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晚秋元稹主要写了晚秋的什么特点1、《晚秋》主要写了晚秋时节寒冷的特点,让人觉得心中凉意无限,思人之情浓烈无比。 2、原诗全文如下: 竹露滴寒声,离人晓思惊。酒醒秋簟冷,风急夏衣轻。 寝倦解幽梦,虑闲添远情。谁怜独欹枕,斜月透窗明。 3、译文: 竹叶上的露水滴下秋天的声音,离别人早上的忧愁就更让人心惊。 酒醒了觉得秋天的席子更寒冷,北风劲吹夏天的衣裳就更显轻薄。 越睡觉越疲倦因为睡眠中有很多隐约的梦,思虑悠闲增添思念远方的心情。 谁能同情我独自斜抱枕头,看着透窗前斜西的月亮不眠到窗前天色黎明。 4、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2.《夜闲》元稹诗词赏析夜闲 唐.元稹 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 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 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 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 赏析:首联“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描写出诗人当前的状态,便是伤心到了极点的状态,所以诗人才会难以入睡,因为妻子亡去,些许的动静都会使得诗人睹物思情,因而伤怀,辗转反侧,这正应了那句话“哀莫大于心死”。 颔联“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是描写诗人所处的环境,本来用来挡风的窗帘随意的用前窗的挂钩挂起,已是深秋之夜,外面的月光透光没有被窗帘挡住的窗台洒满了整个床上,如此之景,直让人感到一股悲凉凄清之感,身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也难怪诗人会难以入睡了。 颈联“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进一步描写了诗人坐卧难安的状态,诗人时而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望着远方,时而围绕着园中的树木行走,而这一切的目的便是为了可以找到逝去的妻子,仿佛妻子还在家中,只不过是在捉迷藏躲在一旁一般,诗人如此之痴,难免使人闻之落泪。 尾联“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是说藏在匣子中的瑶琴,无人去弹,却不时地传出弦断之声,如此不可能之事为何会出现在本首诗中呢?那是因为这一切不过是诗人的幻想,就如同幻想妻子还在家中一般,然后更进一步幻想是妻子在拨弄琴弦。其实诗人自己也知道这一切都是幻象,但是他仍然忍不住去幻想,正如那个“孤”字,不只是说琴,更是说自己,诗人此时便如如瑶琴一般,孤身一人生活在天地中。但是这个幻象最终还是有破灭的时候,那便是“断弦”二字,不是说琴弦的崩断声,而是说诗人打破幻境,重新面对现实,他想要重新振作起来。 PS:我去了解了一下这首诗的背景: 《昌黎集》卷二十四《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年二十七,以元和四年七月九日卒。"陈寅恪认为此诗当为元和四年(809)秋所作。诗中所言,皆孤鸾独处,物是人非之感。此诗与《夜闲》、《感小株夜合》、《醉醒》等九首都是元和四年秋、冬所作为悼忆亡妻韦丛之作,约略分年系之。 然后知道元稹写这首诗时,正是妻子去世不久之后,然后便对这首诗进行剖析,一家之言,还请海涵。 3.古诗鉴赏《齐安郡 晚秋》的答案诗歌用特殊的意象来体现季节,杨柳稀疏,只剩枯枝,体现秋的萧瑟。大雁南飞,是深秋的独特景物。 并用这些景物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萧瑟、凄凉 颔联游赏山水,酒后吟啸抒怀,雄姿英发,气质豪放;颈联中曲终人散,物是人非,酒醒后只有孤雁,曾经的豪放不再,只剩下深深的孤单寂寞。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感 此诗虽提及赤壁,但只作为感叹的意象,不是诗歌的主体了。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落寞情怀。 4.《晚秋夜》古诗鉴赏很高兴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1)、诗歌从多个角度对秋进行了描写,首先,诗的首联写到宽广的碧空明月,愁人和孤影,诗人勾勒出了寂寞孤独的心境,这种心境与静谧的秋夜这一环境极为相称。颔联写残菊花开,梧桐衰老,“残菊”与“衰桐”,更加突出一种凄寂寒冷的气氛。颈联由植物转为写动物,鸿雁急飞,邻鸡鸣迟,反衬晚秋夜的寒冷,从而把诗境深化到一个更新的境界。尾联扣回写人,凝情不语,寂寞凄清,冷气袭人,衣不胜寒,晚秋的寒凉跃然纸上。 (2)、诗中的“愁人”即是诗人自己的形象。诗的首联提到愁人,而尾联更加清晰的刻画了这个形象——“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这就是首联所写的“愁人”,他“凝情不语”,寂寞凄清。就在他思绪万千之际,萧瑟的秋风,阵阵吹来,拂在白露上,冷气袭人,更加突出了这一的形象。 5.西归绝句(十二首之二)元稹的诗歌鉴赏谢谢啦(1)融情于景。在春风的到来下,桃花顿时开满了商山。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旖旎美好的花景。景色如此好,衬托出作者的好心情,即要升迁的得意,和志向将得到实现的喜悦之情。 (2)“临水读”:作者面临江水,春江水暖,正是水奔腾之时,这好比作者未来的仕途,将一帆风顺。二来,作者读到京书,“临江读”可显示作者迫不及待地想一施作为的心情。三来,作者面临大江,江河壮丽,显示了作者得到重用的博**怀。 至于“舱内读”或“灯畔读”,地点截然不同,所见之景也不同,舱内、灯畔,地点狭小,环境清冷,完全不适合作者此时春风得意的心情。 6.《小寒》元稹 诗词鉴赏唐 元稹《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聚茅。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我们平时说的“黄钟大吕”,是中国古代十二律中的头两个音律,黄钟是对应子月即十一月,大吕对应十二月,所以诗中说“小寒连大吕”。后五句说的是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向),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都说的是阳气发动后鸟类的活动:大雁开始北迁了,喜鹊开始筑巢了,野鸡开始鸣叫了。“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两句说,虽然仍是严冬,但离春天正月已经不远了。 小寒时节的明显特征是受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中国遍刮西北风,天儿真的冷了。还有“画图数九”的习俗可别忘了。 7.夜闲 元稹 全诗赏析夜闲唐.元稹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 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 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赏析:首联“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描写出诗人当前的状态,便是伤心到了极点的状态,所以诗人才会难以入睡,因为妻子亡去,些许的动静都会使得诗人睹物思情,因而伤怀,辗转反侧,这正应了那句话“哀莫大于心死”。 颔联“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是描写诗人所处的环境,本来用来挡风的窗帘随意的用前窗的挂钩挂起,已是深秋之夜,外面的月光透光没有被窗帘挡住的窗台洒满了整个床上,如此之景,直让人感到一股悲凉凄清之感,身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也难怪诗人会难以入睡了。颈联“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进一步描写了诗人坐卧难安的状态,诗人时而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望着远方,时而围绕着园中的树木行走,而这一切的目的便是为了可以找到逝去的妻子,仿佛妻子还在家中,只不过是在捉迷藏躲在一旁一般,诗人如此之痴,难免使人闻之落泪。 尾联“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是说藏在匣子中的瑶琴,无人去弹,却不时地传出弦断之声,如此不可能之事为何会出现在本首诗中呢?那是因为这一切不过是诗人的幻想,就如同幻想妻子还在家中一般,然后更进一步幻想是妻子在拨弄琴弦。其实诗人自己也知道这一切都是幻象,但是他仍然忍不住去幻想,正如那个“孤”字,不只是说琴,更是说自己,诗人此时便如如瑶琴一般,孤身一人生活在天地中。 但是这个幻象最终还是有破灭的时候,那便是“断弦”二字,不是说琴弦的崩断声,而是说诗人打破幻境,重新面对现实,他想要重新振作起来。PS:我去了解了一下这首诗的背景:《昌黎集》卷二十四《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年二十七,以元和四年七月九日卒。 "陈寅恪认为此诗当为元和四年(809)秋所作。诗中所言,皆孤鸾独处,物是人非之感。 此诗与《夜闲》、《感小株夜合》、《醉醒》等九首都是元和四年秋、冬所作为悼忆亡妻韦丛之作,约略分年系之。然后知道元稹写这首诗时,正是妻子去世不久之后,然后便对这首诗进行剖析,一家之言,还请海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