。 元稹始创新体,以古文作制诰,格高词美,为人仿效,“自是司言之臣,皆得追用古道”(《制诰序》)。《旧唐书》说:“元之制策,白之奏仪,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 5.元稹的文学特点元稹诗文兼擅,《元稹集》存文三十多卷,诸体该备,时有佳作名篇。 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很大分量,元稹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喻,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周相录校有《元稹集校注》,冀勤有《元稹集》。 元稹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 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创作新乐府,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缺点是主题不够集中,形象不够鲜明。和刘猛、李余《古乐府诗》的古题乐府19首,则能借古题而创新词新义,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 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6.元稹作品特色1、著名作品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和裴校书鹭鸶飞》等。 2、人物简介 元稹(zhěn),(779-831):字微之,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第10世孙,父元宽,母郑氏。 他聪明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 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 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7.元稹会真记的特色元稹: (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内(今河南洛阳)人。8岁丧父,少经贫贱。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元和四年(809)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821)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 《会真记》: 又名《莺莺传》,是唐代最有影响力的传奇小说之一。 《会真记》中人物张生是否作者元稹,是后世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自宋人王性之《辨传奇莺莺事》认为是元稹托名张生所做开始,现在多数倾向认为此故事就是元稹自叙。陈寅恪说:"《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鲁迅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林语堂说:"《会真记》是元稹身历之事,经宋人指出,张君瑞即元微之,元微之即张君瑞,无论元稹与崔莺莺为中表,普救寺之乱军,元微之之赴考年月,及其所作《续会真诗三十韵》,《古决绝词》,《梦游春词》等等,皆与《会真记》所言,若合符节。这是古今人考据确凿无疑的结论。"孙望说:"《莺莺传》中的张生为元稹之假托,这已成为定论。" 《会真记》,后来被改编成很多版本。除当时与元稹相熟的诗人有唱和外,宋朝赵德麟就以此故事作《商调蝶恋花》十阙;金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作五本二十折杂剧《西厢记》;明李日华作《南西厢记》;陆采作《南西厢记》;周公鲁作《翻西厢记》;清查继佐作《续西厢》。。谭正璧有论文《王实甫以外二十七家〈西厢〉考》专门考查故事的流传。 在多种改编文本中,以王实甫《西厢记》影响最大。公认为元杂剧的高峰,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北曲当以《西厢》压卷。"王骥德《曲律。杂论下》中说"夫曰神品,必法与词两擅其极,惟实甫《西厢》可当之耳。"李渔《闲情偶寄》中说"于古曲之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鲜瑕者,惟《西厢》能之。"等等,评价极高。 王实甫《西厢记》的改编,故事继承了董版《西厢》的大部分情节,主要有两个特点:大大增强了红娘这个角色的人物性格;把崔张二人的分手改写成终成眷属。——对于后者,历来褒贬不一。贬低的态度多以近现代观念为参考,认为削弱了应有的悲剧色彩。如何满子在《中国爱情小说中的两性关系》中指出:"至于据《莺莺传》改编的《西厢记》,可说愈改愈坏,悲剧化为团圆,应受谴责的男主角被粉饰得一点薄幸的卑劣品质也看不出,成了一个仅仅存有躯壳的才子佳人故事,较之唐人小说,趣味低下得不可以道里计。" 明末金圣叹批注西厢,对崔张的爱情故事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解读,成绩斐然。但也有人认为金是以自己的观念肢解故事。这一争论代表了对中国式的文学批评的评价态度。 事实上,近现代对《西厢记》故事的批评,虽然结论不同,但解读方法近似,很多是以《会真记》作对比,以现代道德观念为对照进行的。"爱情"、"人性"、"阶级"、"封建"、"现实"等为批评中常见的词语。 8.杜甫的诗歌的特色有哪些杜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