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唐宋诗歌的联系

1.现代诗歌 与唐代诗歌的联系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2.唐宋诗词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如何

在今天我们来讲唐诗,讲唐诗中的人文精神有什么用处呢?这就是它最大的用处,不但使你有一颗不死的心灵,而且使得你的心灵在跟古人的那些个学问、品行、修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不但有一种心灵的交汇,而且在这种心灵之中,体验到你自己当下的存在,提升了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杜甫的诗歌在什么时候最流行?宋代和抗战时期,为什么唐代杜甫的诗歌在这些时候最为人们所喜爱?原因就是喜爱诗中所表达的人性人道精神。比如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前从长安到奉先县省视妻子,入门便听见家人号哭,他的小儿子已饿死了!这样的惨痛使他回想个人的遭际,社会的种种不平。

他说“幼子饿已卒”我的小儿子是饿死了,可是像我这样“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人尚且如此,那些平民百姓又当如何呢?所以他“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以至于“忧端齐终南,濒洞不可掇!”我们说杜甫的关心人民,关心国家都是流自肺腑的真实感情,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一直到老,他登上岳阳楼的时候还说:“戎马关山北,”我要“凭轩涕泗流”。

又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由自家茅屋被风雨吹破而致家人受寒冻,发出“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祈愿。这种宽广的胸怀,是非常值得后人钦佩的。

这就是杜甫,是他的性情,他还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我也知道,我干嘛这么傻瓜,我可以不要管他国家怎么样!但这是我的本性,就好像葵花和藿叶一样总是向着太阳。 人的本性是没有其他人、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的,所以说“物性固莫夺”。

我们说这便是一种高贵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人对悲剧命运的克服,人比悲剧命运更强,更高。而你吃饱睡足之后,说我也来关心人民,碰到一点挫折你就只顾自己了再也不关心人民了,这个就是层次不同,不是说你的关心是不对的,但是你的关心不是那种流自肺腑的欲罢不能的关心。

虽然时至今日,我们似乎特别缺少英雄主义了,特别缺少提澌生命的真实力量了。这就跟我们对人性的看法有关。

这些问题很大,我今天不可能讨论现代思想的利弊,但我们对于现代思想的反思与怀疑,也成为我们读唐诗的一个背景,使我们懂得珍惜,珍惜我们的生命,爱自己。 懂得发扬,发扬我们的人文精神,爱别人。

从唐诗中找到自己,从人文精神中找到自己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信念。

3.唐宋诗词与宗教的关系

中国的历史,与宗教是密切相关的。例如佛教、道教、儒教。像从诗仙李白的是中可以发现不少道教痕迹。再如山水派著名诗人王维便被誉为“诗佛”。儒学自汉以来更是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下面具体:

道教发展到唐代,道家学说已全融其中,道家大成者庄子被称为“华阳真人”。道家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与道教迷信是不能苟同的,我们不能混为一谈。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既为道家学说脊梁,亦为道教思想抛开迷信之后的精髓,同样,它对诗人的影响也是至深的。

诗人反对模仿,反对雕饰,提倡质朴自然,要求诗整个形象浑然一体,毫无斧凿痕迹,正是道法自然的完全体现。如李白。

再说王维与佛教。王维不仅对佛学有深厚素养,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修行者,他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禅宗思想相互印证后,而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他主张“自性内照”,强调以内心的自我解脱来克服现世的苦难,因为自性本自清净,一切苦难的感受不过是自寻烦恼罢了,要做到明心见性,就要能忍。这是他对禅宗哲学的一种深刻领会。

王维是一位优秀诗人,他不仅写过一些阐扬佛理的诗文,还把宗教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格。他所作的诗文,风格淡远,意境幽绝,王维的诗篇主要是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

儒教不说了,今天都受影响。

盛世唐朝佛教道教盛行,宋朝道教又是佛教,唐宋诗词当然会受些影响了~

想说的就这些了,希望采纳!

4.唐诗和宋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唐诗和宋词常常被人们提到一起,人们把它们当作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唐诗和宋词还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很大的鸿沟。

仔细比较,内容上,唐诗所书写的对象要宽广一些,也更清新一些。宋词的词人们则反复呻吟着相同的主题和情调,都是些什么歌妓、庭院、宵会,宋词太和生活靠近,而生活的太多杂碎之事是不容易入诗的。宋词首先是用来唱的,它不需要象诗歌一样独立,它还需要曲子来补充。试想一下吧,在那些声色歌娱的酒楼里,诗歌能很好的产生吗。诗歌比起词来,更要求语言的消泯而不是张扬,诗歌除了绝句、律诗等固定样式外,诗歌字句可以无限延伸。长短句常常突现了语言,这不符合诗的原则。

不同的不在形式,而是深层次的内容。而隐藏在内容背后的,是两代文人不同的体验与追求。在唐朝,文人的心高傲而独立,归隐成为一种时尚,人们更喜欢和大自然接近,对繁华的市井生活取轻视的态度。在宋朝,文人们大都过着官宦城市生活,并以市井情趣为乐,宋词的基本情调是描写市井生活的悲欢的。

唐宋是两个很不相同的时代,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分界点。中国从宋代开始,商品经济有了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而且唐代晚期,由于科举的实行,中国不再有贵族政治了。到了宋代科举影响已经加强,成为套在文人头上的一个枷锁。宋代朱熹极大的发展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从宋代开始,文人们好像要比以前入世得多了,拒绝生活的堕落的出世者们,也不再像从前一样归隐了,他们向生活的不满作反抗,如李贽和曹雪芹,而这样的反抗又多少有些个人化色彩,孤独而绝望。在唐以及唐之前,文人们追求的是理想的社会,而宋以及之后,文人们追求的是理想的生活,对于社会的改造(不只是修补)则无动于衷了,即使有过这样的想法,也大多怀疑起它的可行性,曹雪芹的“无力可取补苍天”也是对人性多多少少持怀疑态度。

总之,唐宋交界已经是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巨大分界,而唐诗宋词的区别也不仅仅是韵律,而且已是实质的改变,中国至宋,诗歌已经死亡了。苏东坡等唐以后的许多文人都多次的贬抑李白,显然不是针对他的文笔水平,而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不同心态。唐代人追求着心性的清白正直,唐人高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人坦荡豪迈,解放个性。而宋人则追求的是潇洒,追求生活的满足,释放个性。

5.唐宋诗词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如何

在今天我们来讲唐诗,讲唐诗中的人文精神有什么用处呢?这就是它最大的用处,不但使你有一颗不死的心灵,而且使得你的心灵在跟古人的那些个学问、品行、修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不但有一种心灵的交汇,而且在这种心灵之中,体验到你自己当下的存在,提升了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杜甫的诗歌在什么时候最流行?宋代和抗战时期,为什么唐代杜甫的诗歌在这些时候最为人们所喜爱?原因就是喜爱诗中所表达的人性人道精神。比如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前从长安到奉先县省视妻子,入门便听见家人号哭,他的小儿子已饿死了!这样的惨痛使他回想个人的遭际,社会的种种不平。

他说“幼子饿已卒”我的小儿子是饿死了,可是像我这样“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人尚且如此,那些平民百姓又当如何呢?所以他“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以至于“忧端齐终南,濒洞不可掇!”我们说杜甫的关心人民,关心国家都是流自肺腑的真实感情,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一直到老,他登上岳阳楼的时候还说:“戎马关山北,”我要“凭轩涕泗流”。

又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由自家茅屋被风雨吹破而致家人受寒冻,发出“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祈愿。这种宽广的胸怀,是非常值得后人钦佩的。

这就是杜甫,是他的性情,他还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我也知道,我干嘛这么傻瓜,我可以不要管他国家怎么样!但这是我的本性,就好像葵花和藿叶一样总是向着太阳。人的本性是没有其他人、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的,所以说“物性固莫夺”。

我们说这便是一种高贵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人对悲剧命运的克服,人比悲剧命运更强,更高。而你吃饱睡足之后,说我也来关心人民,碰到一点挫折你就只顾自己了再也不关心人民了,这个就是层次不同,不是说你的关心是不对的,但是你的关心不是那种流自肺腑的欲罢不能的关心。

虽然时至今日,我们似乎特别缺少英雄主义了,特别缺少提澌生命的真实力量了。这就跟我们对人性的看法有关。

这些问题很大,我今天不可能讨论现代思想的利弊,但我们对于现代思想的反思与怀疑,也成为我们读唐诗的一个背景,使我们懂得珍惜,珍惜我们的生命,爱自己。懂得发扬,发扬我们的人文精神,爱别人。

从唐诗中找到自己,从人文精神中找到自己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信念。

6.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和联系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唐、宋诗的孰优孰劣历来纷争不止,褒贬取舍因人而异。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越失,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失却雍容浑厚之美,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而与此同时,若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7.唐宋诗词中的友情

1、《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2、《渭城曲》【唐】王维 又名《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送梓州李使君》【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幢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4、《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5、《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7、《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8、《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送魏万之京》【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0、《送陈章甫》【唐】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沽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11、《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别董大》【唐】岑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3、《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14、《赋得暮雨送李胄》【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5、《送人东游》【唐】温庭筠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1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7、《雨霖铃》【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8.唐代诗歌概况

唐代的诗歌风格的对诗歌的促进作用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孕育了唐代文学。

唐诗也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其鲜明独特的风格标志着诗歌创作的成熟。不同的创作风格的诗人们形成了众多的风格流派,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对唐代及以后历代诗歌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唐代的诗歌风格鲜明独特。“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衰真,王昌龄之爽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昌建之超凡。”

足以说明唐代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和各派不同的鲜明的特色。造成唐代诗歌风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诗人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气质,他们或如李白那样清高、狂傲不羁,或如杜甫忧国忧民,或如杜牧早年肆意放荡,他们在个性、气质上的差异决定了他们所创作的作品的风格。

唐代社会由盛到衰的大转变,也决定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诗人的个人境遇及生活仕途的多变。张九龄由位极人臣到被贬流放,杜甫因战乱流离失所、穷困潦倒,王勃等人的怀才不遇,等等,这也决定了其诗歌创作的风格的多样性。

而唐代诗人又生活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之下,受同一种社会教育、文化的熏陶,风格相似的诗人就形成了流派。繁荣发展的唐代诗歌也无疑对后代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就宋代诗歌而言,宋代初期的诗歌,难以摆脱唐代诗歌的风格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只能算是唐诗的延续。乃至后期许多流派的形成,也都是以师承唐人为名的。

初唐四杰的诗歌已逐渐开始摆脱六朝词藻华靡的陋习,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他们的诗歌以宏放浑厚见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描绘风景,远近结合,视野开阔,抒发离情,感情细腻,而又意境深远。

卢照邻的诗,意境清迥,内容广阔,一篇《长安古意》更是“领韵疏拔,时有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他们为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树立了自己个性鲜明的诗歌风格 初唐陈子昂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做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现实意义,反对齐梁以来偏重形式的倾向和绮靡颓废的诗风。

他的诗虽文采略显不足,而词意激昂,风格高峻。陈子昂三十八首《感遇》多为托物寓言的诗,抒发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以及理想不能实现的愤慨不平的郁闷之情。

他不仅提出诗**新的口号,还在创作中亲自实践。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正指出了陈子昂在唐代诗歌革新运动中的启蒙作用。

以王昌龄、高适、岑参位代表的边塞诗人的诗作,全面的描写了边塞的特有的环境、气候,反映了诗人对边塞所见所闻的评论。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