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庐山有关的诗句闲窥石镜清我心。香炉瀑布遥相望,一生好入名山游,银河倒挂三石梁,兴因庐山发,愿接卢敖游太清。登高壮观天地间。好为庐山谣,白波九道流雪山,朝别黄鹤楼。翠影红霞映朝日, 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江茫茫去不还。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鸟飞不到吴天长,屏风九叠云锦张,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 庐山秀出南斗傍,金阙前开二峰长,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黄云万里动风色, 遥看瀑布挂前川。影落明湖青黛光,回崖沓嶂凌苍苍。 飞流直下三千尺。五岳寻仙不辞远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2.关于庐山的古诗大全局部而已,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引人遐想、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与慧远友善。 由于瀑布飞泻:山顶紫烟缭绕,如果主观片面。一个“疑”,尝与宾客自始宁南山。 积峡忽复启,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夸张和想象,语言生动形象。他于宋文帝十六年(439)到江州任职时,山间白练悬挂,若真若幻。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从山异灵士。他好为山泽之游,东海(今江苏灌云县)人, 漓岏象熊耳庐山山水文化,写山的高峻,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曾在义熙七,这必然带有片面性,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霞石触峰起,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庐山的自然,曾游庐山,是即景说理,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少帝时,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山下激流奔腾。 作者简介, 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钟嵘在《诗品》中说,故取湮当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 往来无踪辙,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高峰插半天,概写望中全景。 唐代诗人李白,只做过几任小官。元嘉十年(433)被杀于广州,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 韬树必千纪,实写游山所见。 瑶波逐空开。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古来唯有谪仙词”,遥看瀑布挂前川。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弥远不能辍。 ·〔题释〕 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鲍照简介〕 鲍照,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 冬夏共霜雪,是诗化的自然,故而亲切自然。“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字明远。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像座香炉。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亦是“人化”的自然,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平途俄已绝, 潭壑洞江汜,生于晋义熙十年(414),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回互非一形。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其诗风雄健奔放,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鸡鸣清涧中, 遂复经圆缺,对后代诗人特别是李白有很大影响, 猿啸白云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自东晋以来,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后移籍会稽,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疑是银河落九天。逝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形状尖圆,而又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又写出水流之急、生花妙笔。 这是一首哲理诗。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八年(411-412)两次到庐山游览。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庐山是座丘壑纵横。 “挂”字化动为静。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升峤远栖趾。 崭绝类虎牙,借助庐山的形象,并借景说理,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三千尺”极力夸张。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嗟其才秀人微。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用得空灵活泼,伐木开径, 只缘身在此山中,起为散骑常侍。 元嘉八年(431)。此峰在庐山西北,从者数百人,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不识庐山真面目。 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氛雾承星辰。 游山所见如此,宋文帝让他出任临川内史, 缅望钓龙子,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峰峦起伏的大山,在丽日照耀下,五次游历庐山,谈游山的体会,谢玄之孙,只缘身在此山中”。 埋冰或百年;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晋孝武帝时袭封康乐公。 他的山水诗能再现大自然之美,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由于出身微贱。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 不识庐山真面目,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飞流直下三千尺,被人以叛逆罪弹劾。 不久。刘裕代晋。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 长崖断千里,出为永嘉太守,直到临海。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流徙广州。” 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望 石 门 鲍照 访世失隐沦。 松桂盈膝前,流传广泛。峦垅有合沓, 参差悉相似,远。 3.关于庐山的诗句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 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水》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 “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 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 《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望 石 门 鲍照 访世失隐沦, 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 升峤远栖趾。 高峰插半天, 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 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 漓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 韬树必千纪。 鸡鸣清涧中, 猿啸白云里。 瑶波逐 空开, 霞石触峰起。 回互非一形, 参差悉相似。 倾听风管宾, 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 如何秽城市。 ·〔鲍照简介〕 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灌云县)人,生于晋义熙十年(414)。 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东晋末年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做过几任小官。逝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 钟嵘在《诗品》中说:“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其诗风雄健奔放,对后代诗人特别是李白有很大影响。 他于宋文帝十六年(439)到江州任职时,曾游庐山。 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谢灵运 山行非有期, 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 遂复经圆缺。 积峡忽复启, 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 往来无踪辙。 昼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谢灵运简介〕 谢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后移籍会稽,谢玄之孙,生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晋孝武帝时袭封康乐公。 刘裕代晋,起为散骑常侍。少帝时,出为永嘉太守。 元嘉八年(431),宋文帝让他出任临川内史。不久,被人以叛逆罪弹劾,流徙广州。 元嘉十年(433)被杀于广州,时年49岁。他好为山泽之游,尝与宾客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到临海,从者数百人。 他的山水诗能再现大自然之美,语言富有色泽和光彩,是我国山水诗的开创人,曾在义熙七、八年(411-412)两次到庐山游览,与慧远友善。 ·〔题释〕 作者登上庐山最高峰眺望四野山道时抒怀。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 4.【与西湖相关的所有诗句、与黄河相关的所有诗句、与庐山相关的所有与西湖相关晓出净慈寺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杭州回舫 白居易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浓抹总相宜.与黄河相关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与庐山相关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5.关于庐山的诗句古诗词1、《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话翻译: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2、《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朝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3、《彭蠡湖中望庐山》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白话翻译: 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 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 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 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 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 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 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 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4、《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作者】张九龄 【朝代】唐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白话翻译: 万丈瀑布飞流直下,好像从天上落下,四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 它穿过杂树而直下,它穿过重重云雾。 阳光照射上去像一条彩色的虹霓,在这晴朗有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 这庐山就如同仙山一样,多么壮美呵,烟云与水气融成一片。 5、《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作者】李白 【朝代】唐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话翻译: 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 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 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 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 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 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 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 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 我本来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宽广。 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 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6.写一句与“庐山”有关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望 石 门鲍照访世失隐沦, 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 升峤远栖趾。高峰插半天, 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 潭壑洞江汜。崭绝类虎牙, 漓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 韬树必千纪。鸡鸣清涧中, 猿啸白云里。 瑶波逐空开, 霞石触峰起。回互非一形, 参差悉相似。 倾听风管宾, 缅望钓龙子。松桂盈膝前, 如何秽城市。 游庐山慧远崇岩吐气清,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迳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慧远超兴非有本, 理感兴自生。忽闻石门游, 奇唱发幽情。 褰裳思云驾, 望崖想曾城。驰步乘长岩, 不觉质自轻。 矫首登灵阙, 眇若凌太清。端坐运虚轮, 转彼玄中经。 神仙同物化, 未若两俱冥。从冠军建成平王登香炉峰江淹广成爱神鼎,淮南好丹经。 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瑶草正翕鹤,往来尽仙灵。 绛气下萦薄,白云上杳冥。中坐瞰蜿虹, 伏视流星。 不寻遐怪极,则知耳目惊。日落长沙渚,层阴万里生。 藉兰素多意,临风默含情。方学松柏隐,羞逐市井名。 幸承光诵末,伏思托后旌。游庐山观道士石室吴迈远蒙茸众山里,往来行迹稀.寻岭达仙屋,道士披云归。 似著周时冠,状披汉时衣。安知世代积,服古人不衰。 得我宿昔情,知我道无为。游简寂观张正见三梁涧本绝,千仞路犹通。 即此神山内,银牖映仙宫。镜似临峰月,流如饮涧虹。 幽桂无斜影,深松有劲风。惟当远人望,知在白云中。 寒食江州蒲塘驿宋之问去年上已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宿香山寺石楼李颀夜宿翠微半,高楼闻暗泉。渔舟带远火,山磬发孤烟。 衣拂云松外,门清河汉边。峰峦依枕席,世界接人天。 蔼蔼花出雾,惆怅欲言还。送东林廉上人还庐山王昌龄石溪流已乱,苔径入渐微。 日暮东林下,山僧还独归。常为炉峰意,况与远公违。 道性深寂寞,世情多是非。会寻名山去,岂复无清机!远公龛王维松路向精舍,花龛归老僧。 闲云移锡杖,落日低金绳。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灯。 庐山瀑布歌送李颀顾况飘白霓, 挂丹梯。应从织女机边落,不遗浔阳潮向西。 火雷劈山珠喷日,五老峰前九江溢。九江悠悠万古情,古人行尽今人行。 老人也欲上山去,上 深山无姓名。简寂观西涧瀑布下作韦应物淙流绝壁散,虚烟翠涧深。 岩际松风起,飘来散尘襟。窥萝玩猿鸟,解组傲云林。 茶瓜邀真侣,觞酌洽同心。旷岁怀兹赏,行春始重寻。 聊将横吹笛,一写山水音。江行无题钱 羽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江上送客游庐山张继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峡石西泉韩愈居然鳞介不能容,石眼环环水一钟。 闻说旱时求得雨,只疑蝌蚪是蛟龙。庐山桂白居易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生为石上桂,叶如剪碧鲜。 枝干日长大,根 日牢坚。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 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别草堂三绝句白居易正听山鸟向阳眠,黄纸除书落枕前。 为感君恩须 起,炉峰不拟住多年。久眠褐被为居士,忽挂绯袍作使君.身出草堂心不出,庐山未要动移文。 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回,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寄白阁默公贾岛已知归白阁,山远晓晴看。 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微云分片灭,古木落薪乾。 夜后风飘磬,西峰绝顶寒。庐山独夜元稹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苍苍树里闻。勉爱行送小季之庐山二之一李贺洛郊无俎豆,蔽厩惭老马。 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长船倚云泊,石镜秋凉夜。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行经庐山东林寺杜牧离魂断续楚江 ,叶坠初红十月天。 紫阳事多难暂息,青山长在好闲眠。方趋上国期干禄,未得空堂学坐禅。 他岁若教为范蠡,也应须入五湖烟。庐山瀑布徐凝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 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聪明泉皮日休一勺如琼液,将愚拟圣贤。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 题庐岳刘处士草堂杜荀鹤仙径闲寻采药翁,草堂留话一宵同。若看山下云深处,直是人间路不通。 泉领藕花来洞口,月将松影过溪东。求名心在闲难遂,明月马蹄尘土中。 庐山寺马戴白茅为屋宇编荆,数处阶墀石叠成。东谷言笑西谷响,下方云雨上方晴。 鼠惊樵客缘苍壁,猿戏山灵撼紫柽。别有一条投涧水,竹筒导引入茶铛。 双剑峰来鹄倚天双剑古今闲,三尺高于四面山。若使火云烧得动,殆应农器满人间。 石门山泉郑谷一脉清泠任所之,萦莎漱藓入空池。云边野客穷来处,石上寒猿见落时。 聚沫绕槎残雪在,迸流穿树堕花迟。烟春雨晚闲吟去,不复远寻星子陂。 白鹿洞(其二)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西林寺水阁伍乔竹翠苔花绕槛浓,此亭幽致岂曾逢。水分林下清泠派,山峙云间峭峻峰。 怪石夜。 7.描写庐山的诗句望庐山瀑布李 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谢灵运山行非有期, 弥远不能辍。 但欲淹昏旦, 遂复经圆缺。积峡忽复启, 平途俄已绝。 峦垅有合沓, 往来无踪辙。昼夜蔽日月, 冬夏共霜雪。 庐 山 诗朱元璋庐山竹影几千秋, 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 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 势压东南百万州。美景一时观不尽, 天缘有份再来游。 ·〔朱元璋简介〕朱元璋,即明太祖。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元致和元年(1328)生,1352年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抗元。1356年攻克集庆(今南京),1368年建立明王朝,定都南京,年号洪武。 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后逐步统一全国。在位期间,废丞相,设六部,在各地设置军事机构,建立卫所,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奖励垦荒,移民屯田,兴修水利,提高农业技术,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在位31年,1398年卒,葬南京孝陵。 2006年5月2日 望庐山五老峰李 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望庐山瀑布水(其一)李 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徐凝瀑布瀑布千丈直,雷奔入海不蹔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江上送客游庐山张 继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孟浩然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庐山独夜元稹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钟声知何处?苍苍树里闻。 望庐山五老峰李 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望庐山瀑布李 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江上送客游庐山张 继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孟浩然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庐山独夜元稹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钟声知何处?苍苍树里闻。 《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望石门》鲍照访世失隐沦, 从山异灵士。明发振云冠, 升峤远栖趾。 高峰插半天, 长崖断千里。氛雾承星辰, 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 漓岏象熊耳。埋冰或百年, 韬树必千纪。 鸡鸣清涧中, 猿啸白云里。瑶波逐空开, 霞石触峰起。 回互非一形, 参差悉相似。倾听风管宾, 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 如何秽城市。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登庐山诗二首一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 千岩盛阻积。万壑势回萦。 巃嵸高昔貌。纷乱袭前名。 洞涧窥地脉。耸树隐天经。 松磴上迷密。云窦下纵横。 阴冰实夏结。炎树信冬荣。 嘈囋晨鹍思。叫啸夜猿清。 深崖伏化迹。穹岫閟长灵。 乘此乐山性。重以远游情。 方跻羽人途。永与烟雾幷。 二访世失隐沦。从山异灵士。 明发振云冠。升峤远栖趾。 高岑隔半天。长崖断千里。 氛雾承星辰。潭壑洞江汜。 崭绝类虎牙。漓岏象熊耳。 埋冰或百年。韬树必千祀。 鸡鸣清涧中。猨啸白云里。 瑶波逐穴开。霞石触峯起。 回亘非一形。参差悉相似。 倾听凤管宾。缅望钓龙子。 松桂盈膝前。如何秽城市。 2006年5月2日 江西庐山,古称敷衍原南障山、天子都、天子障等名。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上山修道,结庐隐居于此,由此得名匡山,匡庐。 “庐山”这个名字的由来又有这样的传说:周威烈王时(公元前四世纪),有位匡俗先生(也有的书称匡裕、匡续),在山巅结庐,一心修炼。周天子知道后屡次请他出山,他屡次回绝,后来干脆潜入深山。 使者寻了好久,才找到匡俗居住的草庐,而其人已羽化登仙,后人便以其草庐命名此山,故曰:“庐山”。庐山风光秀丽,素有“春山如梦、夏山如滴、秋山如醉、冬山如玉”之美誉。 史书最早关于庐山的记载是在司马迁的《史记》里:“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便这样赞美道:“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如此名山,酷爱如画山水的中国诗人们自然不会惜墨,他们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 这些诗篇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我们考察庐山昔日的人文.地理.景观的宝贵财产。今天的庐山,风景秀丽依然,这使它赢得了一系列殊荣: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中国首批4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区、全国卫生山、全国安全山、国家地质公园、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世界遗产地(我国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观)。 庐山在今人的品评中屡屡折桂,成为驰名遐迩游人趋之若骛的旅游胜地,那么古人眼中的庐山又如何呢?中国田园诗人的开山鼻祖陶渊明晚年曾经隐居庐山,与庐山结下了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