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花间派代表词人“花间派”,是中国晚唐五代的词派,其名得自于后蜀赵崇祚所编词集《花间集》。 《花间集》收辑温庭筠、韦庄等十八人的词作,共计500首词。其作者大多是蜀人,词风近似,词作内容多为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因此被称为“花间词派”。 其代表人物是温庭筠和韦庄,其余还有皇甫松、和凝、孙光宪、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附两首词:温庭筠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韦庄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2.求花间派的代表诗和诗人所谓花间词派,因后蜀赵崇祚所选编的词集《花间集》得名。 所选的18个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人,其余多数为五代西蜀文人包括流寓、游宦者。 花间词派的形成,自有温庭筠的开山作用,但衍为流派,风行一时,则还有它更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学原因。 晚唐时局动荡,五代西蜀苟安,君臣醉生梦死,狎妓宴饮,耽于声色犬马。正如欧阳炯《花间集序》中所述:“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 花间词正是这种颓靡世风的产物。晚唐五代诗人的心态,已由拯世济时转为绮思艳情,而他们的才力在中唐诗歌的繁荣发展之后,也不足以标新立异,于是把审美情趣由社会人生转向歌舞宴乐,专以深细婉曲的笔调,浓重艳丽的色彩写宫能感受、内心体验。 而李贺、李商隐、温庭筠、韩偓等人的部分诗歌,又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为花间词的创作提供了借鉴。词在晚唐五代便成了文人填写的、供君臣宴乐之间歌伎乐工演唱的曲子:“绮宴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戕,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饶之态。”(同上)这就决定了花间词的题材和风格,以“绮罗香泽”为主。 当然,《花间集》中也有少数表现边塞生活和异域风情的词,如牛希济的《定西蕃》,表现塞外荒寒,征人梦苦,风格苍凉悲壮;李珣的《南乡子》、孙光宪的《风流子》,表现南国渔村的风俗人情,也较清疏质朴,如“渔市散,渡船稀,越南云树望中微。行客待潮天欲暮,送春浦,愁听猩猩啼瘴雨。” (李珣《南乡子》之九)但这不能代表花间词的总体特征。在《花间集》中成就能与温庭筠比肩、而风格有所不同的是韦庄。 [编辑本段]鼻祖:温庭筠 “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词家。也是当时作词最多,对后世长短句的发展影响极大的词人之一。 庭筠出身于没落的官僚贵族家庭,虽为唐初名声显赫的太原温氏后裔,但是,到他父亲这一代时,早是家道中落,衰微而已。他少年时代,即以善思敏悟。 才华横溢而称著乡里。逮至长成,更是博闻强记,通晓音律,善为管弦,而且,尤以诗词文赋见长。 世传,庭筠每入试,押官韵作赋,从不起草, “但笼袖凭几,每赋一咏,一吟而已”,故得“温八吟”之号。曾经“八叉手而成八韵”,又别称“温八叉”。 大约是因为其长相较为丑陋的缘故吧,所以时人亦有称他“温钟馗”的。 温庭筠虽然甚有才思,弱龄有志.然而,仕途却闭不得意。 从28岁到35岁的八年之中,他屡屡应试,屡屡不第,尤其是最末一次应试,竟因恃才傲物,讥讽权贵,触犯上司,被诬为“有才无行”,再次名落孙山,以至于一生都未能得中进士。 大约是唐直宗大中三年(849年)的前后,温庭筠以善于诗词,被当朝宰相令狐绹选用为考功郎中,进入相国的书馆工作。 有一次,令孤绹看到他填的一首《菩萨蛮》词很好,就假冒自己的名字把它进献给唐直宗,并再三嘱咐庭筠为其保密。但是,温庭筠非常鄙夷令孤绹的这种行为,很快便把此事宜捅出去,弄得堂堂相国尴尬异常,大失体面。 又一次,宣宗赋诗,上句用了“金步摇”,但对句一时怎么也想不出来,遂令庭筠来对。庭筠立即以“玉条脱”应对,宣宗听罢非常满意。 当时在旁的令狐相国不知温庭筠所对词语的出处,庭筠便告诉他典出《南华经》,井很不客气地指出:“《南华经》是一部极普通的书,并非什么生僻著作,相国在公事之余,应读一点古籍才是。”他的这一番语带教训的批评,使令狐绹出乖露丑,遂把他忌恨在心。 在一次科举考试中,庭筠替应试者提笔代劳,事发后,令狐绹便以他搅扰科场罪名,贬为隋县尉。此后,庭筠依附徐商,被任为巡官。 在这段时间,他常与段成式、余知古、徐商等,往来唱和,吟诗作赋,度过他一生最愉快的几年。咸通七年(865年),徐商攉升宰相,任庭筠为园子助教。 然而,好景不长。是年秋试中他竭力赞赏推荐邵谒的文章,而邵谒之文以激切的育词揭斥了时政,温庭筠也因此被罢官。 从此,他落魄江湖,四处飘流,几年后,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 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 但是,他的诗作,无论思想境界,表述内容,还是艺术成就,都远不能和李商隐相提并论。至于他的词,尽管存在着题材狭窄,用词轻艳的不足,但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津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 半个世纪之后出现的花间词派,就是在他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对于温庭筠的品行,历来毁誉参半。 不过从他那些充满脂粉香泽,浓艳重抹,刻意描述女子体态、容貌的词作来看,他的生活确是比较轻浮,比较放荡。这必然会影响他向更高的艺术境界升华,同时,也给后世的词人带来了不甚良好的影响。 3.婉约派 花间派的代表词人有那些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 花间派的代表人物有温庭筠、韦庄、欧阳炯、牛希济、李珣、鹿虔扆、薛昭蕴 一、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三、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四、温庭筠 温庭筠(812?—870?),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中唐以后,文人写词的渐多,温庭筠是其中写词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作家。他出身于没落贵族的家庭,长期出入歌楼妓馆,为当时士大夫所不齿,终身困顿,到晚年才任方城尉和国子监助教。 他的诗和李商隐齐名,但更多表现个人的沦落不偶,而较少伤时感事之作。就是他的爱情诗,虽文采绚烂,而雕琢过甚,带有浓厚的唯美主义倾向,实际是齐梁绮艳诗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温庭筠的诗虽不能和李商隐相比。 由于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他在词创作的艺术成就上却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温词现传六十多首,比之他的诗,这些词的题材更狭窄,绝大多数是描写妇女的容貌、服饰和情态的。 五、韦庄 韦庄(约836年- 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其诗多以伤时、感旧、离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享乐生活及离情别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 。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婉约派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花间派 4.求花间派的代表诗和诗人中国晚唐五代词派。 五代后蜀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编成《花间集》(10卷),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外,其余如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顾夐、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他们的词风大体相近。 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二人虽都侧重写艳情离愁,但风格不同,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 其余词人,多蹈温、韦余风,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但鹿虔扆、欧阳炯、孙光宪也有一些较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花间集》有南宋绍兴、淳熙、开禧年间3种刻本。 今人李一氓《花间集校》,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中唐以后,文人写词的渐多,温庭筠是其中写词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作家。 温庭筠(812?—870?),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出身于没落贵族的家庭,长期出入歌楼妓馆,“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旧唐书·本传》),为当时士大夫所不齿,终身困顿,到晚年才任方城尉和国子监助教。 他的诗和李商隐齐名,但更多表现个人的沦落不偶,而较少伤时感事之作。就是他的爱情诗,虽文采绚烂,而雕琢过甚,带有浓厚的唯美主义倾向,实际是齐梁绮艳诗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温庭筠的诗虽不能和李商隐相比;由于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他在词创作的艺术成就上却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温词现传六十多首,比之他的诗,这些词的题材更狭窄,绝大多数是描写妇女的容貌、服饰和情态的。 如下面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相传唐宣宗爱听〈菩萨蛮〉词,温庭筠为宰相令狐掏代写了好多首,这是其中的一首。他在词里把妇女的服饰写得如此华贵,容貌写得如此艳丽,体态写得如此娇弱,是为了适应那些唱词的宫妓的声口,也为了点缀当时没落王朝醉生梦死的生活。 它上承南朝宫体的诗风,下替花间词人开了道路。从敦煌词里的十五首〈菩萨蛮〉看,题材相当广泛;可是在温庭筠以后,晚唐五代词人填这个调子的不少,风格上就一脉相传,离不了红香翠软那一套,可想见他影响的深远。 温庭筠的部分描写闺情的词,如〈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又如〈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表现妇女的离愁别恨相当动人。 由于温庭筠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对于那些不幸妇女的处境还有所同情,通过这些不幸妇女的描绘就流露了他在统治集团里被排挤的心情。他在词的意境的创造上又有特殊成就,因此这些词在过去时代曾赢得某些不幸妇女和怀才不遇的文人的爱好。 温庭筠在创造词的意境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 如“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是一个色彩鲜明的小镜头,它不仅衬托出人物的如花美貌,也暗示她的命薄如花。又如“斜晖脉脉水悠悠”的凄清景象,也暗示行人的悠悠不返,辜负了闺中人的脉脉多情。 此外如“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等,是同样的例子。和上面的艺术特征相联系,他在表现上总是那么含蓄。 这比较适合于篇幅短小的词调,也耐人寻味;但往往不够明朗,甚至词不达意。最后是字句的修饰和声律的谐协,加强了词的文采和声情。 温庭筠在词艺术方面这些探索,有助于词的艺术特征的形成,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温词题材的偏于闺情,表现的伤于柔弱,词句的过于雕琢,也带给后来词人以消极的影响,所谓花间词派正是在这种影响下形成的。 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集》,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孙光宪外,都是集中在西蜀的文人。他们在词风上大体一致,后世因称为花间词人。 西蜀依恃山川的险固,受战祸较少,那些割据军阀和官僚地主就弦歌饮宴,昼夜不休。欧阳炯《花间集序》说: 杨柳大堤之句,乐府相传;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制。 莫不争高门下,三千玳瑁之簪;竞富尊前,数十珊瑚之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 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 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 花间词人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和文艺风尚里产生的。 陆游《花间集跋》说:“斯时天下岌岌,士大夫乃流宕至此。”是对他们的反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一针见血的批评。 他们奉温庭筠为鼻祖,绝大多数作品都只能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和体态,题材比温词更狭窄,内容也更空虚。在艺术上他们片面发展了温词雕琢字句的一面,而缺乏意境的创造。 花间词人这种作风在词的发展史上形成一股浊流,一直。 5.朦胧诗的特点和代表诗人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江河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6.花间词派的代表诗人有谁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皇甫松。 花间词派是中国古代汉族诗词学流派之一。出现于晚唐五代时期,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主要的词人还有孙光宪、李珣、牛希济。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温庭筠(约812 — 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应。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 《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皇甫松,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他是工部侍郎皇甫湜之子,宰相牛僧孺之外甥。《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皇甫松《醉乡日月》3卷。其词今存20余首,见于《花间集》、《唐五代词》。事迹见《历代诗馀》。 今有王国维辑《檀栾子词》一卷。 韦庄(约836 — 约910),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早年屡试不 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近六十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 。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 ,召为判官 ,奉使入 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901),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天祐四年(907)劝王建称帝,为左散骑常侍 ,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官 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工诗 ,多以伤时 、感旧、离 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 ,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 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尤工词 ,与温庭 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 享乐生活及离情别 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卷,录诗三百一十六首 。另有《浣花词》辑本,存词 五十五首。 诗词都很有名,诗方面今传《浣花集》十卷。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 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阳,著《秦妇吟》。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后人将《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7.“花间派”词人都有谁我国现存最早的文人词总集,五代后蜀赵崇祚编订,收晚唐五代温庭筠、黄甫松(嵩)、韦庄等十八家词500首,共十卷。 花间词派: 因《花间集》而得名,代表人物是温庭筠和韦庄(并称“温韦”),其中温又有“花间鼻祖”之称。 温庭筠的词风: 第一个大力写词的人 作品风格秾艳细腻,绵密隐约,“香而软”,如《菩萨蛮》(小山重迭);但也有疏朗清新的,如《梦江南》(梳洗罢) 李煜词的艺术风格及前后期词的不同创作特点: 前后期创作比较(创作以亡国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不加掩饰的地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婉媚,接近花间词 后期:词作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成为文人士大夫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工具,增强了词表现生活和抒发感情的能力,这也正是李煜的贡献所在。 总体风格: 率真 感情坦率浓烈 毫无遮掩 语言质朴,极少用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