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一课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句子《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句话诗人以大海自比,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 《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写了莺莺燕燕的动态,使人感到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8个字勾画出9副画面,渲染了萧条、凄凉的气氛。 2.古代诗歌四首中一字传神的诗句最佳答案一、天地山水 1. 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 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 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1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1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6.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日月风雨 1.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 明月却多情, 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9.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10.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唐朝.王维《鸟鸣涧》 11. 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江楼感旧》 12.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13. 暮雨不来春不去,花满地月朦胧——宋.贺铸《江城子》 14.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唐朝--岑参《暮秋山行》 15.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16.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17.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朝.杜牧《秋思》 18. 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19.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朝.刘长卿《别严士元》 20.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 21.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22.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3.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内树,若个是真梅——唐.东方虬《春雪》 24.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朝.李白《北风行》 3.初一语文上册15课《古代诗歌四首》,急求这四首诗的各个句子的赏析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 “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次北固山下 赏析 首联描青山绿水,叙诗人行踪。 “客路”一词,虽为实写,却已寓乡愁于其中矣。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诗人遣词造句之工力可见一斑。 颔联写景寓理,耐人寻味:“潮平”当因“两岸阔”,“风正”方能“一帆悬”也。“风正”一词极有讲究,用“风顺”,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顺而疾,则帆就会被鼓成弧形了;用“风和”?撇开对仗不说,倘为逆风,即使“风和”,亦无法使“一帆悬”。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于)残夜,江春入(之)旧年”,这不仅是时序的交替,而且饱蕴哲理。“日”与“春”乃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现出具有普通意义的生活真理,令人鼓舞。 较之张若虚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若从予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染力等层面玩味,似略胜一筹。无怪乎与诗人同时代的“燕许大手笔”燕公张说将此联“手题政事堂”,明代胡应麟誉其“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呢!尾联仍情景相系,由大雁之北飞想“雁足传书”的传说,景实而情真,紧承三联,遥应首句,淡淡的乡思愁绪,自然溢于言表。 钱塘湖春行【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三四句,莺燕争春光。 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 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 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七八句,诗人赞春情。 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 4.七年级《古代诗歌四首》译文及重点句子的解释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 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 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 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 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 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 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 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 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 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5.初一课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句子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 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 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 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 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 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 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 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 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 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6.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诗句赏析1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赏析 诗人把 “ 日 ” 和 “ 春 ”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用 “ 生 ” 和 “ 入 ” 突出江南春来早的特征,赋予它们以人 的意志和情感,表达出诗人滞留异地的思乡之情。 这一联妙在不仅描写景物入神,而且富于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事 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2 、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赏析 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莺是歌 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 “ 几处 ” ,可见不是 “ 处处 ” ;说 “ 谁家 ” ,可见不是 “ 家家 ” 。 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 “ 早莺 ” 的 “ 早 ” 和 “ 新燕 ” 的 “ 新 ” 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 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因为是 “ 早莺 ” ,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 “ 新燕 ” ,所 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3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赏析 前面几句都是写地上的景物,接下来作者把笔锋一扬,画出 “ 夕阳西下 ” 的天空,为地上的景物绘就了 一轮血红的西坠的夕阳作景幕。 落日残照,本易引人惆帐、感伤,却又偏偏 “ 西下 ” ,就更增添了一层怆神 寒骨的迷离之意。 “ 夕阳西下 ” 又与 “ 昏鸦 ”“ 西风 ” 一起点明时光紧迫,已到暮晚, 季节上到了游子归家的季节, 可这个时节、这种时辰却仍有 “ 断肠人在天涯! ”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无家可归之人痛断愁肠?一 个 “ 断肠 ” 。 把 “ 天涯沦落人 ” 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 4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赏析 丰富的想象,创造出宏伟的意境,表现出博大的胸襟。 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体现诗人的博**怀 ( 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 5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赏析 “ 阔 ” ,是表现 “ 潮平 ” 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 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 “ 悬 ” 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 “ 风顺 ” 而用 “ 风正 ” ,是因为 光 “ 风顺 ” 还不足以保证 “ 一帆悬 ”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 能够 “ 悬 ” 。那个 “ 正 ” 字,兼包 “ 顺 ” 与 “ 和 ” 的内容。 这句诗妙在它 “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 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 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 “ 风正一帆悬 ” 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5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赏析 “ 迷 ”“ 没 ” 两字运用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花美丽活泼和草的茂盛,写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也表达出诗人 对春天的喜爱和大自然的赞美。 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乱花,指各种不知名的野花。 “ 迷人眼 ” 指野花色彩斑斓,形态各异, 让人目不暇接。 “ 渐欲 ” 用得很准确,说明还不是 “ 野花遍地是 ” ,有渐开渐盛之意。浅草,刚生长出来的草, “ 没马蹄 ” 既写出了草浅,也侧面点出骑马踏春的行迹。 这里用“渐”和“才”准确地描绘了早春时节花木的生长态势。 “渐 ”表达了动, “ 才” 表达了恰 到好处。 7.古代诗歌四首中一字传神的诗句最佳答案一、天地山水 1. 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 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 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12.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1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6.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日月风雨 1.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 明月却多情, 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9.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10.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唐朝.王维《鸟鸣涧》 11. 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江楼感旧》 12.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13. 暮雨不来春不去,花满地月朦胧——宋.贺铸《江城子》 14.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唐朝--岑参《暮秋山行》 15.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16.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17.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朝.杜牧《秋思》 18. 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19.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朝.刘长卿《别严士元》 20.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 21.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22.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3.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内树,若个是真梅——唐.东方虬《春雪》 24.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朝.李白《北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