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颔联诗的颔联写景中蕴含哲理,是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①.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2.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附上所有题目及答案: Q:1、诗歌的颔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 2、诗人在尾联中为什么说“空相寄”?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A: 1、①动静角度,“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②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③色彩角度,“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 2、原因:妻子即便寄来了春装,但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 拓展: 帐 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著花。 【注】 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是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