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的跳跃式结构

1.诗歌结构的跳跃性是指什么

词创作中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跳跃性。因为篇幅字数的限制,诗词作品需要精炼,如果作者把所叙述的事物全部详细地表达出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艺术的。这就要求作者凝练和简化语言,把关键词找出来,进行合理地排列组合。因此诗词作品中的语言就具有了跳跃性的特点,但是这种跳跃性必须是合理的,这时需要思维的连贯性来加以约束,使这种跳跃性必须以围绕主题和合理的思路为前提。只有将语言的跳跃性与思维的连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作品的艺术性。

举个例子来说,秦观的《鹊桥仙/七夕》的下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

“(两个人的)柔情象水一样(象水一样的深、一样的温柔),(但是相会的)佳期象梦一样(象梦一样的遥远、象梦一样的美好),(因此在两个人执手相看的时候,怎么)忍心(回头)去看那鹊桥的归路?

另外还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跳跃性的名词排列。

在当今的网络作品中,由不少朋友的作品往往言务必尽,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凝重”“过实”,把自己的作品塞得满满的,使作品显得很笨拙,也没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余地,大大削减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难以使读者对作品产生共鸣。

2.如何教学古诗的跳跃性结构

□临泽县新华乡西街中心小学张学红古诗,为了精炼,把词与词、句与句,以及层次之间过渡性的文字省略掉了,从而形成跳跃性的结构。

教学中,如何处理诗歌结构的跳跃性,展现诗歌画面之间的连接关系,通常采取如下三种方法。一、理顺被颠倒的词序,即梳理。

如《游园不值》这首诗,整诗使用了倒装手法,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梳理为“应怜苍苔印屐齿,小扣久不开柴扉。

满园春色关不住,红杏一枝出墙来。”就使诗的语言口语化而好懂了。

二、恢复被压缩掉的词句,即复原。如《出塞》一诗的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如果复原为“秦时明月(秦时关),(汉时明月)汉时关”,学生就可以透彻地理解诗意:从秦到汉到唐,在这千余年的历史中,守卫边关的士兵面对的都是那样的明月和关口,边关上的战争也一直未间断。

这样也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诗“万里长征人未还”,从而使学生领会出诗人对士兵的同情及对边关的忧心。三、补上省略去的成份,即补足。

3.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

诗歌的章法结构为:起、承、转、合。

1、起,是诗篇的开头,一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山,起者或引事起,或就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其中分明起、暗起、陪起、反起、引起、兴起等等。

2、承,是承接上文,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要扣合首联,连贯自然;要有意为之地去寻找既能承接“起”,又能启下的元素。

3、转,是诗意转折,照顾前后,其基础是跟“承”有情绪逻辑上或事实逻辑方面的关系,把诗境向前推进一步。

4、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作为章法构成的结束,要与起相呼应,才能使构成在章法上融为一体。

扩展资料:

起、承、转、合之法,为自古以来众多诗人实践的总结。起、承、转、合,反映了近体诗章法结构的一般规律,但并非独一法门。诗贵自然,亦重体式结构上的多种变化。一首好诗,在章法上的最高要求是浑然一体,不辨起束,所谓“圆转如弹丸”,即指此而言。

诗之起承转合章法,古今体本无殊异。古体不拘对偶,依其自然之音节,可以直抒胸臆。虽有字法、句法,然烹炼求工者无多。今体则有一定之格式,谋篇用字,遣词造句,非烹炼无以得工。因此今体诗不如古诗之高远浑厚。

而诗法家数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之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起承转合

4.诗歌的章法结构有哪些

诗歌的章法结构,可 以归结为“起”、“承”、“转”、“合”。

律诗的起承转合比如,该仄字的时候,为了表达出平声字的效果,就会采用阴平。我们都知道,绝句有四句,律句,有八句。

下面,就以律句为例,来交流起承转合。 律句,共八句起:就是起句,1,2句为起句承:就是承句,3,4句为承句,也就是颌联转:就是转句,5,6句为转句,也就是颈联合:就是合句,7,8句为合句起句如果有对仗,也称“首联”;合句如果有对仗,也称尾联七律、五律,都是按起承转合这四个部分来做的。

首先,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无论从字型还是字意上讲,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作用,也完全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一点:起承转合,四者,同样重要。

现在我们交流起承转合的第二点:独立性。 所谓独立性,是指四个部分里,随便哪个部分,与其他三个部分,是不同的。

独立性,就是区别于其他三个部分的排它性、唯一性。比如,仰泳的时候,只能仰泳,使用别的姿势,就是错误。

律诗中,起句就只能是起句,按照起句的要求去做。 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这个根据内容,具体由自己把握。

通常首句入韵(压韵),以不对仗为佳。首句不压韵,则以对仗为佳。

交流起承转合的第三点:连贯性。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我们根据李白的此首作品,来具体说连贯性。

颌联的“此地”,就是连接起句的景。 把承句与起句,进行连接,不使其断裂。

转句的“浮云”,对应承句的“孤蓬”。“浮云”接“万里”合句以“挥手”接转句的“故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就好象刚才我们讲的混合泳。 四个动作,相互是连接的、连贯的,既是独立的,又具有连续性。

不是游完了仰泳,爬上岸,再跳下去游,而是在池中,连续的动作。把这几个字联想成一幅画 果然起承转合 很是优美律句,共八句起:就是起句,1,2句为起句承:就是承句,3,4句为承句,也就是颌联转:就是转句,5,6句为转句,也就是颈联合:就是合句,7,8句为合句起句如果有对仗,也称“首联”;合句如果有对仗,也称“尾联”;七律、五律,都是按起承转合这四个部分来做的。

首先,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无论从字型还是字意上讲,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作用,也完全是不一样的。正因为这四个部分的不一样性,才使律诗更美。

那么,具体到创作过程中,就不可以把起句写成承句。

5.诗歌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歌呈现出跳跃性的结构特点。

从外形式上看,诗歌是分行、分节排列而成,这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表层结构形态。更为重要的是,在内形式上,诗歌呈现出一种跳跃性结构形式。

所谓跳跃性结构形式,是指诗歌的结构并不遵循自然时空顺序,而是在时空上任意伸缩张弛,突如其来又突如其去,从一端跳到另一端,有意留下空白,且省略有关过程和过渡性的句、段及关联词。诗歌结构的这一特点,是由它的审美特性决定的。

诗歌既然饱和着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就得遵循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而情感和想象的逻辑是不受时空的限制的,她忽此忽彼,忽前忽后,跳荡不已,这样它就必然呈现出一定的跨度。参考:所谓诗歌结构的跳跃性,是针对事件发展的逻辑来说的,也就是说,诗歌的言说一般来讲并不遵循事件发展的逻辑或顺序,所以在诗的语言表现层面上,读者很难找到事件发展的线索逻辑,于是出现了诗歌的抒情对事件发展逻辑而言的跳跃性。

这说明,诗歌结构所遵循的是表情需要,其结构是按照感情表现的需要来构成的,情感本身的非逻辑化必然会造成诗歌语言表现的跳跃性。

6.诗歌的结构是什么

诗歌的结构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与古典诗歌比,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

现代诗主要流派为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划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

现代诗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是不受格律约束,自由抒发思想感情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的一种诗歌样式。由于现代诗特殊的气质,它的写作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重视,特别是年轻人,他们表现出了对现代诗的异乎寻常地热情。

所以,才有将年轻喻作是诗歌一样的岁月。 和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的写作也要定调,取象,抒情,升华,分行,只不过音韵这些形式上因素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写作更注重些实质性的内容。

诗歌,都很注重情思的表达,但古典诗歌形式感强,而现代诗则将情思的表达摆在第一位,音律、分行、表达技巧,都围绕情思这两个关键词转动。既然是这样,那么,如何来写作一首地地道道的现代诗呢? 首先,便是定调子。

所谓调子,就是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的特点。情绪上或悲伤,或热烈,抑或忧郁,风格不同;思想可以是爱国,可以是热念,还可以是某种思考,包罗万象。

调子是一首诗歌的关键,可以说是影响着诗歌的整体风貌。比如有这样一首诗: 你是我的心肝 小宝贝,每每想起你 便会痛苦流涕 只因为我想你 读完之后,你觉得,这是诗吗?第一个反应就是,不是诗。

文字间寻觅不到一丝的感动,反而是一种厌恶,说不来的肉麻。问题出在哪呢?在调子上。

情感显得苍白,更无须谈什么思想性了。很明显,这是诗歌的调子没有定好。

从“心肝”到“小宝贝”,读来庸俗无聊,而“痛苦流涕”,看似煽情,实际上却让人反胃,思想浅保这样的“想”,绝不可有,如果你是投稿的话,第一个毙了的,一定是你。为什么呢?只因为你感情不真,缺乏思想,也就是说,调子没定好。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之所以有人说诗歌是文学的“王冠”,很大程度上是缘于情感。那么诗歌的写作,首要的便是要有感情,一定要是真感情,这样诗歌才能从心底里去打动人。

感情的真,又不是你说真,就一定为真的,是要你以情动人,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产生心灵的回响。且看下面一首诗: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是,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的手中 这是诗人食指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诗中写下的动人的诗句。

这让一个初次离开家,离开母亲,涉足远方的人来读,自有一番滋味上心头。对家的不舍,对母亲的爱,对前方的茫然,都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所以著名评论家崔卫平在评价的这一段文字的时候,说“也许对心灵来说,能受伤害,才能表示它是一颗心”。多么深刻的阐述,诗人当时心境的褶皱,仿佛一下子就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诗歌还是智慧的结晶,这便体现在思想上,就是耐读,给人思考的空间。诗歌的思想性也就表现在这方面,它是诗歌的生命,让人久读不厌,越读越有味。

诗人舒婷的《神女峰》中的诗句至今还回荡在人们的耳畔:“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在这里,女性思想的细腻,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她们“长期受压抑的愤慨和悲哀”得到了释放,诚挚动人。

诗歌调子的拿定,取决于情感和思想。从这两个方面来思考,容易激发读者与作者在理解上的共振,这样的诗歌写作,调子便是拿准了,拿到位了。

再次,便是取象。“象”是什么?这里指没有负载着情感和思想的物质,可具象为物件,动作,细节等等。

整个取象的过程是复杂的,它的内容很繁杂,可以是生活,社会,艺术,体育等诸方面,只要是表情达意的需要,皆可以调用。 既然是取象,就必然要搞清楚“象”的来源,这是至关重要的。

象的常见类型表现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古老文化,这是象的主要来源。文化的象涵盖面广,有意蕴,有深度。

这样象的取得是要狠下一番功夫的,长期的阅读积累是必要的手段。勤加阅读,存放在脑海中,运用起来也就会省去不必要的周折。

比如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一诗,其中对物象“莲花”的运用:“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可以说写尽了时光的流逝,容颜的衰老,既带有点点的感伤,又散逸着古色古香的气味。 第二类为现实生活,这是象的重要来源。

生活是有质感的,原汁原味,更容易去感染人。从生活中取象,又不可泛泛地取,要注意典型,这样的象才有价值,能较为集中的表达生活。

诗人海子在诗歌《女孩子》中写道:她走来/断断续续走来/洁净的脚/沾满清凉的露水。行走如同文字“断断续续”,洁静如“清凉的露水”,这些充满生活意味的象,让诗歌更有生活,更有韵味,更显个性的美感。

第三类为联想想象,这是象的特别来源。联想和想象是构思写作的关键要素,在潜意识里还能暗示作者的某种情感和思想的倾向,为读者解读作品提供契机。

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象常常是扭曲的,变形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等你,在雨中》如是写道: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像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

7.什么是诗歌层叠结构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