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孝的诗句解释

1.关于孝心的诗句加意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

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出自《劝报亲恩篇》。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出自(明)《增广贤文》。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出自(清)《增广贤文》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出自《大学》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出自《家语·弟子行》。

2.孝顺的诗句

摇动摇篮之手,就是支配世界之手(美国)没有比巴格达城更美丽,没有比母亲更可信赖(伊拉克)人们听到的最美的声音来自母亲,来自家乡,来自天堂----(威·布朗)母亲在家事事顺(阿尔科特)只生不养的母亲不是真正的母亲(约·谢得)人最终总要离开母亲(贺拉斯)没有母亲,何谓家庭?(艾·霍桑)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萨克雷)儿行千里母担忧河里孩子岸上娘娘痛儿,路样长;儿痛娘,线样长娘想儿,长江水;儿想娘,哭一场娘想儿,长如江;儿想娘,扁担长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打在儿身,疼在娘心慈母泪,有化学分析不了的高贵而深沉的爱存在其中(英国)宁死做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母亲的击打决不会使孩子残废(犹太人)走遍天下娘好,吃遍天下盐好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英国)父母的爱,为诸德之基(英国)母爱最高尚(德国)母爱之爱,春天常在(法国)母爱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沃·蒙塔古)孩子是母亲的生命之锚(萦福克勒斯)甜不过蜂蜜,亲不过母女女是娘的罗裙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出自《孝经》。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出自《三国志·魏书》。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出自《劝报亲恩篇》。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

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亲有过,谏使更。

恬吾色,柔吾声。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

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

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出自(明)《增广贤文》。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

出自(清)《增广贤文》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

出自《劝报亲恩篇》。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

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出自《大学》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

曾参中夫四德者也。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

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出自《家语·弟子行》。

3.关于孝敬父母的诗句

1,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出自清代黄景仁的《别老母》

白话文释义:因为要去河梁谋生,所以把帷帐撩起,依依不舍要向年迈的母亲辞别,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不由泪下不停,眼泪也流干了。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令人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出自唐代:孟郊《游子吟》

白话文释义: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3,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出自先秦:佚名《蓼莪》

白话文释义: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辛劳!

4,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出自春秋《礼记》

白话文释义:孝顺的行为可以分成三个等级:最高一等的是言语、行为和内心都能尊敬父母,其次一等是不打骂侮辱父母,对他们好,再下一等的是能给他们养老送终。当然连养老送终都做不到的就是不孝了。

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出自秦汉《孝经·圣治章第九》

白话文释义: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

4.和孝有关的诗句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出自《孟子》。

释义: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这样的君主才能得到万民的爱护,才能得到天下。 2、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出自孔子。 释义: 喜欢父母喜欢的,敬重父母敬重的。

3、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出自《礼记》。

释义: 孝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钻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够赡养父母。

4、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出自周秉清。

释义: 长辈的问题,回答的时候不要欺骗;长辈的命令,去做的时候不要迟疑;长辈送给你的东西,不可以推辞。 5、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出自《礼记》。 释义: 孝子扶养父母,应该是让他们心情愉快,不忤逆父母的意思。

5.有关感恩孝心的诗句

1、《送母回乡》——唐代李商隐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译文:母亲对自己养育之恩都无法报答,那人生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吗?

2、《游子吟》——唐代孟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3、《墨萱图·其一》——元代王冕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译文: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4、《忆母》——宋代倪瑞

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译文:自己常暗地里因思念自己的母亲而流泪,但只恐怕母亲思念自己的泪水会流得更多呀。

5、《十五》——宋代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译文:把母亲带到扬州后,就安家于临时白麻布能遮住的地方。每当月圆之夜,听到杜鹃啼叫,虽然南北远隔,但是仍然深深的牵挂彼此。

6.急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在《论语·为政》里有几位弟子向孔子问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子游的发问,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实是精僻。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是指态度不容易做好。并不是有事子女来做,有好吃的拿给父母吃就尽了孝道。孔子再明确提出在孝顺父母时,还要做得和颜悦色。而不应冷淡的一句"我来"、"吃吧",这个态度问题主要还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于诚笃。明代袁采有言:"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动天地,感鬼神"(《袁氏世范》卷一)。这是反过来的说法。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唯其之忧"这句话的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还是想想你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吧!"言外之意,溢于言表。还有一种解释为"为人子女者应尽量做到只有在自己生病时才会使父母忧愁,担心。"这句话的深意在于: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担忧外,其它的一切不致于犯法,不出去惹事犯法,这才是孝。无可否认,也因为这种孝道的外延,封建统治阶级从维护封建统治和宗法秩序的需要出发,大力提倡和宣传孝道。

自秦代后,"不孝"被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受训官府严厉处治,甚至处以绞刑和腰斩。从正面来说,就是表彰孝子,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能青史留名;前面说过"孝"本不是儒家专利,而是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传统,所以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都不能不读,类似现代大学的"公共课";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清代康熙也极力提倡孝道,以便利于三百万人能更好地统治四万万汉人……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