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阳关,玉门关的古诗------------阳关----------- 1.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饮席戏赠同舍》唐. 李商隐 2.更无别计相宽慰,故遣阳关劝一杯。 --《答苏六》唐. 白居易 3.阳关积雾万里昏,剑阁连山千种色。 --《畴昔篇》唐. 骆宾王 4.春云不变阳关雪,桑叶先知胡地秋。 --《从军行》唐. 李昂 5.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阳关曲》宋. 苏轼 -----------玉门关-----------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唐. 王昌龄 2.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唐. 戴叔伦 3.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关山月》唐. 李白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七首》唐. 王昌龄 5.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玉门关盖将军歌》唐. 岑参 2.有关阳关,玉门关的古诗------------阳关----------- 1.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饮席戏赠同舍》唐. 李商隐 2.更无别计相宽慰,故遣阳关劝一杯。 --《答苏六》唐. 白居易 3.阳关积雾万里昏,剑阁连山千种色。 --《畴昔篇》唐. 骆宾王 4.春云不变阳关雪,桑叶先知胡地秋。 --《从军行》唐. 李昂 5.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阳关曲》宋. 苏轼 -----------玉门关----------- 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唐. 王昌龄 2.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唐. 戴叔伦 3.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关山月》唐. 李白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七首》唐. 王昌龄 5.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玉门关盖将军歌》唐. 岑参 3.王之涣的诗凉州词 唐 . 王之涣 (688—742)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又名】 《出塞》 【翻译】 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 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 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具体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11、何须:何必。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 尽:消失。 4.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再。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编辑本段]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鉴赏】 〖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 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 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写作特点〗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 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 4.描写榆林的诗句《送饯从叔辞丰州幕归嵩阳旧居》 年代: 唐 作者: 卢纶 白须宗孙侍坐时,愿持寿酒前致词。鄙词何所拟, 请自边城始。边城贵者李将军,战鼓遥疑天上闻。 屯田布锦周千里,牧马攒花溢万群。白云本是乔松伴, 来绕青营复飞散。三声画角咽不通,万里蓬根一时断。 丰州闻说似凉州,沙塞晴明部落稠。行客已去依独戍, 主人犹自在高楼。梦亲旌旆何由见,每阻清风一回面。 洞里先生那怪迟,人天无路自无期。砂泉丹井非同味, 桂树榆林不并枝。吾翁致身殊得计,地仙亦是三千岁。 莫著戎衣期上清,东方曼倩逢人轻。 5.关于王之涣的诗王之涣的诗有: 1、《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凉州词》 (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3、《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4、《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5、《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6.形容“女生友谊”的诗句都有哪些1、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2、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 琵琶引》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5、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原文:唐 ·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赏析:这首诗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馆,客舍。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岑参此时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7.求《凉州》李渔古诗赏析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自幼爱好游历四方,广交名士,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康熙五年(1666年),李渔时年五十六岁,从南京出发,开始远游燕秦,途经河北正定、山西平阳至西安。受甘肃巡抚刘斗、提督张勇相邀,康熙六年(1667年)初抵皋兰(今兰州),在兰州逗留之后,继续西行,五月份来到了西北重镇凉州,写下了一首著名的七绝《凉州》: 似此才称汗漫游,今人忽到古凉州。 笛中几句关山曲,四季吹来总是秋。 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 自西汉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两次出河西,驱走匈奴,收复河西,设立河西四郡,凉州遂成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处重要驿站。唐朝在凉州设河西节度府,凉州一度成为西北除长安以外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诗中描绘当时的凉州是“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元稹《西凉伎》中的盛唐时的凉州是“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 葡萄酒熟恣行乐,红颜青旗朱粉楼。楼下当垆称卓女,楼头伴客名莫愁。 乡人不识离别苦,更卒多为沉滞游。哥舒开府设高宴,八珍九酝当前头。 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踯霜雪浮。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 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唐代著名诗人诸如骆宾王、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等都到过凉州,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歌咏凉州的诗篇。 文学史上诗人们用《凉州词》《凉州曲》《凉州行》等为题写下的诗篇更为多见。古老的凉州虽然地处边关,但因为有了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闻名遐迩。 作为塞上名城,使得无数的文人为之梦牵魂绕。李渔当然也不例外。 作为清初的一位大文豪,作为一位喜爱漫游的诗人,这次西行,凉州自然是不可不去的地方。到了凉州,确实了却了作者的一桩心事。 所以他在诗一开头就说:“似此才称汗漫游”,“汗漫游”就是极尽兴致的漫游。李渔是南方人,曾游遍了大江南北,南方的秀美山水风光与凉州的苍凉古奥比较起来,恐怕要相形见绌了;过去的一些游历与这次凉州之行比较起来,都不足称道了!这一次古凉州之行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汗漫游”!这一句给全诗定下了基调,且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凉州有什么魅力使得大诗人如此感到“汗漫”呢? 第一句蓄势已足,于是过渡到第二句:“今人忽到古凉州。” 一“今”一“古”相对,点出李渔凉州之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访古而来。一“忽”字道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也透露出了作者的人世沧桑之感。 李渔虽才华满腹,但由于纳姬妾行为的不检点而经常受到别人的讥讽排挤而仕进无望。现在来到凉州,古凉州有太多的人文积淀,也成就了历史上很多人的功名。 李渔自然地就把自己跟那些凉州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一种今(人)不如昔(人)的感慨油然而生。这里隐含了作者多少半生潦倒壮志未酬的感慨啊! 既然来到了凉州,诗人当然要游览风景名胜,凉州可写的名胜很多,狄青台、临云池、文庙、天梯山、北陌平沙……可是李渔都没去写,单单抓住了能代表古老凉州最鲜明历史特征的“笛中几句关山曲”,可谓匠心独运!这里巧妙地化用了盛唐诗人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意,给古老凉州的文化品位定了性。 从古老的乐器羌笛(芦管)里吹出的歌曲,从汉代吹到了唐代,又从唐代吹到了明清。这不单单是一首乐曲,而是整个凉州——河西走廊的人文和历史。 一曲曲《折杨柳》《关山月》《凉州词》《阳关三叠》,一幅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画卷,曾令历史上无数的英雄为之折腰!古老的凉州,集聚了多少豪杰的英灵,也成就了多少英雄的功名。李渔来到古凉州,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仿佛又听到了那悠扬的羌笛曲,仿佛又看到了“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壮场面,仿佛又回到了那千军万马厮杀的凉州古战场。 怎能不使人感到这次凉州之行就是一次“汗漫游”呢! 李渔来到凉州是五月份,正是仲夏季节,怎么说是“四季吹来总是秋”呢?五月份在李渔的家乡江南,已经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桃红柳绿季节,可是在塞外凉州,仍然是凉风习习,多么像南方的秋天。唐代高适在河西节度府期间,也曾有诗描写凉州的夏天:“一队风来一队沙,有人行处没人家。 阴山入夏仍残雪,溪树经春不见花。”“秋风萧瑟天气凉”,“秋”字与“凉”字同义,这里正好巧妙地暗衬出“凉州”之“凉”字。 又,王之涣《凉州词》中有句云:“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及河西似乎春风不度,那么,“四季吹来”的就该是“秋风”了。一个“秋”字语意双关,这里既有气候的特征,又有对边塞遥远,将士们常年镇守边关不得归乡的同情之心,当然也隐含了对“春风”——君恩不及边关将士的抱怨。 而这一切都隐含在表面的写景之中,真可谓景中有情,化景为情。还有,中国文学里有所谓的“秋士”之称,一般指那些不得志的文人,李渔不就是一个“秋士”吗?——一个从南方“吹”来的“秋士”。 郁达夫在其散文《故都的秋》里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李渔来到凉州,在仲夏季节却品尝到了秋味,看。 8.搜集关于知音良朋的诗1、《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唐代: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释义: 弯弯的月儿爬上了凉州城头,城头的月儿升空照着全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变老? 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2、《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唐代: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释义: 你为我热情拿过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我们一起拿筷子击打盘儿吟唱诗歌。 虽然你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只是如此,但命中注定你不能出人头地也没有办法。 抬眼看到的人都荣耀体面而你却长守寂寞,满朝官员都有了自己满意的位置而你却虚渡光阴。 也知道你应该被才高名显所累,但这二十三年的损失也太多了。 3、《夏日南亭怀辛大》唐代: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释义: 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4、《浪淘沙·把酒祝东风》宋代: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释义: 端起酒杯向东方祈祷,请你再留些时日不要一去匆匆。洛阳城东垂柳婆娑的郊野小道,就是我们去年携手同游的地方,我们游遍了姹紫嫣红的花丛。 欢聚和离散都是这样匆促,心中的遗恨却无尽无穷。今年的花红胜过去年,明年的花儿将更美好,可惜不知那时将和谁相从? 5、《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宋代: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释义: 东武和余杭两地相望,但见远隔天涯云海茫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到那时我与你同笑长醉三万场。 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今夜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河塘,恍惚间见落泪如羊祜的却是你杨元素啊。 9.描写边寨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佛”王维(唐)《使至塞上》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唐)《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唐)《凉州词》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赛》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曾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曾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