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胡云翼的宋词选好像是二版!胡云翼(1906——1965) 初版是62年中华书局初版 1.62年中华书局初版 2.82年上海古籍初版社 至于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的,和上述2相同 影响:胡云翼先生选注的《宋词选》,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具有一定的价值。他的注释浅显易懂,,对作家和作品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说明。 胡云翼先生的《宋词选》,**前后大量发行,大学中文系师生几乎人手一册。这木书有着许多优点,如选目颇多名篇,注释、串讲比较浅显通俗,适合于社会上一般读者的需要。 局限性:当然,此书写于**之前,难免受当时文艺界错误的思想倾向的影响,如其中对词的发展中的两种错误看法等 2.定风波苏轼抒发什么感情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 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我到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下片是写,天转晴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官场黑暗.被贬不知道有没有被升的机会,要想“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归去”了.(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3.教育部规定的10本初中生必读课外书是哪些教育部规定的10本初中生必读课外书是: ①《西游记》(明)吴承恩著; ②《水浒传》(明)施耐庵、罗贯中著; ③《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 ④《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鄂著; ⑤《唐诗三百首》(清)衡塘退士选编; ⑥《宋词选》胡云翼选注; ⑦《阿Q正传》鲁迅著; ⑧《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 ⑨《科学的历程》吴国盛著; ⑩《数理化通俗演义》梁衡著 4.【苏幕遮这首词的问题宋-周邦彦作 内容是: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戢轻舟,梦入芙蓉浦.【作者小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懂音乐,能自作曲,向来被认为是北宋末年的大词人.其词多写男女之情,讲究形式格律和语言技巧,对词的发展颇有影响.有《片玉词》.【注释】:【注释】 ①燎:燃.沉香:水沉木制成的薰香.②溽暑:盛夏湿热天气.②侵晓:破晓,天刚亮.④吴门:本为苏州别名,此指古属三吴之地的钱境(杭州).⑤长安:借指北宋汴京.⑥芙蓉浦:长着荷花的水边.【评解】 此词写异地乡思.上片为眼前所见之景.夏雨初晴,风荷飘举,清新宜人.下片由 景及情,遥想故乡五月,风光迷人,小楫轻舟,消失于芙蓉浦中.末句“芙蓉”,与上 片“风荷”呼应,点明由此及彼、神思奔驰由来,具见经营之妙.【集评】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叶上”三句,笔力清挺,极体物浏亮之致.胡云翼《宋词选》:周邦彦的词向以“富艳精工”著称;这首词前段描绘雨后风荷 的神态,后段写小楫舟的归梦,清新淡雅,别具一格.。 5.清平乐村居如何传达出诗人的爱国情怀这首小词各种选本多已入选,有的选本还有简单说明.如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云:“这首词环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画图.老和小写得最生动.‘卧剥莲蓬’正是‘无赖’的形象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辛弃疾词选》云:“这首词可以说是一幅农村素描.它写得清新活泼,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动情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云:“本篇客观地写农村景象,老人们有点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笔意清新,似不费力.”上引诸家之说有一共同特点,即认为这首词对农村景象是在进行客观描述.而也有人比如吴小如认为,词中也反映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基于这个出发点,对词的文句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比如上片第三、四两句,吴小如就认为“醉里”是作者自己带有醉意而不是指农村中的“翁媪”.吴小如在《读词散札》第十二则中说:“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上片云:……胡《选》及俞平伯师《唐宋词选释》本皆以‘醉’属诸翁媪,疑非是.此‘醉’乃作者自醉,犹之‘醉里挑灯看剑’之‘醉里’,皆作者自醉也.若谓翁媪俱醉,作者何由知之?且醉而作吴音,使不醉,即不作吴音乎?‘相媚好’者,谓吴音使作者生媚好之感觉,非翁媪自相媚好也.盖作者醉中闻吴语而悦之,然后细视谛听,始知为农家翁媪对话也.此惟夏承焘先生《唐宋词选》初版本注文得其解.”(《学林漫录》初集,页一八七)吴小如认为,从含醉意的作者眼中来看农村的一个生活侧面,比清醒的旁观者在听醉人说吴语要更富有诗意.此词下片“最喜”二字的主语也该指作者,而不会是指白发翁媪.可见这首词中作者的心情是开朗喜悦的.清平乐·村居图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宋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