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清明节插柳的诗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译文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 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 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 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译文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译文 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2.关于清明节插柳的诗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译文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 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 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 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译文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清明》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译文 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 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 3.关于清明节的诗句古诗大全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wyping0909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 关于清明节寒食习俗的诗句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433623736。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清明日曲江怀友 -【唐】罗隐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 -【唐】孙昌胤 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4.关于清明的诗句白居易一首《寒食野望吟》描写了当时墓祭之情形: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日狸渡道中》 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 (土番)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这首五律有如广角镜头,摄下了清明春野的全景。书生们潇洒的游春,空中风筝争鸣,鸟雀啄食(土贲)间祭品。 哀欢相映,这真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节日。不过,清明墓祭凄清悲切固然有,但至唐宋,宴乐游赏的风气也已形成。 唐诗人顾非熊的一首《长安清明言怀》诗道尽其间关系: 《长安清明言怀》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 至唐代,寒食清明祭扫坟茔的习俗已经合二而一了。时值三春大好时光,清明墓祭这种户外活动业已具备冶游的条件。 唐宋元明如此,清及晚近也不例外。晚近以来,这种风习还是很盛的。 求神拜佛可视作迷信,作为者心里也免忐忑,祭扫先茔则不,行此举之人肚子鼓鼓象有许多理由,怎么做也都心安理得。于是,北方便荷担挑盒,南方便行船载酒,热热闹闹地上坟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 【唐】李峤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 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 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 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 [编辑本段]【清明节对联】 [2]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阴槐火换;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马上纷桃雨;喜见树前闹杏花。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槐火光阳春替换;杏花消自雨传知。 睹物思亲常入梦;训言在耳犹记心。 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 禁火今年逢节早;飞花镇日为谁忙。 寒食雨传百五日;花信风来廿四春。 春风已解千层雪;后辈难忘先烈恩。 有胸中韬略无穷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风落日万人思 落花残日几多愁。 5.关于清明节的由来、风俗和诗句的一篇作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听风听雨”当然是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330333534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又一年清明节,你在缅怀着谁? 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中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 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酆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 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 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 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 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