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文学简述柳永词题材内容的拓展体现在哪些方面1.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真正开启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他以一落魄文人,流连坊曲,采纳市井新声,为文人词作输入新鲜血液,并自觉地以市民情调取代贵族情调,变“雅”为“俗”,从而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在词中开拓出另外一番境界。从内容上来看,柳词虽仍多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之作,但也体现出许多新的倾向,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第一,在描写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时,柳词从达官显宦的峻台重阁转向了平民百姓的市井青楼,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这类词作有的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有的表现了惨遭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有的抒写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伶工乐伎的不幸遭遇和美好愿望,皆透露出新的时代气息。第二,工于羁旅行役,他把这些本来多入于诗的言志抒情内容一并移入词中,用来描写江湖流落的索寞,抒发别离相思的况味,此类作品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境界。第三,部分词作还展现了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彩多姿的市井风情,这在柳永之前的词作中是不曾见过的。另外,那些抒写作者身世遭遇,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游宦生涯厌倦的作品也颇值得注意。著有《乐章集》。 2. 柳永词标志着北宋词发展的转折,他对词的创造性贡献更主要是体现在词调和艺术方面。首先,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柳永精通音律,或利用民间原有的曲调,或把小令扩展为慢词,或旧曲新翻,或自创新调,使慢词的曲牌大为丰富,词的体式至此相当完备,这样就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长调蔚然成为一代风气,倡导之功不能不归于柳永。其次,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柳永把六朝小赋的作法移植于词,创造了铺叙展衍、恣意渲染的艺术手法,写景状物备足无余,叙事抒情淋漓尽致;与铺叙相配合,他还长于白描,不加藻饰而又生动传神;此外,构思细密,布局完整,章法委婉,层次分明也是柳词的重要艺术特征。第三,革新了词的语言表达方式。柳永也能以清丽的语言写传统的雅词,但他贡献最大的却是使用极其生动、浅近的语言写出的俚词。他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充分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口语入词,以通俗流利的语言取代雅致绮丽的修辞,达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的境界。正是在柳永手中,俚词才具备了和传统雅词分庭抗礼的资格。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沾溉甚深,许多大家都受惠于他,柳词不仅促进了宋代俗文学的发展,也为金元曲子开启了先河,以至有人称他为“曲祖”。代表作品有《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望海潮》(东南形胜)。 2.柳永在词坛上的贡献一,发展了慢词。柳永百常纵游於歌楼妓馆,与歌妓乐工的交往,因而认识了慢词的生命力,成为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引起文人的重视,促使慢词创作繁荣,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大批优秀作家。 二、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柳永认为委婉含蓄的小令写作手法和风格,不适应慢词的需要,因而改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把所写内容先点示明白,再层层铺展开来描写,既淋漓尽致,又层次分明。感情的表达用白描手法,直来直去,不曲折隐晦,使柳词具有感情强烈、一泻无余的特点。 三、使词由雅转俗。柳永擅长描写青楼妓女和飘泊失意的文人等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心理,词里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市井平民,对他们的遭遇表示了同情。柳永使词离开了度达官贵人的歌筵闺房而走向社会的中下层,反映的生活面更宽广了。这是柳永对词的传统题材的突破。他又把从生活中汲取来的通俗化、口语化的俚语俗语运用到词里,表情达意生动真切,开了元代散曲的先声,使柳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了「俗」的特点。 3.柳永对词的发展有哪些贡献求答案柳永是宋代第一个专力写词并对宋词的词体、内容、语言、风格进行了全面开拓的大词人.柳词在当时曾广泛流传. 1.柳永在创制新词调方面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词至柳永,形式体制更为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形式、内容上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前提条件. 2.柳永对词体文学的开拓,还表现在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风格意趣.抒情重心、抒情方式和抒情风格的改变,对宋词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 3.柳词的语言发扬了民间词的传统,面向市民大众,通俗、生动,自成一体.他还创造性地发展了词中的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并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 柳永掀开了词史新的一页,对词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开拓之功,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发展了慢词.柳永常纵游於歌楼妓馆,与歌妓乐工的交往,因而认识了慢词的生命力,成为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引起文人的重视,促使慢词创作繁荣,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大批优秀作家. 二、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柳永认为委婉含蓄的小令写作手法和风格,不适应慢词的需要,因而改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把所写内容先点示明白,再层层铺展开来描写,既淋漓尽致,又层次分明.感情的表达用白描手法,直来直去,不曲折隐晦,使柳词具有感情强烈、一泻无余的特点. 三、使词由雅转俗.柳永擅长描写青楼妓女和飘泊失意的文人等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心理,词里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市井平民,对他们的遭遇表示了同情.柳永使词离开了达官贵人的歌筵闺房而走向社会的中下层,反映的生活面更宽广了.这是柳永对词的传统题材的突破.他又把从生活中汲取来的通俗化、口语化的俚语俗语运用到词里,表情达意生动真切,开了元代散曲的先声,使柳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了”俗“的特点. 4.简述柳永词题材内容的拓展体现在在哪些方面柳永词在题材内容方面新的开拓 (一)、柳词中展示了广阔而丰富多彩的都市面貌和市民生活。北宋商业经济发达,都市富庶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对此五光十色的都市景象和市民生活,一般词人尚未涉及,而柳永则率先将此摄入词中。在他的笔下,有巍峨的宫殿:“连云复道凌飞观。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茜。翠华霄幸,是处层城阆苑”(《倾杯乐》);有热闹的街市:“九衢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凤楼临绮陌,嘉气非烟”(《看花回》);有熙攘的游人:“路缭绕。野桥新市里,花秾技好。引游人竞来喧笑”(《小镇西犯》)。他的《望海潮》是专咏杭州和西湖的名篇,词中不仅铺叙了杭州的人烟稠密,富庶繁荣,而且还描绘了西湖上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秀丽景色,如此豪华阔大的都市景象、充满市民生活气息的世俗图画,都是前词人之作中所未曾出现过的。正如范缜所说:“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压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方舆胜地》)。 (二)、柳永还善写羁旅行役之苦和身世之感。柳永长期奔波于风尘之中,穷困潦倒,饱尝羁旅之苦。他登山临水,往往情因景生,引逗起对人生遭际的感慨和思乡怀人的深情。他的《雨霖铃》、《八声甘州》等名篇,抒发的是浪迹异乡、飘零无依的旅人之愁,其中隐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对目前处境的感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失意的士大夫沉沦潦倒的心态。就写景而言,柳永的这类词往往冲破小楼深院的樊篱,把目光投向大自然,善于选取背景开阔、气势恢宏、雄沉的气象中又含凄清之意的秋景,以渲染苍凉的气氛,烘托沉郁的感情,这在晏、欧词中也是不可多见的。 5.电大中国古代文学 简述柳永词题材内容的拓展体现在哪些方面1、写都市之奢丽、市井之繁华。他的词集中约1/5为都市词,描写汴京、杭州、苏州等都市,以市民眼光观照都市,反映北宋中期经济之繁荣。 如《望海潮·东南形胜》 2、羁旅行役词。反映了他求仕路途中内心的矛盾、苦闷、悲哀、凄凉等复杂人生体验,将高远悲凉之意象与孤独清寂之情思融入宦游题材,使此类词的抒情场景从花前月下、酒边灯旁的狭小天地转换成千里烟波、楚天空阔的山水征途,境界大开。 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3、艳情词。在以往的男性词人的词中,女性对爱情的意识多局限于自怨自艾的闺怨,这是符合优游的士大夫们的审美情趣的,而柳永以平等之态度写歌妓内心世界,在词中表现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追求和被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富有同情之感。如《迷仙引·才过笄年》 6.柳永对词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柳永对词体制、艺术的贡献 1、大量制作长调慢词.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2、增加了词中“赋”的比重,大量铺叙 柳永多用赋体,开拓了词的内容.柳永多用“赋”体,进行铺叙,开拓了词的内容.这样使词具有了一定的情节性和逻辑性,能表现很丰富、复杂的内容.如《望海潮》、《雨霖铃》. 3、确立了词的体段配置模式. 他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词的一般结构方式,是由过去和现在或加上将来的二重或三重时空构成的单线结构;柳永则扩展为从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即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 如《雨霖铃》、《八声甘州》都是如此. 4、俗中有雅,以市井语入词,雅俗并陈.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7.柳永词有哪些特点柳永开始大量作长调,作品多慢词,以长调的形式和手法为主,使北宋词至此而一变,由小令时期进入慢词时期。柳永精于音律,词调多自创,作品音律谐婉,词意妥贴,宜于歌唱。 柳词风格婉约,细致含蓄,缠绵悱恻,表现深刻,情感真挚,意境秀丽,情景交融。柳词长于铺叙,曲尽形容,善于白描,多用口语,语言通俗显浅,普遍使用方言俗语。 题材内容上,柳永开拓和扩展词的内容,铺叙城市风物,触及城市生活较广的一面,写游女的不幸而寄予同情,沉溺都市繁荣生活的男女心理及男女之情;柳永也写羁旅愁思,离情别绪,山川胜景以及怀古喟叹。当时人说宋仁宗朝四十二年的太平景象全写进柳永的作品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