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秋天高云淡的诗句描写秋天的好句子摘要:描写秋天的好句子金秋十月,碧空如洗,凉爽舒适,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 路边的野花随风摇摆,默默祝福着秋的收获。 一阵秋风吹过,山坡红了,那是火红的枫叶;湖水清了,清的可以见底,可以照人,宛如明镜;山菊花开了,那样绚丽、那样娇艳,真是别具风姿。 还有那沉甸甸的玉米、黄橙橙的柿子、红艳艳的苹果。每到金秋时节,稻子飘香,那黄橙橙的稻田翻着金浪。 秋天悄无声息地来了,迈着轻盈的步子,带着收获的希望和喜悦。稻子成熟了。 金灿灿的稻田,那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承载着的,是农人一年的寄托和梦想。稻子熟了,大地沸腾了。 农人拿着镰刀,开着机车在田梗间来回穿梭。轰隆隆的声音响彻耳际,田地里到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就连小孩儿,也都跟在大人的身后,帮着捡稻穗,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 百花争春,春光明媚,这是人们对春天的赞美。其实,秋天更美丽,秋天的色彩灿烂绚丽。 秋天,稻田里的禾苗成熟了,田野遍地一片金黄;树上的叶子,不断地改变着颜色,逐渐变成深红色、粉红色、淡红色、金黄色、浅黄色、淡黄色、橙色……呈现出五颜六色。秋天的景色美如童话,美如梦境。 秋天来临,天气一天比一天凉爽,仿佛在告诉人们夏天已经过去,秋天开始。阵阵秋风的到来,树木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叶子的颜色也在不断变化,渐渐地变成黄色、红色,然后,开始落叶。 田野一片金黄,好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给人一种“春华秋实”的感受。到了秋天,菊花盛开,各种各样的菊花都不甘示弱,千姿百态,尽情绽放,菊花的颜色异彩纷呈:有的洁白如雪,有的黑紫如墨玉,有的金黄如金……显得雍容华贵,令人赏心悦目。 享受一夏的阳光和雨水,秋天里,稻子熟了,奉献给精心照顾她们的农民朋友金光灿烂笑容!初秋的北大荒,到处翻滚着无垠的金浪,流淌着沁人肺腑的稻菽豆香。一台台水稻收获机在一片片金黄的稻田中忙碌着。 十月是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北国更是风景如画:你看那一望无际的稻田,稻浪滚滚,一片金黄,像金色的海洋。人们格外偏爱秋天。 春天是耕耘的季节,夏天是孕育的季节,冬天是收藏的季节,惟有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金秋时节, 当秋风吹过田野,吹黄了稻子,金灿灿的稻谷,笑弯了腰.人们这才感受到劳动的甘甜、丰收的喜悦,地里的农民,被太阳晒得发黑的脸上印出了笑容,不知淌了多少汗,如今丰收在望,能不叫人开心吗?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无边的稻田里,放眼望去,目之所及满是令心醉的金色,在阳光的照射下,越发光耀夺目,好象满地的金子。嗬!怪不得割稻的农民乐得连嘴都合不拢,看着这样丰硕的成果,谁不心里乐开花呢!秋天到了,天空一碧如洗,好象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秋天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 朵朵白云宛如扬帆起航的轻舟。 2.诗句中有"天高云淡望断事"的所有诗词该诗句出自于著名诗人**的《清平乐·六盘山》。 全文如下: 《清平乐 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创作背景1935年8月,**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 1935年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在**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 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 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文学赏析《清平乐·六盘山》是红军摧毁敌人最后一道封锁线,翻越六盘山高峰,胜利在望时写下的词章。这首词既抒发了**及其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长征的英雄气概,又表达了他们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 上阕表明当时的战斗决心“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秋高气爽,万里晴空飘浮着几缕淡淡的白云,伫立山顶,极目凝望着南飞的大雁直到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这两句词看似写景,实则寄寓了诗人无限的情怀,既有登高望远吞吐山河的豪迈,又有追 随大雁,遥想战友、亲人的柔情。因为雁阵飞往的地方,正是诗人刚离开不久的革命摇篮——井冈山,那里有几经战斗开辟出来的广大革命根据地,有和红军心连心的革命人民,有留在那里继续斗争的战友何叔衡、瞿秋白、陈毅等,也有诗人的亲人毛泽覃,他心爱的幼子也寄养在那里,后来不知去向。 所有这一切,足以令人魂牵梦绕,南飞的大雁啊,你能带去诗人的问候与思念吗?你能把长征胜利的喜悦带回南方吗?这两句词可谓触景生情,在对自然景物的白描中,蕴藏着诗人对战友和亲人的款款深情,耐人寻味。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长城”指抗日前线,红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向陕北根据地,向抗日前线进军,掐指算来,红军北上的行程竟有二万多里。 在当时的形势下,不奔赴抗日前线,不到长城,算什么英雄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是回顾长征的光辉历程,在过去的一年中,红军既要与雪山草地、激流险滩、严寒酷暑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又要与一路上围追堵截的敌人周旋、战斗,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中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然而诗人仅用了“屈指”二字,于轻描淡写中流露出红军对漫漫险途等闲视之的英雄气概。这两句词重在抒写革命者从容豪迈、不畏艰难困苦、投身抗日前线的英雄本色。 下阕展现革命前景“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如火的红旗,飘扬在高高的六盘山顶,烘托出红军将士的胜利喜悦。 “红旗”作为革命的象征,在**诗词中反复出现:“山下旌旗在望”;“红旗跃过汀江”;“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风卷红旗过大关”;“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及其率领的工农红军扛着这面红旗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革命的胜利,今天,这面红旗历经枪林弹雨,更加鲜艳地招展在六盘山顶,它预示着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将翻开新的一页。 “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两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凭中国工农红军保存着的有生力量,一定会打倒**的反动政权。**极其正确地判断出当时的形势,“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时局的特点,是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处在新的全国大革命的前夜”。 在这样大好的形势下,虽然这时红军已从三十万人减少到不足三万人,但由于路线正确,数量上暂时减少了,质量上却比过去更强大了。有了经过锻炼的中国**,又有了经过锻炼的红军,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歼灭呢!即使是凶神恶煞般的**,也最终会被革命力量打倒。 这两句词不但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誓言,而且也是作者对依靠革命力量推翻反动势力的前景展望,表现了高度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这首词上下两阕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言志,结构对称、美观。 上下两阕相对独立又紧紧相连,上阕写眼前长征的胜利,抒发红军将士的英勇斗志。下阕进一步联想,放眼将来,抒发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气概。 作者的视角由近及远,作者的情感由喜悦到高亢、激昂,结构紧密,又不显拥挤,语言浅近清新,却又耐人寻味。 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宛若一幅壮美的诗情画。 其景,明媚夺目,其情,摧人振奋。诗人运用了借喻手法,“长缨”喻指革命武装力量,“苍龙”借指**,诗人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以武装的革命打败武装的反革命这一思想内容。 最后一句“何时缚住苍龙?”以诘问的笔法来加强语言的。 3.描写秋天高云淡的诗句描写秋天的好句子摘要:描写秋天的好句子金秋十月,碧空如洗,凉爽舒适,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 路边的野花随风摇摆,默默祝福着秋的收获。 一阵秋风吹过,山坡红了,那是火红的枫叶;湖水清了,清的可以见底,可以照人,宛如明镜;山菊花开了,那样绚丽、那样娇艳,真是别具风姿。 还有那沉甸甸的玉米、黄橙橙的柿子、红艳艳的苹果。每到金秋时节,稻子飘香,那黄橙橙的稻田翻着金浪。 秋天悄无声息地来了,迈着轻盈的步子,带着收获的希望和喜悦。稻子成熟了。 金灿灿的稻田,那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承载着的,是农人一年的寄托和梦想。稻子熟了,大地沸腾了。 农人拿着镰刀,开着机车在田梗间来回穿梭。轰隆隆的声音响彻耳际,田地里到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就连小孩儿,也都跟在大人的身后,帮着捡稻穗,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 百花争春,春光明媚,这是人们对春天的赞美。其实,秋天更美丽,秋天的色彩灿烂绚丽。 秋天,稻田里的禾苗成熟了,田野遍地一片金黄;树上的叶子,不断地改变着颜色,逐渐变成深红色、粉红色、淡红色、金黄色、浅黄色、淡黄色、橙色……呈现出五颜六色。秋天的景色美如童话,美如梦境。 秋天来临,天气一天比一天凉爽,仿佛在告诉人们夏天已经过去,秋天开始。阵阵秋风的到来,树木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叶子的颜色也在不断变化,渐渐地变成黄色、红色,然后,开始落叶。 田野一片金黄,好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给人一种“春华秋实”的感受。到了秋天,菊花盛开,各种各样的菊花都不甘示弱,千姿百态,尽情绽放,菊花的颜色异彩纷呈:有的洁白如雪,有的黑紫如墨玉,有的金黄如金……显得雍容华贵,令人赏心悦目。 享受一夏的阳光和雨水,秋天里,稻子熟了,奉献给精心照顾她们的农民朋友金光灿烂笑容!初秋的北大荒,到处翻滚着无垠的金浪,流淌着沁人肺腑的稻菽豆香。一台台水稻收获机在一片片金黄的稻田中忙碌着。 十月是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北国更是风景如画:你看那一望无际的稻田,稻浪滚滚,一片金黄,像金色的海洋。人们格外偏爱秋天。 春天是耕耘的季节,夏天是孕育的季节,冬天是收藏的季节,惟有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金秋时节, 当秋风吹过田野,吹黄了稻子,金灿灿的稻谷,笑弯了腰.人们这才感受到劳动的甘甜、丰收的喜悦,地里的农民,被太阳晒得发黑的脸上印出了笑容,不知淌了多少汗,如今丰收在望,能不叫人开心吗?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无边的稻田里,放眼望去,目之所及满是令心醉的金色,在阳光的照射下,越发光耀夺目,好象满地的金子。嗬!怪不得割稻的农民乐得连嘴都合不拢,看着这样丰硕的成果,谁不心里乐开花呢!秋天到了,天空一碧如洗,好象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秋天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 朵朵白云宛如扬帆起航的轻舟。 4.描写“秋季天高云淡”的诗句有哪些1、秋风辞 两汉: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译文 秋风刮起,白云飞。 草木枯黄雁南归。秀美的是兰花呀,芳香的是菊花。 思念美人难忘怀。乘坐着楼船行驶在汾河上,划动船桨扬起白色的波浪。 吹起箫来打起鼓,欢乐过头哀伤多。年轻的日子早过去,渐渐衰老没奈何。 2、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3、长相思·一重山 五代: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译文 一重又一重,重重叠叠的山啊。 山是那么远,天是那么高,烟云水气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枫叶那样。 菊花开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过去。 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飞,思念的人却还没有回来。悠悠明月照在帘子上,随风飘飘然。 4、秋词二首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5、思吴江歌 魏晋: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译文 秋风起,树叶飞,吴江的鲈鱼鲜又肥。 离家三千里,想回未能回。思念家乡的愁和恨,怎么也压抑不住,只能向天悲叹。 5.关于秋高气爽天气的诗句1、《秋词》 唐代: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2、《苏幕遮·怀旧》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译文: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3、《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4、《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5、《秋登兰山寄张五 / 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唐代: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译文: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起伏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把欢欣品味。我试着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远看天边的树林活象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什么时候你能载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咱们开怀畅饮共醉。 6.描写天高云淡的诗有哪些1.《清平乐·六盘山》年代: 现代 作者: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2.《登高》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长相思·一重山》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4.《卜算子·江风渐老》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江风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 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5.《蓦山溪·小山苍翠》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 小山苍翠,竹影横窗畔。 青缕断薰炉,觉身居、风台月观。清香招近,谁为植幽丛,金作蓓,蕾成花,尚带鹅黄浅。 汉宫半额,未许人间见。不比岭前梅,问无因、天高水远。 宜烟宜雨,淡淡一枝春,乘好兴,缀新诗,只恐冰生砚。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7.清平六盘山古诗全文如下: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7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是现代思想家、革命家、诗人**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从眺望远景起笔,写了登上六盘山所见到的北国清秋的景色,回顾了长征的胜利,表达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强意志。 下阕则写近处,如火的红旗在高山之巅,迎着西风舒卷,烘托了红军将士胜利的英姿。上下两阕相对独立,却又紧密相连、一脉相承;在表现手法上,全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刚柔相济的妙境。 译文: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扩展资料: 1935年10月初,中央红军经回民区连续突破会宁、静宁之间封锁线,到达六盘山西麓。10月7日上午,红军来到青石嘴,发现敌骑兵正在村里休息,立即发起围攻,经过3个多小时战斗,歼敌两个连,缴获战马百余匹。 当天下午,红军翻过六盘山,夜宿东山侧。敌骑兵仍尾随不舍。翌日拂晓红军出发,再次突破敌人平凉、固原之间的封锁线后,翻越了长征路上最后一座大山,于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与陕北根据地红十五团胜利会师。 在六盘山上,**纵目远眺,回思来路,寄望将来,吟出了这首词。 六盘山位于宁夏南部固原县西南,主峰海拔3500米,高耸入云。所以**说“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望断”一句有两种解释,一是由于山高路险鸟飞不过而看不见大雁,同李白乐府诗《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之义,或是取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之义,大雁到此再也不飞而回头了。 二是作者凝神远眺,深切关注与挂念尚在艰难跋涉中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的广大将士,直到再也看不到南飞的大雁。 二者都通,合二为一,塑造出了诗人几分惆怅、几分怀念、几分耽于回想不免感伤的秋思凝神图。但随之笔锋一转,出语坚定,气韵铿锵,毋庸置疑:“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此处“长城”也有两解,一是喻指烽火连天的抗日前线,正合红军“北上抗日”的宗旨;二是指横亘陕西北部的万里长城中段,借指陕北革命根据地。 两解也都有理。总之,表达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绝信念,这也成了人们今天广泛引用该句的引申义,该句也成了流传最广的**诗词名句之一。 因为它太符合**一以贯之的战斗精神了,以至于和毛诗随意配对都不勉强,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万水千山只等闲;又如:敢教日月换新天,不到长城非好汉。如此等等。 下阕“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经过崎岖山路登上六盘最高峰,**极目四野,只见红旗翻卷,十里连营,虽然没有当年“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元旦》)的壮美。 眼下这支队伍也许更加衣衫褴褛,甚至蓬头垢面,但他们都是转战万里、从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又刚刚挫败张国焘企图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的铁血战士,是革命的种子,燎原的星火,英雄中的精英,以一当十的无敌勇士。 正是因为有他们,**才心雄万夫,胜券在握,坚信“今日长缨在手”,敢问“何时缚住苍龙”? 此处“苍龙”又有两解:毛自注为**——与中国**人和中国工农红军死磕了近10年的死对头,但指向中华民族大敌当前的日本帝国主义也许更贴切。貌似疑问存焉:何时缚住苍龙?实则斩钉截铁:必须缚住苍龙! 全词造语朴实自然,情感深沉真挚,意境高远缥缈,充满了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用四两拨千斤的高妙手法轻松而又不失厚重地表达了从国内战争的长征向民族战争的长征转捩之际的**的心声。 8.清平乐·六盘山的诗句清平乐·六盘山 近现代:**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释义: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飞到了天际尽头。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在高峰险峻的六盘山上,猛烈的西风吹得红旗猎猎地卷起来。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词语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双调,四十六字。上阕押仄声韵,下阕换平声韵。也有全押仄声韵的。 六盘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东部,是陇山山脉的主峰,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主峰海拔2928米。六盘山上下约60里,山势险峻,山路曲折险窄,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 六盘山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前的最后一座高山。望断:望着,直到看不见。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 红旗:1957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1961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报》。 漫卷:任意吹卷。长缨:指捕缚敌人的长绳,出自“终军请缨”的典故,这里指革命武装。在手,在**领导下。苍龙: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苍龙,**注:此处指**的国民党反动派,因为当前主要对付的是国民党反动派。 扩展资料: 《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回顾了万里长征的行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首在战斗中前进的胜利曲,是一篇激扬斗志的宣言书。 上阕“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起笔境界辽阔,写站在六盘山高峰之上仰望所见。两句词紧扣十月天空景象:天空净朗,云层疏淡,大雁往南飞。 “望断”二字涵义丰富,寄意尤深。“望断”,指望了又望,直到不见还望。因为大雁到了秋天,就要由北向南,到南方去过冬。看到南去的大雁自然就会勾起作者和红军对南方革命根据军民和故乡父老乡亲的无限思念,所以才有望断的神情。这两句虽是写景,但景中寓情。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两句,抒情显得十分自豪。作者屈指一算,红军所行的路程已经两万里前面已经没有险峻的高山了,预定目的地是一定会到达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还表达了中国**和红军北上去抗日前线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只有北上抗日,才是真正的好男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平乐·六盘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