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三十而立”的古诗词有哪些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2、 余红辉.《三十而立》 岁月风霜三十载, 百味人生唯己知; 忆往昔,年少轻狂时,俱远矣; 看今日,而立之年始,继拼之! 一、三十而立 1、成语解释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 言:谦卑 中 传递祥和! 行:举止 彬彬有礼! 现常用来指人开始有所成就。 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立于世。 2、成语典故 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孔子还说:“立于礼。”(《论语 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 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1] 孔子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 3、出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英文 A man should be independent [steadfast] at the age of thirty. At thirty, a man should be able to think for himself. 5、例句 我三十而立,但是人们跟我说我看起来像是二十岁出头 。 我国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说:「三十而立」,意谓到了三十岁时有所成,站得稳。 2.关于"三十而立"的诗句有哪些关于"三十而立"的诗句古文比较少,目前只有《论语·第二章·为政篇》有记载,原文如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注释: 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扩展资料: "三十而立"赏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论语·为政 3.而立之年的诗句有哪些1、而立之年 作者:西禅子 现代 而立之年的脚步 往返于花香与书香之间 一朵一朵 芬芳的诗句 躲在季节的深处 唏嘘不已 永恒 不再是永恒 亘古 不再是亘古 最初的静 已经成了 比梦还要虚无的回忆 置身于浩漠无边的寂寥 行走在合情合理的错误中 沉默 应是黄土高原雾中的山影 应是西域大漠无边的幽冷 请原谅我的无能 我无法用大写意的手法 描绘这季春 只是将你的名字 溶进酒杯 佐以书香 淡淡饮尽 2、而立之年 作者:迷迭香 现代 三十而立,像极了一句虚空的谎言 自信的膨胀还是比不过 衰老的光阴。 母亲细密的针脚,也只在往昔 缝补着孩提时代的欢乐 而立之年,河流消瘦 必须渴望一场雨 雪也甚好。 生活应该有满目花草 或者,遍地萧瑟 而立之年,总不愿谈及一些事物 比如低头吻你, 等盈盈的云浮过头顶,捎来 山楂树的歌声。 看赤色的太阳落入黄昏的口袋 而立之年,总容易把酒杯 立于胸口 干一杯辛酸。 沉默被无休止拉长 身后,除却灯光 唯有……影子。 3、写在而立之年 作者: 郭英杰 现代 “人生苦短!” 许多人羡慕我年轻 可我却觉得自己老了 仔细端详我的脸 有一排岁月镌刻的文字 ——你已进入而立之年 有一种失意在里面 有一种惆怅在蔓延 我不禁开始汗颜 三十岁前,我一事无成 三十岁前,我空怀梦想 多羡慕功成名就的人呐 而立之年了呀 立起来了 才是天才 4、而立之年 作者:雨泠 现代 不知从那天起,心情开始变的躁动不安 无缘无故,没有理由的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乱跑 而立之年的档口,我却入不敷出 想想老婆,父母还有孩子 那一个都是今生的责任 夜色已深,而我独自难眠 总想光宗耀祖,而今一事无成 是好高骛远还是漫无目的 想不出头绪。 都说穷有穷的活法 我却心有不甘 挣扎着,彷徨着,冥想着 突然一道霹雳在我脑海闪过 震耳欲聋,光芒万丈 我整个人仿佛重生了一般 全身充满了力量 人生在世,活着就是希望 大不了从头再来 我要用热情,用勤奋去感染别人 自助者天助 是金子总有发光的那一天 5、而立之年 作者:曾纯红 现代 三十而立 立是指立言 说话有人听 现代社会的三十而立 立身、立业、立家 立身是品格和修养 有一定的人文素质 遵守社会道德规律 提高生活能力 有自强不息的思想 立足于社会发展要求 立业确立自己职业 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努力掌技术要领 严于律己担当责任 立家是组建姻缘家庭 夫敬妇爱生育后代 减轻父母亲思想上压力 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立足于社会做诚信之人。 4.求“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出处:《论语》 作者:孔子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 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扩展资料: 二十弱冠——男子二十就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不再是小孩了。 三十而立——人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 五十知命——五十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六十花甲——六十在阴历来算,已经天支地干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七十古稀——七十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诠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5.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巍=柚赣啄辍T谡饫铮白堋本褪蔷勐J岬囊馑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门笥眩W芙鞘前司潘曛潦乃甑纳倌?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