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海子对诗歌概念的理解

1.谈谈你对海子诗歌的理解

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他直接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海子的诗歌精神即浪漫精神。它要求通过一次性行动突出原始生命的内核和本质。海子的诗歌就是这种行动,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宠廓的前景,我们开始从当下的现实抬起头来,眺望远方。天空和大海的巨大背景逐渐在我们身后展开。

海子的抒情诗写得很美,充满了神启式的灵悟意味,笔下的事物放射着不同凡响的灵性之光。

海子的诗中还充满着一种绝望的、执着地认同死亡的情感,但这种绝望并不显得颓废,而是显得非常壮美,这与他的内心气质和后来的命运是有关的,在《春天,十个海子》中,他写道:“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面对大地上自然的海子在春天到来时自动绽放出的生机,面对大自然的杰作,海子感到渺小、迷惘和缄默,并感到了死亡的降临。“倾心死亡”是海子对艺术和生命的一种终极式的哲学理解,是使他的作品焕发出神性与不朽力量的原因之一。

2.海子的诗该怎么理解

闪烁。

然后熄灭、诗人西川这样地说:“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黄昏,未名湖畔已换上了一批捧着《托福大全》的学子我喜欢海子,对海子的评论:“姐姐。

你超过一个又一个行人,到达绝顶时你却失去拥有过的一切。俯瞰山下,为什么选择铁轨。

海子的朋友,爱人的光和阳光/我请求下雨/我请求/在夜里死去,他不分白天黑夜写诗,原名查海生,世界上没有比海子的诗歌更坚硬的东西了。至刚本来就蕴含了些许悲剧性在其中,对于生活在山顶的海子来说,人们生活在别处。

“你从远方来。”在他的笔下,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次有了纯粹的诗歌。

天才往往是以一种隐秘的方式诞生的。“我请求熄灭/生铁的光,我到远方去”就是在这样“前不见古人,即使他用死亡来消解痛苦,挺身而出,拔出了他的剑;只有上天和他自己才有这样的感受,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今夜我在德令哈。

在京郊昌平的一间宿舍里,我便冷嘲热讽一天——这刺儿一经拔出。它扎在那儿一天,他很明智。

海子很喜欢兰波的诗句“生活在别处,《圣经》的字迹在泪水中模糊,我只想你。”实际上,“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当海子写下这样的诗句时,他已然选择了死亡。

因此便有了山海关的那一幕。庸碌如我辈,无法知道海子为什么选择山海关,我喜欢余杰的.如下,夜色笼罩/姐姐,海子比我们还一无所得。

没有“妹妹”也没有“姐姐”的海子为我们创造出凉入骨髓的温馨,这正是流星般的80年代令我尊重和向往的原因之一。我无法想象象海子这样的人活到90年代将是怎样的结局。

至少。海子在粗糙的稿子上涂满潦草的诗句,在鸡毛满地飞的90年代,当我们象拾起稻子一样拾起这些诗句的时候,我们将泪流满面地体验到“不是我不明白。

这位叫海子的天才诗人,留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一具惨不忍睹的尸体。海子,美丽的还是美丽着。

海子在80年代最后一个春天到来之前死去,他断然拒绝了90年代。”这句被米兰。

昆德拉引用无数次的名言,早已成为人们日常谈话中故弄玄虚的口头禅。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海子那样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想起古龙在《楚留香》中描述绝世英雄的心境。于是,刚刚用“大诗”为自己加冕的海子,却被“绝对”的诗歌逼着退位,海子忙忙碌碌设置好祭坛,他早就知道祭品只能是自己:【海子:“你不顾一切地向上攀登:“活着。

他一遍一遍地翻《圣经》。海子以他的死肯定了诗。

海子以他的死否定了诗,一个地地道道、完完全全的农家孩子。1977年,15岁的海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

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作为物理意义上的生命在那一瞬间被碾得粉碎,渐起的鲜血,是书写在北中国大地上最后一行最崇高的诗句,海子生活在别处。就连耶酥也有忧伤得仿佛再也承受不住那种极痛的悲苦的时候,山路为生命的一部分,1964年生于安徽省高河镇查湾,80年代,梦还是梦,明晃晃的剑。

我羡慕他有一个纯洁的妹妹:“芦花丛中/村庄是一只白色的船/我的妹妹叫芦花/我的妹妹很美丽。”我更羡慕他有一个成熟的姐姐。”

他痛斥日益猖獗的后现代主义者“都是背叛神的人”,然而,海子创作着他最辉煌的“史诗”。海子就象陀斯妥也夫斯基笔下疯狂的赌徒。

“你说你孤独/就象很久以前/长星照耀十三个州府/的那种孤独/你在夜里哭着/像一只木头一样哭着/象花色的土散发着香气,峰回路不转,在宁静的湖光塔影之间,他开始写诗,开始用诗歌来解答哈姆莱特那个古老而艰巨的命题:诗是生命的倒刺】余杰远在幼年,悲哀这倒刺就已扎入我心里,孤注一掷,把宝全部押给了“崇高”。难道“崇高”也能逃避么?海子在旗帜降下前的那一刻,这世界变化太快”,唯一不变的只是海子和海子的诗。

耶酥在底墒是孤独的。海子理应死去,他不可能行走在这样的队伍里;海子永远是痛苦的,不仅没有人体会并分享他的痛苦,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痛苦:“泉水白白流淌/花朵为谁开放/是这样美丽负伤的麦子/吐着芳香/站在山岗上。”

他的每一行抒情诗都有金刚石的质地,光芒闪烁却又无比坚硬。像我这样一个悲观的人,完全有理由下这样的断言:海子是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诗人。

如同梵高在画布上发现向日葵与生命的深沉联系一样,海子在诗歌中找到了麦子与生命的神秘联系。这位自称“乡村知识分子”的诗人,把南方那片黝黑的土地置换成一个魅力无穷的乌托邦。

当代中国少有这样美丽的诗句,美丽得让人伤心的诗句,失去一个回声。”我却觉得西川过于乐观了。

海子便试图寻找点温柔的气息。此刻,幸与不信都毫无意义。

耶酥在在受难中忍受着别人所加给他的痛苦,海子在同样深重的忧伤中忍受着自己所加给自己的痛苦,我今夜只有戈壁/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漂浮在一座1000万人口的巨型都市里,却找到了与当年旷野中的耶酥一模一样的感觉,后不见来者”的茫茫大荒的心境中?神对待海子就像他以前对待约伯那么残酷。海子走过的每一座桥都成为断桥,后来的人还没能爬上山腰。

孤独是山峰给征服者唯一的礼物,。

3.对于海子的诗有什么好的理解

作为一个新时期的诗人,海子无疑是颇引人关注的。读他的诗歌,可以于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寻觅到一处供我们疲惫的心灵暂时休憩的静谧港湾。

勿庸置疑,现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滋生出一代又一代被强自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人:人们只是为了自己活着,为了今天活着,为了一些仿佛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有关的理由而虚伪的活着。甚至人们为了“坚强”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还要不得不戴上一张张形态各异的面具。在这样的方式下,很多正常的现象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扭曲:人与人之间的本该纯洁无暇的坦诚,被金钱和权利腐蚀后变得坚如磐石无“孔”可入;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破坏自然为代价;人与动物之间也早已摒弃了“一脉相承”的情结。人作为一种至高无上无出其左的高等动物恣意的践踏着人性的原有的那分本真。

或许诗人真的多是多愁善感的,于是海子也概莫能外。当长期的压抑情绪积累到一定浓度的时候,诗人于是爆发了: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直接感触到诗人内心里所迸发出的那份对现有生活方式的厌倦与无奈,以及对那种形似“原始”生活的美好向往与渴求。平平淡淡才是真,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重新勾发了诗人无限的遐思。关注身边的每一处场景,从大自然中撷取一点一滴的快乐之源。而诗人所期望居住的“房子”面朝大海,只有淡雅的花香环顾在房子周围,自然是想超凡脱俗远离尘嚣。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当人们追求幸福而最终导致人与人的关系趋于冷漠,诗人对所谓的“幸福”重新赋予了崭新的内涵:亲情的滋润,快乐的分享,才应该是世间最为真切的幸福。当陌生的人成为相知的朋友,当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被我们呼喊出带有情感的名字,那么这个世界还会有什么能阻隔人们之间的那分原始的本真?

可以说海子给了我们太多的美丽遐思。遗憾的是,他的这个心愿很难达到,起码在短时期内只能作为一种奢望存在。因为作为生存在某种社会形态里的个体,人们的意识形态便绝定了某种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那种单纯如水的交往方式,似乎也只能恍然于梦中了。

逝者已去,唯有魂灵依旧在期待。作为依旧苦苦于尘嚣奔波中的世人,究竟又能有几人会感悟到诗人的用心良苦呢?

4.如何解读海子的诗歌

海子在自己诗歌中创造了一系列丰富而又独特的意象,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风格,他把自己心灵和精神的经验写成诗,又在自己的诗歌中去生活,诗歌与生命、生活本身在海子的身上是“三合一”的。体现着海子精神追求和艺术表现特征的“麦子”、“土地”、“太阳”等核心意象,构成了海子诗歌美学的主体部分.

以诗歌文本作试验进行个性化抒情探索的诗人,他用理想化的语言截断了生活,还原了生活的本真,保持了生活在汉语新诗中的原貌,海子的诗歌意象以反反复复的抒情事物中最纯美的抒情部分,寄托了诗人对美、对生活、对本真的追求. ,“生命即诗,诗即是生命”,这种艺术与生命浑然一体所形成的艺术张力,使海子的诗歌具有了多维度和深蕴涵的立体感与厚重感,

5.海子诗歌的现实意义

海子的出现代表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诗歌的一个神话,也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中国诗歌大师之一。”

[1]他忧郁而多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与理性主义的批判精神。一直以来,评论家试图通过各种不同的视角,对海子的诗歌进行一次有效的解读。

但是很可惜,这种试图似乎业已失败了。事实相当明显,因为迄今为止,公众并没有看到相应的令人信服的阐释与结论出现。

在某种意义上,解读海子,如同解读魔咒。在海子之死仍然充满迷幻色彩的情况下,这种论断并无不确。

考虑到既然对海子进行“高空作业”般的理论肢解已经破产,离开文本本身所作的牵强附会的文化诠释开始支离破碎,所以,本文打算另辟出路,依托于兰色姆的文学本体论,即以“把作品本身作为文学的本体,把作品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和自足的客体”[2](P106)的观点为理论背景,有所忽略外在的世界或作者,而力图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中心,描绘出海子诗歌的一些最为基本与特别明晰的语言特色,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的“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策略,揭示出相关具有真实力度的美学意义。 一 在文学本体论中,“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思路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3](P31)以兰色姆为代表的新批评派,立足于西方文化的语境,他们所强调的,与本文所即将涉及的语言特色,在具体所指上的确存有差异;但二者在相当程度上的契合,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更何况文学本体论在此被借用的意义只是为本文的语言特色分析提供一种外在的理论支撑,这是需要予以明确的。

押韵手法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并没有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以至于批评家对此往往极力忽略。这应当情有可原。

虽然押韵在全诗的分布状况,其实是极为复杂的。它有两套系统。

一套系统是由“喂马,劈柴”开始,经由“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到“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结束。全诗末尾一句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这套押韵系统的一次遥远的回响。

当然,严格地说,这套押韵系统并不传统。因为各行字数并不相等。

这也罢了。而按照惯例,押韵也不应当由一个小节中的第三、四句承担。

此外,这个韵脚也没有在全诗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呼应。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海子的创新,即押韵中的押韵。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诗就外部意义而言,可以视作这套押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内部意义的探究与分析,十分显然,“面朝大海”与 “春暖花开”这两个短语也是存在押韵关系的。这套押韵系统以日常生活的画面的精心描绘,揭示了一种较为朴素的愿望与真挚的情感。

另一套系统则比较简单。由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开始,到“愿有情人皆成眷属”结束。

这套系统承上启下,既是对第二小节中“告诉他们我的幸福”的承继,又是第三小节倒数第二句的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的先声。重要意义自不待言。

它所抒发的是抒情主人公的美好愿望与博爱的胸怀,舍弃小我而成全大众的个人英雄主义人格。 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中,重复是相当常见的。

这既表现为语句之间的重复,有可以坐实为单个语词的叠加。前者是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句,它在全诗范围内出现了两次,虽然各自的情感色彩与语义范围大不相同。

一处是在第一小节最后一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另外一处是在全诗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两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由对世俗幸福生活的向往到遗世独立的自傲孤独的心灵路程。

单个语词的叠加就更加普遍了。对于一首仅仅14行的诗歌来说,“幸福”这个词语总共出现了4次,广泛分布于全诗的三节、四行。

重复的频率如此之大、之多,是有必要细究一番的。第一个“幸福”是指抒情主人公对俗世幸福的理解与向往;第二、三个“幸福”是指抒情主人公所能够理解的幸福内涵;第四个“幸福”是指陌生人即与抒情主人公所不熟悉的尘世生活中的人们所认为的关于幸福的全部要义。

由四个“幸福”重复出现所带来的诗学意义是证实了“所指”与“能指”的巨大差异。 就纯粹的语言风格而言,海子善于对语言规范的把握与具体字词的精雕细琢。

但是这种精雕细琢是出自某种内心自然态势,而不是其它,与包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内的随意与牵强相去甚远。在这里,我把内心自然态势界定为一种潜意识的追求臻于美学意义极端的自发心理倾向。

这种自发心理倾向作用于诗歌语言,显得舒展而流畅。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面,海子的语言明净而单纯,不搀杂任何异质与异样,有某种纯洁心灵与引人向上的劝导性质。

这种表达效果是建立在语言本身的规范及其与俗世生活的紧密联系的基础之上的。海子习惯于以日常生活作为切入口,通过“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及“粮食”与“蔬菜”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动作、行为与意象,酝酿某种亲和力与诗性哲学的存在。

这种意图是自然、简单而流畅的,不带。

6.海子的诗歌赏析

春天,十个海子(解读)收藏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户 它们把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的繁殖 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1989.3.14凌晨3点-4点干国祥解读: 有两种预言家。

一种预言家既预言世界的湮灭与复苏,也预言自己的坎坷与结局,他知道自己同样无法逃脱命运之神的追赶和打击。另一种预言家只是在无意识中说出神秘的语言,他自己并不是谜语的解释者。

但他们可能同样宣告了一个时代的来临,自己也同样会死亡于对时代命运的宣告中。但他们毕竟是不同的类型,前者如海子,如食指,后者,如马加爵。

预言家,就是在深夜里道破命运,或者说存在之神秘,世界之奥秘的人。在有些神话中,这会成为一种“天谴”,因为凡人怎么可以道破神才能拥有的奥秘呢?所以理解自己命运的预言家,或者需要像俄底浦斯一样,在了解了命运真相之后,刺瞎自己的双眼,在大地上流浪。

或者,他可以学习孔子,在颠沛流离中,勉励自己“不容何病(既然我努力修正着自己,那么我不被世界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再或者,他还可以像耶稣,不断地到山上与自己的天父交谈,以皈依一个更伟大的神秘来获得心的宁静。

否则,预言家就只能像荷尔德林一样,他的精神因为偷窥到神的秘密,而被照瞎了眼睛(理智)。 除非你混混沌沌地生活于蒙昧之中,否则,觉察到自己沉重而骄傲命运的人子,总是不堪承受这生存。

心灵敏感到过敏,这是诗人最大的幸运,也是诗人最大的不幸。和同属精神过敏的某类神经病人所不同的是,诗人是通过诗歌来得以宣泄,来得以传达自己偶然中窥到的神秘。

这首诗,是海子是在宣告自己的命运。他宣告自己是预言家,是重新成为神圣祭司的诗人。

但他同时宣告,成为被世界所接受的预言家或诗人的,只能是复活的海子,是诗歌中的海子;而写诗的这个海子,他只能沉没在黑暗中,沉没在冬天中,沉没在生活的琐碎和平凡中。 所以,在春天中复活的海子,和正在冬天中慢慢死去的海子,就成为这首诗中的二元对立。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祭司和预言家的海子复活,成为王者,用词语发出怒吼,人们围绕在他词语的火焰周围舞蹈,歌唱,他的语词扯乱人们的头发,左右人们的思想,把人们的存在活生生地劈开,让人们在平庸的生活中觉醒,醒来,感觉到疼痛,感觉到存在。这是春天,未来的春天。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 到那时候,十个海子全部复活,所有诗歌获得了认同,获得了歌唱,化为人们的歌声。在未来的光明景色中,人们会回顾海子此刻的野蛮和悲伤,人们会惋惜、诧异于海子在这个冬天(虽然写作的时间是春天)的处境。

“嘲笑”,谁嘲笑谁?谁在嘲笑?谁在何时嘲笑?其实这是一种预言家的自嘲,你明明看到了一切,但是却只能在无可奈何中像个凡人一样生活。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你是神之子啊,你又为什么没有神力,让自己不必这么长久地沉睡?这个问题,真是一个永恒的预言家的命运难题。

当孔子困于陈蔡的时候,子路和子贡,就这样责问过、嘲笑过孔子。而当耶稣在传道的时候,也一样经历过类似的尴尬,一样被追随者责问与嘲笑。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这就是预言家的真正命运:他必须黎明之际死去。所以鲁迅说:“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海子相信,他的诗歌,将会在未来复活,成为人们的神圣歌唱。但是,他也知道,没有一个预言家,能够在光明之后还活着,还能写出诗歌。

这也许是神秘之中的最神秘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海子的另一面:他看到了春天,他想到了真正的春天来到之后,自己这一个预言着春天的“黑夜的孩子”,自己又将如何? 是的,他已经不能像人们一样笑着歌唱,他也不习惯于被人们抬着真身或者雕像,在大街上狂欢。他最本真的生命,就存在于这一刻,这在黑暗中预言光明的时刻,这在荒凉中播下光明种子的时刻。

所以,春天真正来临之际,永远会有一个真实的海子,一个黑夜的孩子,会依然沉浸于冬天,倾心于死亡而不能自拔。他虽然宣告了光明,宣告了胜利,但是他的血液里,还有另外一种声音,一种来自大地,来自乡村,来自黑暗的声音。

他是如此热爱光明和神圣,可是,当光明来临之际,他又将发现,自己也同样如此热爱着黑暗,热爱着荒凉: 那里的谷物高高。

7.海子的诗怎么理解才好

作者:牧童骑黄牛(来自豆瓣)来源:/review/9755710/如果有人说读懂了海子,他一定是个骗子。

大多数人认识海子,是从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开始。在课堂上读到“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时,很容易认为海子是幸福的。

但这不是海子。只有当你在一个安静的黑夜,最好刚经历一段精疲力尽的感情,再来读这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孤独才会缓缓袭来,如黑夜一样绝望和不可抗拒,才会知道,只有一个真正心如死灰的人,才会把所有的祝福送给别人,甚至送给河山,唯独不给自己留下丝毫。

认定自己无可救赎,就只有死去这一条路。这才是海子。

然后去读他: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是孤独。雨,是一生的过错,雨,是悲观离合,是孤独。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还是孤独。他惟一能做的就是蜷缩起来,赤身裸体,像婴儿一样睡在床上,被绝望吞噬。

蒙在头上的被子外面,是这个可怕的世界。 “可怕的世界”,海子对世界的描述已经不是正常人的感受了。

如果你写诗,在秋天的夜里,很容易酝酿出寂寞的情绪;在明媚的午后,写下一个美好的面孔也不是难事。但可怕,这对诗人是一个深渊,是一个无法臆造的情感,你提起笔,写下这两个字,万劫不复。

所以为什么海子的诗难懂。孤城的诗是个诚实的孩子,他笑就笑,他哭便哭。

海子不是,他跟你讲麦地,跟你讲太阳讲亚洲铜,跟你讲梦的时候说马,跟你谈女人的时候说石头。他用跳脱的臆想,让你觉得天马行空,甚至不止所云——不知所云占据了海子大量的篇幅,这就是海子,承认他的诗难读是一个会读诗的人应有的认识。

他为什么要这样?藏起内心,掩饰恐惧。掩饰他的孤独,他的失败,他的不知所措。

听说海子的母亲,至今仍在读海子的诗,试图理解他。海子为母亲写过很多诗,我相信母亲读到了海子的孤独和绝望。

但读到了绝望,仍然读不懂他的诗。在那个时代,告别了伤痕文学的烂俗,朦胧诗的野蛮也被摒弃,海子用极其自我,文人自发的歌唱掀起一股诗歌的潮流,这潮流又像一堆柴,被恋爱,被气功,被时代,点燃,且越烧越大,当他发现到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自己无可救药了,死亡不可避免,唯有祈求死后像凤凰一样涅槃: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8.海子的诗

七月的大海 老乡们谁能在大海上见到你们真是幸福! 我们全都背叛我们自己的故乡 我们会把幸福当成祖传的职业 放下手中痛苦的诗篇 今天的白浪真大!老乡们他高过你们的粮仓 如果我中止诉说如果我意外的忘却了你 把我的故乡抛在一边 我连自己都放弃更不会回到秋收农民的家中 在七月我总能突然回到荒凉 赶上最后一次 我戴上帽子穿上泳装安静的死亡 在七月我总能突然回到荒凉 《七月的大海》没有标明写作日期,从西川编《海子诗全编》的排序看,它显然写于1986年7月。

这首诗存在两个层面,二者相互矛盾:它的表层豁达爽朗,连用“老乡们”这句热情打招呼的口吻,既造成咏唱性的抒情节奏,又平添了明亮感,使人误以为见到大海的海子,此时此刻他心中多么高兴、多么欢悦;但是,当我们读到诗句“如果我中止诉说如果我意外的忘却了你”,尤其是“赶上最后一次/我戴上帽子穿上泳装安静的死亡”,又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这首诗的内在矛盾,就在这儿! 因其内在矛盾,诗歌意象之间的内在张力,增大了不知多少倍! 这种内在矛盾,我们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已经见到(参见悠哉对该诗的读解),此处再次遭遇了。

如何解读,准确把握其内蕴和诗人创作时的情感? 这给解读者的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 悠哉认为,这首诗是海子抒写自己决心蹈海的诗篇。

在解读《葡萄园之西的话语》时,悠哉这样说过:“在诗歌中,海子对他的自杀、葬仪和复活的情景,多次作出诗意描写。” 也许海子觉得自己名字寓意着“海的儿子”吧,他设想蹈海自尽与自己很适宜。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