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神女峰》鼓励新时代女性追求自己的自由与幸福 不要受拘束和其他因素的束缚 敢爱敢恨敢去追逐自己的幸福 《致橡树》反驳压抑、萎缩和牺牲的爱 阐述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应完全平等 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 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 表达了对新时代平等独立、相互依存的爱情观的追求 展现的是一种崭新的女**情观念 鼓励新时代女性追求自己的自由与幸福 不要受拘束和其他因素的束缚 敢爱敢恨敢去追逐自己的幸福 并且反驳了压抑、萎缩和牺牲的爱 相对于这种爱 更希望爱情的双方在人格上完全平等 既保持各自的独立个性 又互相支持、携手并进 表达了对新时代平等独立、相互依存的爱情观的追求 展现的是一种崭新的女**情观念 2.舒婷《致橡树》的爱情告白给你什么启示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 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它象一支古老而又 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 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 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 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 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 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 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 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 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 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 那是他 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 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 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 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 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 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 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 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爱情的礼赞——浅析舒婷诗歌《致橡树》 作者:都市隐侠 女诗人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 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9年开 始大量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是与北岛、顾城一起并立诗坛朦胧诗的三 巨头之一。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她的诗,不局限于朦胧,保持了超然的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文学的天空里涂抹出了一道绚丽夺目的轨迹。她的诗,从 意象到语汇都深具南方风情和女性特色。 便如这首《致橡树》,语言和意象是何等的鲜活感人!而其所歌唱 的那种不卑不亢至纯至美的爱情,可谓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曾令无数的年轻人向往和憧憬。 舒婷曾经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致橡树》曾经是传遍天下的诗歌,二十年前,评说纷纭。 虽然如今朦胧 诗派早已落入冷寂,但舒婷及其《致橡树》却值得一说。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 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 七年三月,是**后最早的爱情诗。 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 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舒 婷,深感现实生活中崇高精神的丧失而追慕先贤们伟大爱情的坚贞,用其《致橡树》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爱情 的高标准。她在这一诗篇中塑造的爱情形象,鲜明地昭示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 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让我们逐字逐句地来把这篇关于爱情的经典诗作赏析一遍。 《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 开拓性的。 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 的一种。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 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 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这首 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 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 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这种爱情观极 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 3.简析舒婷诗歌的思想内容舒婷:呼唤女性诗歌的春天(吴思敬) 虽然也曾流星般划过几位灿烂的女诗人的名字,但漫长的中国诗歌史似乎是男人的世界。 古代且不必说,甚至到了“五四”以后,新诗出现了,男人主宰诗坛的情况也未有根本的改观。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新时期到来之前。 1979年到1980年之交,舒婷的出现,像一只燕子,预示着女性诗歌春天的到来。 由于女性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多年来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形成的女性角色意识,女性诗歌有着不同于男性诗歌的独特风貌。 男性诗人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对性别的特殊强调。但女性诗人则不然,在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女性对自己的地位、处境、生存方式等最为敏感,因而女性诗歌在新时期首先以女性意识的强化的面貌而出现是很自然的。 作为一位真诚而本色的女诗人,舒婷自然而然地显示了女性立场,她的诗歌也渗透着一种鲜明的女性意识。 爱情是女性诗人着力开发的一个领域。 舒婷也不例外。《赠》中有这样的句子:“你没有觉察到/我在你身边的步子/放得多么慢/如果你是火/我原是炭/想这样安慰你/然而我不敢”。 “你没有问问/走过你的窗下时/每夜我怎么想/如果你是树/我就是土壤/想这样提醒你/然而我不敢”。这里体现了一种对人的深切理解和关切,其欲说还休,委婉细腻的表情方式全然是女性的。 再如《无题》中的句子:“‘你怕吗?’/我默默转动你胸前的纽扣。/是的,我怕。 /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你快乐吗?’/我仰起脸,星星向我蜂拥。 /是的,快乐。/但我不告诉你为什么。” “‘你在爱着。’/我悄悄叹气。 /是的,爱着。/但我不告诉你他是谁。” 这首诗所表达的就是爱,而这种爱的表情方式偏偏是“我不告诉你”。在诗中,“我不告诉你”成了反复出现的主旋律,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深沉、委婉而又略显调皮。 “我不告诉你”的表情方式,使诗歌显得朦胧。不过,创作与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最终还是要告诉的。 诗意不是已清楚地暗示出,“他是谁”中的“他”正是诗中的“你”吗?“不告诉”,也正是达到更好地“告诉”的一种手段,这体现了舒婷对艺术辩证法的娴熟把握。 《赠》与《无题》充分显示了舒婷诗歌的女性风格。 而真正对新时期女性诗歌造成开拓性影响的,当属她的名篇《致橡树》《神女峰》和《惠安女子》。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女人被封建的纲常礼教压在最底层,女性的独立人格被极大地扭曲,形成了对男人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相夫教子成为女子的生活内容,夫唱妇随成为女人的生活准则,夫贵妻荣成为女人的生活理想。 这种心理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也仍然有强大的市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舒婷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呼唤: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舒婷的爱情观,也可视作新时期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来比喻那些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对那些利用爱情来抬高自己的身份和甘做丈夫应声虫的做法持坚决的否定态度。 在诗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也就是说,男女双方各自保持自己的人格的独立,互相尊重,互相扶持,女性不再是陪衬,不再是附属,而是首先以一种独立的人的身份出现。 这无疑体现了女性意识在新时期的觉醒与张扬。 如果说《致橡树》是女性独立人格的骄傲宣言,那么《神女峰》则是对要求女性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的背叛。 神女峰坐落于长江巫峡,一向被历代文人作为女性坚贞的化身而礼赞。但是在舒婷以前,却从未有人从女性生命的角度揭示过这一神话的悲剧性质。 诗人乘船行进在巫峡,面对千百年来被人赞颂的神女峰,想起了那代代相传的美丽传说,她发出了深刻的怀疑:“心真能变成石头吗”。在诗人看来,化为石头的神女,错过了“无数次春江月明”,为前人赞扬的磐石般的坚贞,不过是“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强加在神女峰上的是陈腐的封建道德。实际上,神女峰正是男权社会塑造出来的女性偶像。 诗人为神女逝去的青春而无限惋惜。对传统文化中对神女守贞的礼赞,表示不能认同,因而借助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而“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这是新时期的女性发出基于生命本真的呼唤。在悬崖上展览千年,虽然可作为封建礼教与男权的祭品而为人礼赞,却永远不可能享受到生命的欢乐。 在一个活生生的女性看来,做一个享有真实的生命体验的人,远比做一具受人礼赞的石头偶像要好。在这首诗中,宣扬礼教的古老神话被解构,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女性生命变得鲜活,在对传统女性观念的叛逆和唾弃中,现代女性意识得以充分的张扬。 舒婷对女性意识的张扬是全方位的。如果说《致橡树》是女性人格独立的宣言,《神女峰》是对传统女性观念的批判,那么《惠安女子》则体现了对中国当代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富有立体感的语言,为惠安女子塑造了一座雕像: 野火在远方,远方 。 4.求:舒婷的爱情诗~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赏析: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5.我要收藏舒婷的爱情诗歌诗歌赏析——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舒婷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歌赏析——往事二三 一只打翻的酒盅 石路在月光下浮动 青草压倒的地方 遗落一只映山红 桉树林旋转起来 舒婷 繁星拼成了万花筒 生锈的铁锚上 眼睛倒映出晕眩的天空 以竖起的书本挡住烛光 手指轻轻衔在口中 在脆薄的寂静里 做半明半昧的梦 1978.5.23 诗歌赏析——北戴河之滨 那一夜 我仿佛只有八岁 我不知道我的任性 要求着什么 你拨开湿漉漉的树丛 引我走向沙滩 在那里 温柔的风 抚摸着毛边的月晕 潮有节奏地 沉没在黑暗里 发红的烟头 在你眼中投下两瓣光焰 你嘲弄地用手指 捺灭那躲闪的火星 突然你背转身 掩饰地 以不稳定的声音问我 海怎么啦 什么也看不见 你瞧 我们走到了边缘 那么恢复起 你所有的骄傲与尊严吧 回到冰冷的底座上 献给时代和历史 以你全部 石头般沉重的信念 把属于你自己的 忧伤 交给我 带回远远的南方 让海鸥和归帆 你的没有写出的诗 优美了 每一颗心的港湾 诗歌赏析——向北方 一朵初夏的蔷薇 划过波浪的琴弦 向不可及的水平远航 乌云像癣一样 布满天空的颜面 鸥群 却为她铺开洁白的翅膀 去吧 我愿望的小太阳 如果你沉没了 就睡在大海的胸膛 在水母银色的帐顶 永远有绿色的波涛喧响 让我也漂去吧 让阳光熨贴的风 把我轻轻吹送 顺着温暖的海流 漂向北方 诗歌赏析——北京深秋的晚上 一 夜,漫过路灯的警戒线 去扑灭群星 风跟踪而来,震动了每一片杨树 发出潮水般的喧响 我们也去吧 去争夺天空 或者做一片小叶子 回应森林的歌唱 二 我不怕在你面前显得弱小 让高速的车阵 把城市的庄严挤垮吧 世界在你的肩后 有一个安全的空隙 车灯戳穿的夜 桔红色的地平线上 我们很孤寂 然而正是我单薄的影子 和你站在一起 三 当你仅仅是你 我仅仅是我的时候 我们争吵 我们和好 一对古怪的朋友 当你不再是你 我不再是我的时候 我们的手臂之间 没有熔点 没有缺口 四 假如没有你 假如不是异乡 微雨、落叶、足响 假如不必解释 假如不用设防 路柱、横线、交通棒 假如不见面 假如见面能遗忘 寂静、阴影、悠长 五 我感觉到:这一刻 正在慢慢消逝 成为往事 成为记忆 你闪耀不定的微笑 浮动在 一层层的泪水里 我感觉到:今夜和明夜 隔着长长的一生 心和心,要跋涉多少岁月 才能在世界那头相聚 我想请求你 站一站。路灯下 我只默默背过脸去 六 夜色在你身后合拢 你走向夜空 成为一个无解的迷 一颗冰凉的泪点 挂在“永恒”的脸上 躲在我残存的梦中 诗歌赏析——初春 朋友,是春天了 驱散忧愁,揩去泪水 向着太阳微笑 虽然还没有花的洪流 冲毁冬的镣铐 奔泻着酩酊的芬芳 泛滥在平原、山坳 虽然还没有鸟的歌瀑 飞溅起万千银珠 四散在雾蒙蒙的拂晓 滚动在黄昏的林荫道 但等着吧 一旦惊雷起 乌云便仓皇而逃 那是最美最好的梦呵 也许在一夜间辉煌地来到 是还有寒意 还有霜似的烦恼 如果你侧耳倾听 五老峰上,狂风还在呼啸 战栗的山谷呵 仿佛一起嚎啕 但已有几朵小小的杜鹃 如吹不灭的火苗 使天地温暖 连云儿也不再他飘 友人,让我们说 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 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 诗歌赏析——致大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悼——纪念一位被迫害致死的老诗人 请你把没走完的路,指给我 让我从你的终点出发 请你把刚写完的歌,交给我 我要一路播种火花 你已渐次埋葬了破碎的梦 受伤的心 和被损害的年华 但你为自由所充实的声音,决不会 因生命的消亡而喑哑 在你长逝的地方,泥土掩埋的 不是一副锁着镣铐的骨架 就像可怜的大地母亲,她含泪收容的 那无数屈辱和谋杀 从这里要长出一棵大树 。 6.舒婷的《致橡树》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致橡树》中主人公是以“木棉”这一树的形象出现的,以“木棉”的独体意象来对比“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群,一反传统的思维模式,不再歌咏它们的美好,而是用了一系列限制性词语——“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像”、“甚至”等,对它们予以否定。这些带有极端色彩的词语也传达出了这样鲜明的信息:抒情主人公是以有着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来告白她爱情的诉求。在这里,我们同样不难发现,舒婷是以女性为主体来表达爱情信念的。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以比肩而立、各自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歌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是难能可贵。正像诗人她自己所说:“花与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儿、阳光、春雨的给予。” 《致橡树》中的“我”是“木棉”,这一形象昭示的“她”,既保留了男性主张中女性的那种柔媚的秉性,又充溢着刚健的生命气息,与橡树形象所象征的刚硬的男性气质交相辉映,“她”和“他”同样以“树”的形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爱情境界。 “她”与“他”:“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灵肉共舞; “她”与“他”:“分担”与“共享”——同甘共苦; “她”与“他”:“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彼此独立; “她”与“他”:“仿佛永远分离”——享受自由;“却又终身相依”——体味默契。 这样的爱情神谕,显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的独立意识。舒婷曾经这样自白:“我通过我自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利用我的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致橡树》在女性意识和个性意识这两个层面上阐述了诗人对人的关怀,就带有这种明显的启蒙意义。 也许正因为如此,在她的身后,也始终拖着一条长长的“影子”,它的名字叫做“大我”。于是她最后还得履行启蒙者的神圣使命,郑重宣称“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把爱情推向了道德诉求的层面去考察。从这些诗行可以看出舒婷一代人内心情感状态仍然带有传统的道德感,标榜一种符合制度的爱情观。所以认为其诗具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的观点,显然是严重的误读。 爱情和人格独立两者兼顾又交相辉映,绝非易事,需要具备平等意识、宽容意识、人格尊严意识和自我实现意识。只有双方都具备了这些人文学思想的独立人格,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这种爱情理想。波伏娃说得好:爱情要联合的是“两个完整的独立个体”,它“建立于互相认清对方的自由之上”。 7.舒婷的爱情诗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8.舒婷的爱情诗()表达了一代女性的觉醒和爱情观A 致橡树 B双轨船A 致橡树 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