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八声甘州》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赏析】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上片写景。 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 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 “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 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2.读柳永《八声甘州》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八声甘州:词牌名。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面对着黄昏时分急骤的暮雨洒满江天,秋天又一次被洗得分外清凉。潇潇,雨声急骤;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凄凉的秋风逐渐刮得紧了,山河寂寞冷落,残阳照在楼上。 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关河,山河,关山河流。 残阳,夕阳。 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朵凋零,绿叶枯萎。 是处,到处。红,指花。 翠,指叶。 苒苒物华休:景物逐渐凋残。 苒苒,渐渐。物华,美好的景物。 休,停止,凋零。 临:面对。 渺邈:遥远。 归思难收:回家的念头萦绕在心头,难以收回。 思,心思。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感叹这些年的行踪,有什么事情值得自己久留他乡,因而饱受相思之苦呢?踪迹,行踪,走过的地方。 淹留,久留他乡。 佳人:美人。 顒(y髇g)望:一作“凝望”,抬头凝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意思是说,想象爱人从妆楼上远望天际,辨认我的归舟,却认错了多少回。 极写思情之深。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爱人怎么会知道,此时的我也依靠着栏杆如此愁思不解。 争知,怎知。阑干,同“栏杆”。 恁,如此,这样。凝愁,愁思凝结难解。 伫立江边,面对着洒满江天的潇潇暮雨,那暮雨仿佛又一次在洗涤着清冷的残秋。凄凉的秋风逐渐刮得紧了,山川河流也愈加萧条冷落,落日的余辉照耀在望江楼上。 满目凄凉,到处都是残花败叶,美好的景色都已渐渐消失了,一切仿佛都静止了,只有楼下的江水,在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实在不忍心登上高处,眺望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念头萦绕在心头,难以收回。 感叹这些年来的行踪,有什么事情值得自己久留他乡,饱受相思之苦呢?想起心爱的人,此时可能正在楼上抬头凝望,不知道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了吧。可她怎么会知道,此时的我也正在依靠着栏杆眺望着家乡,也是一样在深深地忧愁! 柳永(985-1053),字耆清,初名三变,后改为永,字景庄。 宋初崇安(今福建省崇安县)人。柳永致力于慢词的创作,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他不顾士大夫们的轻视和排斥,使用生动的俚俗语言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他的词句出于自然,备受大众的喜爱,因而有“凡有净水饮处即能歌永词”的声誉。 又词集《乐章集》。 本词写的是怀乡思人的凄苦心情。 诗人在暮雨萧萧、“霜风凄紧”的秋日“登高临远”,面对着“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万物萧疏,大江东流,难免勾起怀乡思人的悲秋情怀,然而又能对谁诉说呢? 上阙:集中笔墨写景,渗透的是悲秋情怀。秋雨,秋风,秋阳,秋华,秋水,诗人将这些景物一一铺陈,在悲秋的同时,渲染了气氛,为下阙写“愁”做了很好的铺垫。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秋”,本是一个季节,一种时令,并非实物,是无法“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冷是由暮雨洗出来的,一个“洗”字,将“秋”化虚为实,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天的清朗之状如在眼前,仿佛能够看得见,可以摸得着了。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巧妙地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秋天的凄清、寒冷、萧瑟、肃杀,句首一“渐”字,表明凄清、寒冷、萧瑟、肃杀的程度在日渐加深。面对如此凄凉惨景,客旅之人怎能不想起家乡和亲人。 在词的结构设置上,这三句词又承担了总领下文的妙用,使下文的若干句子顺理成章,一气铺陈而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诗人在继续铺叙秋景的同时,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既反衬了“清秋”的凄清悲凉、萧疏颓败,又化江水无情为有情,蕴含了诗人怀乡思人的悲悯情怀。 下阙:重笔抒情,写怀乡思人之情愁。作品由怀念的人的联想,写到未出场的被怀念的人,使感情在交流中获得层次和深度。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想要“登高临远”眺望遥远的家乡,又“不忍”,原因是思乡过切,归乡不能,矛盾心理可见一斑。 “归思难收”,极言乡愁之凄切。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回顾反思。 回首前尘,多少年来四处奔波,行踪不定,实无可在他乡久留的理由,该回归故乡了。佳人也好,自己也罢,都在苦苦地思念和盼望。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望眼欲穿的情景,深刻地表达了相思的凄凄切切。 诗人善于捕捉冷落的秋景来点染离情别意。词作情景交融,陈展铺叙,体现了柳永词的风格特点。 这种情景交织展开铺叙的写法是长调慢词新发展的一种写法,柳永词在这方面有重要创造,这首词也是这方面的一首代表作。 这首词在结构构思上颇具独到之处,词中起领起作用的“对”“渐”“望”“叹”“想”等几个单音节词,语气短促,起句有力。 如“对……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轼有情风万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征,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 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或:比喻。以潮涨潮落喻人世的聚散离合,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表达了对与参寥子在杭州的交游生活回忆和留恋之情,对友情的珍惜,以及离别之际对参寥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心志和对来年再聚的期待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拟人的手法,“友情”“无情”本是用于人,这里用在没有感情的风的身上,赋予风以人的感情。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试题分析:下片写西湖湖景, “空翠烟霏”正是春山风光,特别叮咛“记取”当时春景,表达了对杭州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词里最后用的是谢安的典故,结尾几句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进一步抒写二人的友情。 词人借这样典故安慰友人,自己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致相违,使好友恸哭于西门之下。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 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答案】【小题1】拟人。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征,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 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或:比喻。 以潮涨潮落喻人世的聚散离合,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小题2】表达了对与参寥子在杭州的交游生活回忆和留恋之情,对友情的珍惜,以及离别之际对参寥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心志和对来年再聚的期待之情。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拟人的手法,“友情”“无情”本是用于人,这里用在没有感情的风的身上,赋予风以人的感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下片写西湖湖景, “空翠烟霏”正是春山风光,特别叮咛“记取”当时春景,表达了对杭州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词里最后用的是谢安的典故,结尾几句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进一步抒写二人的友情。 词人借这样典故安慰友人,自己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致相违,使好友恸哭于西门之下。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 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小题1: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征,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 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或:比喻。以潮涨潮落喻人世的聚散离合,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小题2:表达了对与参寥子在杭州的交游生活回忆和留恋之情,对友情的珍惜,以及离别之际对参寥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心志和对来年再聚的期待之情。 小题1: 试题分析:拟人的手法,“友情”“无情”本是用于人,这里用在没有感情的风的身上,赋予风以人的感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无论着眼于全篇,还是着眼于一句,此类试题的答题规律一般是,先明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技巧,然后结合诗意说明这种技巧如何运用,最后指出这种技巧如何传达出诗人情感,或在凸显出主题方面起到什么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下片写西湖湖景, “空翠烟霏”正是春山风光,特别叮咛“记取”当时春景,表达了对杭州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词里最后用的是谢安的典故,结尾几句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进一步抒写二人的友情。词人借这样典故安慰友人,自己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致相违,使好友恸哭于西门之下。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小题1:在上片中,作者写景主要是按远景(关河、江楼)――近景(楼前花残叶败)――远景(长江)的顺序描绘的。 (2分)“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写雨后暮景:寒风凄凉紧急,关河恢宏冷落,残阳余辉洒满江楼,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幅苍茫旷远的意境,鲜明逼真,能够体现出唐代诗歌的最高境界,所以赢得了苏轼的赞叹。(3分)小题2:此词的主旨主要是抒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2分)下片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下片前五句主要写自己因故乡难见,徒引无穷思念之情。 接着,由实入虚,推想心上人盼己回归望眼欲穿的情态,虚实结合,把游子羁旅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 小题1:试题分析:小题2:试题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