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家知道关于皮影的诗歌或是谚语吗,再不然是对联也可以关于皮影戏的诗歌 (一)金色的早晨 那些黄金一样的阳光 镀满了眼睛 你不知道 那时你身体里的 还是窗外森林 或者麦田里长出来的 你本来是黄金的 还是被镀成黄金的 你黄金的目光 不长 也不短 放飞着金黄的风筝 (二)蛹说 从看不见 到看见 是孕育 从看见 到看不见 是生命的季节 从囚禁 到自由 是生命 从自由 到囚禁 是躲避 从蜗居 到飞翔 是挣脱 从飞翔 到蜗居 是享受 蛹不想飞 没人认识 蝇不想睡 怕人不认识 ?? 更对诗歌在 关于皮影戏的对联 1.隔纸说话 影子抒情 2.三根竹能文能武 一片皮呼圣唤贤 3.一口述说千古事 两手对舞百万兵 4.文臣武将三竹杆 男婚女配一张皮 5.有口无口口代口 似人非人人舞人 6.白昼间木人作怪 夜晚时皮影成精 7.请君更看戏中戏 对影休推身外身 8.千秋英雄灯下舞 万古豪杰手内提 9.浑身武艺凭人舞 满腹文章藉口传 10.三根竹妙舞刀枪剑戟争胜负 一片皮巧扮生旦净丑有忠奸 PS:谚语实在是找不住了,见谅!?? 2.关于皮影戏的诗句有哪些关于皮影戏的诗句有: (1).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 (2).文帝治国平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 (3).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 (4).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5).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 (6).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7).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1.皮影戏: 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表演形式: 皮影戏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有时用方言),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地农村,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3.历史起源: 皮影戏皮影戏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4]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有关“皮影”的诗句有哪些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 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平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 锣鼓演绎高潮,只手掌控乾坤。 粉墨一场戏,乱人生凄离。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叫,皮猴戏,纸影戏。 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基本信息 中文名:皮影戏 英文名:leather-silhouette show 所属:中国 类别:艺术 兴起: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清代。 别名:驴皮影、影子戏、灯影戏。 4.戏剧的谚语戏上有,世上有。 六 画 【老丑老鹅,有无】 〔释义〕 在戏剧里,男、女丑角,多以诙谐打诨吸引观众。“老鹅”(义)即“女丑”。 【老丑白话】 〔释义〕 潮剧中丑角的口白多用方言土语。引申坦然直说。 〔溯源〕 源出潮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南宋时期,“南戏”向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流传,形成了泉潮腔等声腔剧种。 到明代泉潮腔在闽南和粤东演变成“泉腔”、“潮腔”不同的剧种。“潮腔”就是早期的潮剧。 潮剧在形成的过程中,原以中州官话或“正音”为规范的演出,逐渐地方方言化了。首先是丑角的谐趣语言,往往采用当地方音和词语,以增强表演效果。 这就是“老丑呾白话”。 【老正顺,无看心头混】 〔释义〕 没看老正顺班演出的潮剧,便觉得心绪紊乱。 〔溯源〕 昔年的“老正顺”是潮剧名班,有“四生八旦十一丑”之说。这是指该班拥有四名小生,八名旦角,又有“十一指丑”郭石梅。 建国初期,老正顺列潮剧六大班之一,名老生吴林荣、名旦姚璇秋和萧南英均出自该班。 【老爷姓雷,戏仔着捶】 〔释义〕 在旧社会,戏班童伶常遭打骂。 〔溯源〕 “老爷姓雷”,潮剧以田元帅为戏神,一说元帅姓雷,是唐代名鼓师雷海青之兄雷万春,为张巡、许远部将,“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尽节牺牲。 在旧社会,戏班童伶的生活十分悲惨(见“上棚戏仔,落猪仔”)。 师父对徒弟稍感不如意都可打骂。童伶不能偷看师父们演戏,有些好的动作也只能偷学,如被发觉,也要挨骂挨打。 童伶就是在打骂中学会各门表演艺术。 【老怡梨,无看心唔闲】 〔释义〕 没有看老怡梨班演出的潮剧心便不安。 〔溯源〕 老怡梨是新中国成立初年潮剧六大班之一。早在20世纪40年代老怡梨就是潮汕地区有名的潮剧团。 1940年该班赴泰国演出轰动一时,获得旅泰华侨的空前好评,故有此俗谚流传。 【老源正,无看心头疼】 〔释义〕 没有看老源正班演出的潮剧是会深感惋惜的。 也作“老源正,无看卡着疼”。 〔溯源〕 老源正是新中国成立初年潮剧六大班之一。 著名演员洪妙、吴丽君、陈丽华、叶清发、朱楚珍、陈少玲、陈楚钿、赵秀娟等均出自该班。 【在棚顶做六国丞相,落棚下无钱买豆酱】 〔释义〕 指旧时潮剧演员生活艰苦。 【戏无小生】 〔释义〕 旧戏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没有把小生处死,因为男主角一死便没有戏了。 【戏布袋】 〔释义〕 指戏路宽,什么角色都能胜任。 【戏令如军令】 〔释义〕 指舞台也像战场一样,要统一部署、指挥。 【戏园养菜秧】 〔释义〕 指旧时私人教授童伶的机构,即“菜园”,培养的是经习艺后可卖给戏班的艺苗。 【戏角十三,戏囊三脚,花旦三十三,小生五十三,扮仙衬长衫,相出平担】 〔释义〕 喻昔年的穷戏班。“衬”(音)清7(义)穿。 “刣”(音)台(义)杀。 〔溯源〕 昔年也有潮汕歌谣云:“好戏梅来兴,戏爹阿金升,大薄金石宫。 铜锣拍到雕窗,副镲拍存二个盅,哲鼓哩无拍,无囊叠落筐,知禾哩无盘,符堆橱贴草纸。小生七十七,花旦八十三,红面曲手,乌面拐脚。 做文戏哩衬热衫,做武戏哩平担。戏仔十三,戏囊二脚。 衬到袍无龙,战到枪无缨。顿破二脚戏囊做二只筐。” 【师父名,朋友成】 〔释义〕 旧时童伶卖身期满后总要另拜师父,但有的只是空有其名。真正成名的还要靠艺友之间互相学习切磋提高演技。 【吐血“的禾”致症箫】 〔释义〕 吹唢呐和笛子,容易得职业病。“的禾”(义)唢呐。 〔溯源〕 各地通用谚语有“断肠笛子送命箫”。 【色水大光灯,好戏“双棚窗”】 〔释义〕 昔年戏院里的“大光灯”很时髦,“双棚窗”的演出很精彩。 〔溯源〕 “大光灯”是昔年夜里演潮剧时,在戏台上照明的一种汽灯,汽灯四周悬挂着玻璃饰串,光芒四射,煞是好看。那时的潮剧根据剧情需要,有同台分两摊演唱同时进行,叫“双棚窗”。 【好戏在棚内】 〔释义〕 指好的戏不仅在前台演出,还要后台各部门配合得好。 【好戏好皮猴】 〔释义〕 好的戏要有好的戏装。 “皮猴”(义)即皮影戏的皮傀儡。 【好角目活】 〔释义〕 以眼传神是一个好演员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好深波会压棚,好老丑在下半夜】 〔释义〕 敲得好的深波能静场;精彩的丑戏在下半夜演出。 “压”(音)刀楹4(义)压着。 “深波”(义)一种浅沿的大锣。 七 画 【沤戏诙谐】 〔释义〕 不精彩的、唱工差、做工低劣的戏剧多利用插科打诨来吸引观众,哗众取宠。 也作“臭戏多诙谐”。“沤”(音)欧3(义)坏的、不好的;“”(音)之挨7(义)多。 【补箩惜竹,花旦惜曲】 〔释义〕 1.演花旦的要珍惜曲子和嗓子; 2.花旦重在唱工。引申要珍惜自己的本行。 【花旦三分丑】 〔释义〕 彩罗衣旦称花旦,扮演活泼、机灵的女婢、村姑,是喜剧人物,所以要略带丑角的表演技巧。 【花旦平肚脐,小生平胸前,老生平下颏,乌面平目眉,老丑四散来】 〔释义〕 指戏班各行当手部动作的基本部位。 “颏”(音)孩(义)“下颏”即“下巴”。 【花旦目箭,小生擎白扇,乌衫目汁滴,乌面比架势】 〔释义〕 指戏班各行当的基本功。 “”(音)干8(义)丢过去;“擎”(音)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