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意象派诗歌的特点

1.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

九叶派是一个“由于对诗与现实的关系和诗歌艺术的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相当一致的看法,后来便围绕着在当时国统区颇有影响而终于被国民党反动派查禁了的诗刊《诗创造》和《中国新诗》,在风格上形成”①的流派。

这个具有同人性质的流派活动于动乱年代,“所能接触的读者终究是有限的”;“建国三十年来,由于大家现在都知道的诸多原因,这些作品也和国统区其他许多具有各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诗篇一样,长期没有获得与广大诗歌读者见面的机会,以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对四十年代国统区的诗创作缺少较全面完整的评价。”②直到1981年因为以《九叶集》为书名结集出版他们有代表性的诗作,这些诗人才被人们冠名以“九叶诗派”。

由于环境的限制,无论是九叶诗人活动频繁的四十年代,还是其后的建国三十年,九叶派诗歌与读者接触的机会都不多。接触尚且不多,何况对这些诗歌作出批评,更何况批评的批评? 作为风格迥异的批评理论家,九叶诗派的袁可嘉和唐湜对九叶诗派的成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的批评理论,不仅是对九叶诗歌的评价、总结,更是九叶诗歌创作方向的指引、修正。特别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新诗戏剧化》等系列论文,对当时与后来的诗歌创作、诗歌批评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九叶诗人重新浮出水面,九叶诗派的诗歌批评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对九叶派批评理论的批评则在八十年代后才真正展开。 纵观形形色色的批评文章,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多从诗歌创作艺术方面进行讨论,而批评的批评在讨论中处于从属地位,是作为对诗歌创作艺术的补充提出的;第二类批评文章注意到了九叶派的现代主义背景,但无视百年来现代主义流派更迭的事实,统一以“现代主义”称之;第三类批评文章,注意西方诗人、理论家如艾略特、里尔克、奥登、叶芝、瑞查兹、燕卜荪对九叶派的影响,但未能梳理其流派关系,把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歌流派与英美新批评等批评理论混为一谈;第四类批评,综合九叶派对外来影响的接受及其本土化特征进行评论,但着眼点主要在后者,强调时代局限性,未能站在全球文化观立场剖析九叶派理论与创作对外来文化的主动选择。

根据本文对批评理论的侧重与现存批评文章的特点,对九叶派理论接受英美新批评理论的研究综述工作拟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九叶诗派对外来影响的接受或九叶派的现代主义风格;二是九叶诗派理论的本土化特征。 一 陈维松的《论九叶诗派与现代派诗歌》③是一篇较早的评论,他在文章中指出“回顾中国诗坛,我们便会发现,九叶诗歌冷峻的现实批判精神与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有着一定的联系,当时,中国新诗已在汇入世界诗歌的总体潮流。”

他还指出九叶诗派具有以下几个审美特征:哲学诗化的审美趋向;诗歌对象审美选择的都市化;诗美传达的戏剧化原则。在这篇文章里,陈维松指出九叶派诗歌受到艾略特、波德莱尔、里尔克、奥登的影响,并指出“中国新诗已在汇入世界诗歌的总体潮流”,但没有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汇入与理论批评的关系。

毛迅的《论九叶诗派的现代主义背景》④较详尽地剖析了九叶诗派与现代主义的关系。这个讨论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一、九叶诗派取向现代主义的动因。

毛迅认为,九叶们的艺术选择是有其历史依据的,在九叶之前,现代主义已获得一定的认可。另外一个外部原因是九叶诗派的大学教育背景。

至于其内因,是通过对西方现代诗艺的引进来超越当时中国诗坛的历史缺陷。二、现代主义与九叶诗派的观念调整。

毛迅认为袁可嘉的“最大量意识状态”的论点来自瑞查兹现代批评的代表观点,还就“九叶诗人基于‘最大可能量意识活动的获致’这一现代主义理想而进行的一系列艺术观念的调整”作出分析,对九叶理论所接受的戏剧主义理论和瑞查兹“包含的诗”的观念进行简要评述。三、现代主义与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

毛迅的这篇文章,特别第二部分,从理论批评角度分析了现代主义批评理论(特别是英美新批评理论家瑞查兹)对九叶派的影响,但还未能站在一个全球文化观的高角度,辨析其源流关系。 游友基的《距离审美与深度模式――九叶诗派流派特征论》⑤指出九叶诗派“感情内敛,不致外溢,感情寓于意象之中”的所谓“保持距离的综合审美把握”,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是注意到了诗的多层结构,“这便是袁可嘉所说的由点、线、面组合而成的立体结构,也就是郑敏后来所说的‘多层结构’”,游友基认为“深度模式在诗里必须有个载体,诗的结构便是这个载体”。

可以说,游友基已注意到英美新批评理论的理论核心,如“感情内敛”“立体结构”“诗的多义性”等,但他没有主动地辨析九叶诗人对外来理论的接受,而更把其当作九叶派理论自身的积淀。 同样,谭楚良主编的《中国现代派文学史论》⑥在《九叶诗派》这一章里指出“九叶诗人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刻意追求的艺术手法是‘思想知觉化’,不但创建了新的理论,《九叶集》中的诗歌也多是这一理论的实践”,事实上,这也就是英美新批评理论家艾略特所谓的“客观对应物”手法。

谭楚良把它看成是。

2.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什么是诗歌的意象?诗歌意象是什么意思?推荐给你以下内容: (诗歌由意象构成、具备多义性、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抒情性、高度的概括性、凝炼的语言)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 比,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 诗歌鉴赏的三个层面? 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语言层面:毫无疑问,诗有很强的直觉性.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 意象层面:意象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能否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赋、比、兴这三种方法,但只有用那些表面极不相关而实际又有联系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产生的意象才能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 意蕴层面:伴随着意象在脑海的形成和语音节奏感的刺激,读者已经产生了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即诗的意蕴,是诗歌鉴赏成败的关键.诗的意蕴一般包括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苏.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其次,20世纪初柏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意象派的开创者休姆就直接受 问题:什么是诗歌意象?诗歌意象是什么意思? 教于柏格森.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同时,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为意象派开创了新诗创作新路,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另外,从诗歌意象的内在形式看,意象派受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的影响.意象派诗歌革新,首先是从模仿学习日本俳句开始的.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合,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国诗歌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物与神游.中国魏晋唐代诗人的这种表现意象而不加评价的诗风,正与意象派主张相吻合.庞德从汉语文学的描写性特征中,看到了一种语言与意象的魔力,从而产生对汉诗和汉字的魔力崇拜,长诗《诗章》中多处夹着汉字,以示某种神秘意蕴,主张寻找出汉语中的意象,提出英文诗创作中也应该力图将全诗浸润在意象之中. 意象派诗歌在创作中表现出的鲜明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第一,意象派要求诗歌直。

3.穆旦诗歌在意象使用上有何特点

一、情深而形显的意象艺术 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是至关重要的。

20世纪初,西方意象派诗人休姆认为:“有生命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同样,庞德也认为:“完成诗歌意象,就是登上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

”弗罗斯特也说得好:“一首好诗,必须是你的信念 (idea),找到准确的意象(imege),又找到合适的音调(tone)。”“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 “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旦旦测秆爻飞诧时超江。

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各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物色说的也正是意与象(即情与形)和谐结合的过程。

穆旦诗歌的意象来自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他似乎随处都能发现和创造鲜明的意象。

《赞美》、这首诗就集中代表了诗人的这种艺术创作风格。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是作为抒情主体的诗人“自我”,一是“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的农夫。

抒情主体在荒凉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在忧郁的森林中,对着在天际爬行的“不移的灰色行列”,诉说自己的“沉默的爱情”,“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阴雨的天气”,“要以带雪的手”和“佝偻的人民拥抱”,这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情的形象。而农夫,这“许多孩子的父亲”,“多少朝代在他身边升起而又降落”,“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路是无限的悠长”,而他却放下了“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的古代的锄头,坚定地“看着自己”融进了死亡。

一个劳动者守望着自己的贫穷、劳苦,然后抛开妻儿老母,抛开一切,一去不回头。这两组意象,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农夫与我猝然相遇在诗中各自理解着自己的使命,当芸芸众生昏昏地处于自我意识丧失时,我和农夫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着清醒,传达出一种与昏聩的世界格格不入、为寻找光明而粉身碎骨的精神。在这一荒凉而饥饿的画面里,农夫形象的精神之光开始活跃起来,浮动起来,扩展起来,从而传达出农夫的个性品格——在自身充满动乱、矛盾、苦难和愚昧时,毫不犹豫地抛弃自己、牺牲自己、改造自己,寻求走向光明的出路,也正因此, 二、悠远而深邃的意境艺术 穆旦的诗可谓有意境(“有境界”),不仅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景物,而且饱含着浓郁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如前人对王维诗歌的评价“诗中有画”,有着令人叫绝的诗情画意。

但是,意因世变,境随情迁。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感受 也形成穆旦诗歌前后期不同的意境。

大致说来,穆旦前期诗歌的意境追求精确性,生动、逼真,意境宏大、悠远、寥廓,颇似有着浓浓诗情的油画。穆旦后期的诗歌则重视写意性,蕴藉而传神。

意境明快、淡雅、深邃,更像中国的水墨画,带着深藏于内心的忧愁和哀痛,与前期形成鲜明的对照。 总之,穆旦的诗歌在意境上是颇具匠心和画意的。

这使他的诗歌同时具有中国传统诗歌丰厚的底蕴。特别是后期诗歌更讲究神似,也更有精炼老成。

4.意象派名词解释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苏。

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 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

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 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

其次,20世纪初柏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 意象派的开创者休姆就直接受教于柏格森。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

同时,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为意象派开创了新诗创作新路,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 由于意象派诗人大多经历了象征诗歌创作,所以理论界也有人将意象派看做象征主义的分支,实际上意象派和象征主义诗歌有极大的本质差异。

意象派不满意象征主义要通过猜谜形式去寻找意象背后的隐喻暗示和象征意义,不满足于去寻找表象与思想之间的神秘关系,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 主张用鲜明的形象去约束感情,不加说教、抽象抒情、说理。

因此意象派诗短小、简练、形象鲜明。往往一首诗只有一个意象或几个意象。

虽然,象征主义也用意象,两者都以意象为“客观对应物”,但象征主义把意象当做符号,注重联想、暗示、隐喻,使意象成为一种有待翻译的密码。 意象派则是“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即具象性上。

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意象中,一瞬间中不假思索、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另外,从诗歌意象的内在形式看,意象派受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的影响。

意象派诗歌革新,首先是从模仿学习日本俳句开始的。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1644—1694)的短诗给他们以极大影响。

《古池塘》中“古池塘,青蛙跃入,水清响”,青蛙暗示春天,古池塘象征永恒,青蛙跃入,悦耳的清响,又归于平静,具有宗教的空静哲理,此地有声胜无声,声响冲破了以前的凝固、寂静,传达出世界宇宙亘古不变的禅意。 俳句中一瞬间对诗歌内涵的直觉读解令意象派诗人迷醉。

日本古典俳句的最后一位诗人小林一茶,从小失去父母,四处流浪,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幽默感、同情心,写弱小者中有一丝自嘲成分。如《小麻雀》中“到我这里来玩呀,没爹没娘的小麻雀”,意象简洁而含义丰富。

麻雀是小动物,不如有利爪的鹰,会自己觅食,也不如家禽,不愁吃,有温饱。 诗中得不到人世温暖,同病相怜之情瞬间体现了出来。

他的仿陶渊明佳句“青蛙悠然见南山”,是说青蛙才是真正超脱的,没理性的,而陶渊明的超脱是痛苦的,见南山后回来也未必超脱。诗人以青蛙见南山来嘲讽自己,感叹人生。

意象派诗人进一步发现日本俳句源于中国格律诗。 在他们看来,中国诗是组合的图画。

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合,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国诗歌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物与神游。

中国魏晋唐代诗人的这种表现意象而不加评价的诗风,正与意象派主张相吻合。庞德从汉语文学的描写性特征中,看到了一种语言与意象的魔力,从而产生对汉诗和汉字的魔力崇拜,长诗《诗章》中多处夹着汉字,以示某种神秘意蕴,主张寻找出汉语中的意象,提出英文诗创作中也应该力图将全诗浸润在意象之中。

…… 意象派诗歌在创作中表现出的鲜明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三点。 第一,意象派要求诗歌直接呈现能传达情意的意象,以雕塑和绘画的手法表现意象,反对音乐性和神秘性的抒情诗,提出“不要说”“不要夹叙夹议”,只展现而不加评论。

庞德概括意象诗的定义为:“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的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如中国著名的仅有一个字的现代小诗《生活》:“网。”

让读者在一刹那间感悟到生活的全部内涵。再如艾米的代表作《中年》:“仿佛是黑冰,/被无知的溜冰者,/划满了不可解的漩涡纹,/这就是我的心被磨钝了的表面。”

诗歌在“黑冰”“漩涡纹”“磨钝了的表面”等意象的显示中,瞬间传递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诗人对人到中年茫然无奈的内心感受。 意象诗的构成方式主要有:1ر意象层递: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条理,有层次地组合意象。

如中国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从远山到近草、从天空到大地,意象鲜明,层次清晰。庞德的《致敬》:“喂,你们这派头十足的一代,/你们这极不自然的一派,/我见过渔民在太阳下野餐,/我见过他们和邋遢的家属一起,/我见过他们微笑时露出。

5.象征主义诗歌和意象派有哪些区别呢

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

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而人的诸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应合、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应和的产物。故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前期象征主义随着1898年马拉美的逝世而告终。 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保尔·瓦莱里(1871-1945),法国人,1912年出版《旧诗集存》,1912年发表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1922年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海滨墓园》标志着其诗歌创作的顶点。

主要理论著作有《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和三本续集。 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 第一,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象征主义诗人视现实世界为可鄙的、不真实的,他们力图超越现实而进入超验的心灵世界和“内在生命的实体”,他们感到真切存在的只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某些面貌以及人类的某些作品”所赋予的激情,使人能从中汲取“珍贵的感觉、无限丰富的思想以及思想、情感、严谨的幻想的奇妙组合,还有与神秘相连的快感和活力”,并孕育出“应合”的象征主义诗作。 第二,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象征主义诗歌要选择趣味高雅的读者作为对话人,同时要通过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打破读者旧的审美习俗和惰性,培养和“创造”出有创造性的新读者。 第三,象征主义诗人虽有文笔、手法、见解、感觉和写作方式及美学理想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精神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强大的凝聚力,即他们反对只写人类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内心活动与反应,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首先,音乐化是指诗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也即语词与人的整体感觉情绪领域的某种和谐合拍的关系。 他说:“诗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某些文字的组合能够产生其他文字组合所无法产生的感情”,这就是“诗情”,而所谓“诗情”,是“一种兴奋和迷醉的心情。

它是由于我们的某些内在情绪,肉体上的和心理上的,与某些引起我们激动的环境(物质的或者理想的),在某种程度上的吻合而引起的”,作为“诗的艺术”,就是要用“语言手段”“引起类似的心情和人为地促进这种感情”,也就是使“语言结构”与“诗情”达到一种默契与和谐。诗人就是要通过个人的努力从“全部广泛的日常语言”的“杂乱无章的混合体中汲取”成分,“用最平常的材料创作出一种虚构的理想秩序”,这种诗的语言,“能够创造诗情世界”,能够使人“恢复”诗情,“并直至人工地培养这些感觉官能的自然产物”,也即使诗的语言与诗的感觉、心情达到高度的和谐。

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 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 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 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 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 其次,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①诗的世界与梦幻世界相似,外在事物的意象与主体的感觉、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 ②我们所熟悉的有生命的东西,好像都配上了音乐;它们互相协调形成了一种好像完全适应我们的感觉的共鸣关系。

从这点上来说,诗情世界显得同梦境或者至少同有时候的梦境极其相似。 此外,音乐化还包含诗的语言的音乐化,“要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合拍,而且要满足各种理性的及审美的条件。

概而言之,瓦莱里为象征主义规定的任务是”使我们感觉到单词与心灵之间的一种密切的结合“;其象征主义诗论的核心,就是认为”诗的世界“实质上是:语言(词)--意(形)象--感觉(情)三者之间的和谐、合拍的音乐化关系。 对抽象思维和理性的重视 首先,瓦莱里强调诗人应有抽象的思维能力。

在他看来,”每一个真正的诗人,其正确辩理与抽象思维的能力,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强得多“。 其次,瓦莱里指出了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抽象思维作为诗人的”哲学“在创作活动中起作用,这是诗的象征意味和哲理内涵的来源;二是诗的构思过程,”不仅是我所说过的那个‘诗的世界’的存在,而且还要有许多思考、决定、选择和组合。

“ 再次,瓦莱里强调诗应追求超越个人的无限、普遍的价值。指出”‘仅仅对一个人有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价值的。

’这是文学的铁的规律。“ 叶芝的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象征理论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人,代表作有诗集《莪辛漫游》、《芦丛之风》。

6.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

九叶派是一个“由于对诗与现实的关系和诗歌艺术的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相当一致的看法,后来便围绕着在当时国统区颇有影响而终于被国民党反动派查禁了的诗刊《诗创造》和《中国新诗》,在风格上形成”①的流派。

这个具有同人性质的流派活动于动乱年代,“所能接触的读者终究是有限的”;“建国三十年来,由于大家现在都知道的诸多原因,这些作品也和国统区其他许多具有各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诗篇一样,长期没有获得与广大诗歌读者见面的机会,以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对四十年代国统区的诗创作缺少较全面完整的评价。”②直到1981年因为以《九叶集》为书名结集出版他们有代表性的诗作,这些诗人才被人们冠名以“九叶诗派”。

由于环境的限制,无论是九叶诗人活动频繁的四十年代,还是其后的建国三十年,九叶派诗歌与读者接触的机会都不多。接触尚且不多,何况对这些诗歌作出批评,更何况批评的批评? 作为风格迥异的批评理论家,九叶诗派的袁可嘉和唐湜对九叶诗派的成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的批评理论,不仅是对九叶诗歌的评价、总结,更是九叶诗歌创作方向的指引、修正。特别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新诗戏剧化》等系列论文,对当时与后来的诗歌创作、诗歌批评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九叶诗人重新浮出水面,九叶诗派的诗歌批评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对九叶派批评理论的批评则在八十年代后才真正展开。 纵观形形色色的批评文章,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多从诗歌创作艺术方面进行讨论,而批评的批评在讨论中处于从属地位,是作为对诗歌创作艺术的补充提出的;第二类批评文章注意到了九叶派的现代主义背景,但无视百年来现代主义流派更迭的事实,统一以“现代主义”称之;第三类批评文章,注意西方诗人、理论家如艾略特、里尔克、奥登、叶芝、瑞查兹、燕卜荪对九叶派的影响,但未能梳理其流派关系,把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歌流派与英美新批评等批评理论混为一谈;第四类批评,综合九叶派对外来影响的接受及其本土化特征进行评论,但着眼点主要在后者,强调时代局限性,未能站在全球文化观立场剖析九叶派理论与创作对外来文化的主动选择。

根据本文对批评理论的侧重与现存批评文章的特点,对九叶派理论接受英美新批评理论的研究综述工作拟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九叶诗派对外来影响的接受或九叶派的现代主义风格;二是九叶诗派理论的本土化特征。 一 陈维松的《论九叶诗派与现代派诗歌》③是一篇较早的评论,他在文章中指出“回顾中国诗坛,我们便会发现,九叶诗歌冷峻的现实批判精神与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有着一定的联系,当时,中国新诗已在汇入世界诗歌的总体潮流。”

他还指出九叶诗派具有以下几个审美特征:哲学诗化的审美趋向;诗歌对象审美选择的都市化;诗美传达的戏剧化原则。在这篇文章里,陈维松指出九叶派诗歌受到艾略特、波德莱尔、里尔克、奥登的影响,并指出“中国新诗已在汇入世界诗歌的总体潮流”,但没有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汇入与理论批评的关系。

毛迅的《论九叶诗派的现代主义背景》④较详尽地剖析了九叶诗派与现代主义的关系。这个讨论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一、九叶诗派取向现代主义的动因。

毛迅认为,九叶们的艺术选择是有其历史依据的,在九叶之前,现代主义已获得一定的认可。另外一个外部原因是九叶诗派的大学教育背景。

至于其内因,是通过对西方现代诗艺的引进来超越当时中国诗坛的历史缺陷。二、现代主义与九叶诗派的观念调整。

毛迅认为袁可嘉的“最大量意识状态”的论点来自瑞查兹现代批评的代表观点,还就“九叶诗人基于‘最大可能量意识活动的获致’这一现代主义理想而进行的一系列艺术观念的调整”作出分析,对九叶理论所接受的戏剧主义理论和瑞查兹“包含的诗”的观念进行简要评述。三、现代主义与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

毛迅的这篇文章,特别第二部分,从理论批评角度分析了现代主义批评理论(特别是英美新批评理论家瑞查兹)对九叶派的影响,但还未能站在一个全球文化观的高角度,辨析其源流关系。 游友基的《距离审美与深度模式――九叶诗派流派特征论》⑤指出九叶诗派“感情内敛,不致外溢,感情寓于意象之中”的所谓“保持距离的综合审美把握”,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是注意到了诗的多层结构,“这便是袁可嘉所说的由点、线、面组合而成的立体结构,也就是郑敏后来所说的‘多层结构’”,游友基认为“深度模式在诗里必须有个载体,诗的结构便是这个载体”。

可以说,游友基已注意到英美新批评理论的理论核心,如“感情内敛”“立体结构”“诗的多义性”等,但他没有主动地辨析九叶诗人对外来理论的接受,而更把其当作九叶派理论自身的积淀。 同样,谭楚良主编的《中国现代派文学史论》⑥在《九叶诗派》这一章里指出“九叶诗人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刻意追求的艺术手法是‘思想知觉化’,不但创建了新的理论,《九叶集》中的诗歌也多是这一理论的实践”,事实上,这也就是英美新批评理论家艾略特所谓的“客观对应物”手法。

谭楚。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