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仲永最著名的诗是什么因为不确定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人,所以这个人没有著名的诗句。 1. 方仲永,北宋金溪人,世代耕田为生,幼年天资过人,成人后为普通人。王安石作品《伤仲永》主人公。公元1025年(北宋天圣三年),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声名鹊起,其拿手好戏是“指物作诗”。城里人为了一睹“神童作家”的风采,纷纷邀请方仲永的父亲进城作客,有人甚至愿意为此支付好几吊铜板的价钱。公元1043年(北宋庆历三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 2.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就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他最终成为常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平凡就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3.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主要是用方仲永作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会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把“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当作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自我满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使自己能“更上一层楼”。 读完《伤仲永》这篇课文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即使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 2.伤仲永是什么体裁1. 体裁:随笔散文 2. 内容简介: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3. 蕴含哲理: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4.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3.伤仲永词全解伤:为。。而伤感。 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民:百姓。 世隶耕:时代耕田为业。隶:属于。 生:成长。 尝:曾经。 书具:书写的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忽:忽然。 啼求之:短语。哭叫着要写字的工具。啼:动词,哭叫。求:动词,要。之:代词,代书写的工具。 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异:对。。感到诧异。 借旁近与之:向邻居借了书写工具给他。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之:代词,他,代仲永。 即:马上,立刻。 书:写。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为:题名。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把奉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主题。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以。..为:把。。作为。 意:主题、中心 自是:从此。 是:这。 一:全 立就:立刻完成。 立:立刻。 就:完成。 文理:文采和道理。 皆:都。 者:。。的地方 邑人:同县的人。 奇:对。。感到惊奇。 稍稍:渐渐。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有的人。 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题诗。 利:一位。。有利可图。 然:这样。 扳:通“攀”,牵,引。 环谒:四处拜访。 谒:拜访。 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已经)很久了。余:我。 闻:听说。 之:代词,代这件事。 也:语气助词,用语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 从:跟随。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于:在。 令:让。 称:相当。 闻:名声。 复:又。 焉:代词,代仲永的情况。 泯然:完全消失的样子。 然:。。的样子。 众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通悟:通达聪慧。 受:承受。 贤:胜过、超过。于:比。 卒:最终。 则:连词。相当于“就是因为”。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彼其:他。 如此其贤:即“其贤如此”。贤:聪明,有才能。 夫:那。 固:本来。 已:停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