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杭州运河古诗词

1.描写京杭大运河的诗句

仰望,晴空万里;远视,京杭大运河如飘飘荡荡的碧玉带,机动船牵引着成串的木船在破浪航行。北望,大运河从天边白云深处排空而来;南望,大运河滚滚滔滔向无边的绿色田野奔腾而去。

大运河清波荡漾,这许多船儿是南去杭州,还是北去扬州?遥想1000多年前,当隋炀帝开发这条南北大运河的时候,龙船凤舟倒映流水,何等绚丽、何等豪华!历史的长河有如大运河,光阴消逝,时间推移,现在在大运河两岸,连一棵隋柳也没有了。到了今天 ,在两岸的大堤上,只有新植的杨柳在迎着春风吐翠,显示着中华民族进入了新兴时期。

大运河贯穿南北。它南越长江,流经江苏、浙江;北越黄河,流经鲁冀,烟波浩渺几千里。这是与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并称于世的伟大奇迹。万里长城和大运河,同是中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2.关于杭甬运河 的诗或词有谁能告诉我,

西起安家渡,东到大隐浦口,全长45公里。

自2013年12月31日起,杭甬运河宁波段试通航。这条运河是国家高等级航道布局规划“二横一纵二网”中的一纵,是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浙东航道网和浙北航道网乃至全国水运主干网。

杭甬运河全长239公里,是京杭大运河的延伸,分为杭州、绍兴、宁波三段。它西起钱塘江北岸的三堡船闸,途径萧山、绍兴、上虞、余姚,东至宁波。其中杭甬运河余姚段始于余姚安家渡,终于大隐浦口,流经马渚镇、兰江街道、阳明街道、凤山街道、梨洲街道、陆埠镇、丈亭镇、河姆渡镇、大隐镇,全长45公里。在余姚段自西向东22公里处有一个船闸——蜀山船闸。

与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相比,水运具有绿色、环保、节能、节地、运量大、运价便宜等优势,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杭甬运河余姚段通航后,不仅可以缓解我市陆上交通拥堵状况,也势必也会减少汽柴油的使用、二氧化碳的排放等,对雾霾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杭甬运河余姚段通航后,将对区域经济带来快速发展,沿线将成为能源、装备制造、新型材料、造纸等大运量产业集聚的“洼地”。杭甬运河通航后将充分发挥运河历史悠久、两岸山川秀丽等旅游休憩功能价值,满足沿岸人们的休憩娱乐需求。杭甬运河通航后将充分发挥运河生态功能。运河与沿线陆域形成了统一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水产提供、气候调节等功能,是沿线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命之源。

为了准备杭甬运河余姚段的开通,市交通运输局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网箱、网簖的清理,淤积航段的疏浚,召开渡口通航准备工作会议,进行渡工安全教育培训,标志标牌的完善,加强水上巡查工作等。

杭甬运河余姚段试通航后,安全问题也不可忽视。在江边洗衣服的人和渡运需要随时留意来往船只,注意自身安全。

3.关于描写杭州的古诗句有哪些

1. 《曲院风荷》

宋代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写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断桥残雪》

明代

澄湖绕日下晴湍,梅际冰花半已阑。

独有断桥荒藓路,尚余残雪酿春寒。

3.《苏堤春晓》

明 杨周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梢。

何处黄鹂破暝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4.《平湖望月》

宋 孙锐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倾秋。

5.《花港观鱼》

清 乾隆

花家山下流花苍,花著鱼身鱼嘬花。

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

6.《柳浪闻莺》

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导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柳莺。

7.《三潭印月》

元 尹廷高

坡仙立塔据平湖,天影清涵水墨图。

夜静老龙鳞甲冷,冰壶深处浴明珠。

8.《双峰插云》

元 尹廷高

嶙峋对峙势争雄,古塔疏林杳霭中。

写尽西湖烟雨障,双尖如笔摘晴空。

9.《南屏晚钟》

元 尹廷高

缥缈雷峰隔上方,数声风送到幽窗。

柳昏花螟游人散,付与山僧带日撞。

杭州,简称“杭”,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长三角宁杭生态经济带节点城市、中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之一,新一线城市。

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杭州得益于京杭运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后来依托沪杭铁路等铁路线路的通车以及上海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带动,轻工业发展迅速。

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其中主要代表性的独特文化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成为杭州文化代表。

4.形容杭州市市民中心的诗句

诗歌之城,是这位年已66岁的杭产诗人给杭州下的一条重要的注脚。

白居易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苏东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不少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都和杭州有关。而在中国新诗史上,中国第一个新诗团体湖畔诗社,就是在杭州成立的。而杭州诗人戴望舒的经典名诗《雨巷》也从杭州风靡天下。

很少有城市能够像杭州一样,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包容并蓄。“杭州这么美,它本身就是一首诗歌”,黄亚洲说这话的时候斩钉截铁。除了文化积淀最深厚的西湖,杭州还有流淌了千年的大运河、奔腾不息的钱塘江、全国最大的湿地公园,这些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都成了培育优秀文化的肥沃土壤。

随着第五届杭州学习节的蓬勃开展,杭州这座诗意之城,又将涌动更为浓厚的文化氛围。黄亚洲希望,借着学习节之际,有更多市民可以参与到阅读诗歌、朗诵诗歌、写作诗歌的队伍当中来:“阅读和朗诵诗歌,虽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性情。诗不仅可言志,还可缘情,这种文学样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市民说接受。杭州这些年一直在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一座生活品质之城必然是一座诗意盎然的城市。”

这些年,杭州市民对于诗歌确实展现了愈发高涨的热情。形式不一的各类诗会、诗歌朗诵会经常举办。今年7月初,华语之声传媒举办的“黄亚洲诗歌作品朗诵会”也在红星大剧院登场,1000个座位爆满,两个小时的朗诵使杭州市民听得津津有味,有的报纸在报道中用“嗨翻全场”来形容盛况,这一效果也让黄亚洲事后有些惊讶。

“诗歌已经开始在我们这个时代大行其道。这是事实: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强调即时化。而诗歌作为语言特别凝练的文学样式,客观上成为人们迅速交换思想与情绪的载体,将人们需要互相沟通的信息进行即时传播。”相比散文和小说,诗歌的形式显然更加灵活与轻巧,或许也更容易贴近普通人:“诗歌可以朗诵,听也是一种形式舒缓的学习方法。如果一个人从接触诗歌到逐步喜欢上了诗歌,觉得是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佐餐,那也不妨在感情涌动的时候,尝试着写上几句。保不定,又一批业余诗人就这样产生了。”

作为一个诗人、作家、编剧,黄亚洲助力杭州的当代文化建设功不可没。四年前他在西湖区图书馆创立了“土默热红学研究中心”,努力将著名学者土默热关于《红楼梦》的原型地是杭州的系列论证接续“杭州地气”;也在拱墅区设立了“大运河文化论坛”与“黄亚洲书院”,开展了一系列与运河文化相关的采风、创作、编写出版、文学研讨、诗歌朗诵等文化活动,为弘扬运河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说:“作为杭州的一名文化顾问,为杭州的当代文化发展摇摇旗,呐喊几声,尽绵薄之力,自是应有之义。”

5.求关于运河文化的古文、美文、资料等等

(一) 中国的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这是中国劳动人民和一大批水利专家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创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开凿的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此以后不断地开凿整修,直至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完成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纵贯南北的人工大运河。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东西走向的浙东运河及其他局部地区的小运河未计在内),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比巴拿马运河(1914年竣工,全长81.3公里)长21倍,比苏伊士运河(1869年竣工,全长172.5公里)长10倍,比这两条运河开凿的时间早二千多年。

(二) 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营造了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整个运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隋唐以后,运河的贯通直接导致了南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交流、南北方农作物品种的相互移植与栽培,促进了南北方商品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运河区域,如苏州、杭州等地的某些行业中已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包买商。随着运河区域商品经济的繁荣,更直接导致一批运河城市的兴起。由运河开发、畅通而兴起的商业城市,从今日北京南下,经天津、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绍兴,直到宁波,宛如一串镶嵌在运河上的明珠,璀璨辉映,耀人眼目。其共同特点都是工商繁荣、客商云集、货物山积、交易繁盛,成为运河上一个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尤其是隋唐的长安、洛阳,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元、明、清的北京,更是运河区域乃至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 从历史上看,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对历代封建皇朝的**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运河区域在全国范围内,始终处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中心地位,因而成为历代封建皇朝着力控制的最重要的区域,每一代皇朝统治者也都要凭借运河这个理想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经济条件和人文环境,总揽大局,驾驭全国。因此,大运河也就成了维系中央集权和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政治纽带,使隋唐以后政治中心逐渐北移的历代皇朝呈现出强烈的大一统色彩,特别是元朝实现全国统一以后,直至明、清两朝,中国再也没有出现大的分裂,从而奠定了祖国大一统局面的坚实基础。

(四) 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运河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广阔的扩散性和开放性,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仅加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源地齐鲁地区与中原地区、江南地区的文化交融,更把汉唐的长安、洛阳,两宋的开封、杭州和金、元、明、清的北京为首的文化中心联为一体,不断减少区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共同的文化特征,从而使各个区域文化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文化;同时也使运河区域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文风昌盛之区。

(五) 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使东南沿海地区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更为直接而紧密,尤其是运河区域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使之成为对外交往和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区。中国的邻近国家和地区以及西亚、欧洲、东非各国纷纷派遣使团和商队来到中国,在各沿海港口泊岸,遂即沿运河航行到达京师及各地,进行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的更直接迁居于运河区,使这一地区成为内迁各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者、商人、学问僧、留学生及其他各方人士集中的地区。他们把中国先进的文化带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而国外优秀的文化也传播到中国,不仅更加丰富了运河区域文化的内容,而且也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六)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京杭大运河列为重点发展的内河航运主干线之一。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运河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运河不仅承担了繁忙的运输重任,同时还发挥着巨大的防洪、灌溉、供水、旅游等多种综合效益。历经沧桑,饱受风雨后的古运河,经过治理,必将重新焕发出青春的生机,对今后运河沿线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