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聂夷中的《田家》 翻译和解析 急The father is plowing the field on the plateau; The son is weeding the field down the hill; It is June but the crop has yet to bloom; The tax collectors have already prepared their barn. 【赏析】 中晚唐为数众多的悯农诗中,短小精悍之作首推李绅《 悯农二首 》,下来就要算聂夷中《田家》了。乍看去,此诗的内容之平淡、语言之明白、字句之简单,几乎没什么奥妙可言,但它能以最少的文字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显得十分耐读,这又决不是偶然的。封建时代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 。在唐末那样的乱世 ,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此诗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如果正面从收租情事落笔,所费笔墨必多而实际效果未必就好。此诗的写作特点之一就在于抛开这种正面的描写 ,而只选取收租的题前之景,即农夫辛勤耕作而官家等待收租情况 ,“官家已仓”句点到为止 ,修仓干什么,农夫的命运将怎样,一应留待读者去想。作者省却许多气力,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论者往往知道诗歌语言的具体形象之美,不知道亦有概括抽象之妙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诗句 ,就好在用泛写的方式 ,概括了一般丰年的情事,并不以具体形象见长。此诗前二句也一样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并不仅仅是只写一家父子的事件,而是高度概括了千千万万个农民的家庭,所谓“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正是农家普遍的情事;而“原上田”、“山下荒”也并不特指某山某原,而泛指已耕的熟田和待垦的荒地,从耕田写到开荒,简洁有力地刻划出农家一年到头的辛苦,几乎没有空闲可言 。十个字具有高度的涵盖力 ,增加了诗意的典型性。几乎成为封建社会农村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揭露讽刺的时候 ,诗人不发议论而重在摆事实 ,发人深省。“六月禾未秀”一句不单指庄稼未成熟 。按正常的情况 ,四五月麦苗就该扬花(“秀”),“六月”应已收割而“ 禾未秀 ”,当是遇到了旱情,暗示着欠收。而按唐时两税法,六月正是应该交纳夏税的时节 ,所以“官家已修仓。”官家修仓,本身就暗示着对农民劳动成果的窥伺和即将予以剥夺,而这种窥伺出现在“六月禾未秀”之际 ,更觉意味深长。“禾未秀”而仓“已修”,一“未”一“已”,二字呼应。农家望成的焦灼如焚,官家收租的追不及待,及统治者的不恤民情,种种事实,俱在其中,作者的忧民悯农之心亦跃然纸上。 题前摄景,洗炼概括,融情入事,其中任何一种手法都可以收到言简意长的效果。而此诗恰当地同时运用这三种手法,艺术效果也就更加显著了。 2.永田家作者是谁永田家作者是 聂夷中 聂夷中晚唐诗人 字坦之,其籍贯有山西运城、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 聂夷中 生卒年、生平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等,其中以《咏田家》和《田家》 永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流传最广。 3.咏田家古诗作者聂夷中咏田家 ——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聂夷中 [唐](约公元八七一年前后在世),字坦之,唐末诗人,其籍贯有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两种历史记载。 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华阴尉。 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 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 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等,其中以《咏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传最广(《田家二首》(其二)后人多认定为李绅的作品,故不提)。 4.聂夷中、洪升、崔道融分别是哪个朝代的1. 聂夷中是唐朝。洪升又作洪升是清朝戏曲作家、诗人。崔道融是唐朝诗人。 2. 聂夷中(约公元八七一年前后在世),字坦之,唐末诗人,其籍贯有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等,其中以《咏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传最广(《田家二首》(其二)后人多认定为李绅的作品,故不提)。 3. 洪升(1645年~1704年),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于世宦之家,康熙七年(1668年)北京国子监肄业,二十年均科举不第,白衣终身。代表作《长生殿》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次年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长生殿》,而被劾下狱,革去太学生籍,后离开北京返乡。晚年归钱塘,生活穷困潦倒。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长生殿》,洪升应邀前去观赏,事后在返回杭州途中,于乌镇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洪升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4. 崔道融(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5.晚唐诗人郑谷阅读答案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 晚唐诗人郑谷,( )诗写得好,( )为人谦逊,所以人们乐于向他请教。“一字之师”说的就是他与诗僧齐已的故事。 某年冬天,齐己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郑谷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十分赞赏,但他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他对齐已说:“花开枝头,总有时间先后,只是人们不觉察,才误以为数枝同时开放。从诗题‘早梅’来说,‘数枝开’已不为早,不如改为‘一枝开’。”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使《早梅》更贴近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1.为短文加个小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用“____”画出郑谷改字的理由。 4.把“数枝”改为“一枝”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字之师 2.不但 而且 3.“花开枝头,总有时间先后,只是人们不觉察,才误以为数枝同时开放。从诗题“早梅”来说,‘数枝开’已不为早,不如改为‘一枝开’。” 4.给人以遐想的空间,由一枝想到已经有很多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