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张曙光的诗歌

1.温暖旅行者诗歌

下面附注的是刘春写的:王家新和他的《旅行者》,你试着去想一下,不过对于你的问题,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行吟、流浪而又努力向上的自己,区别于现在安逸生活中的自己。

在新时期以来有影响的诗人中,王家新是无法被忽略的一个,不管是他的“知识分子写作”同道,还是对他怀有成见的某些“民间”人士,都会将他当作一个标本,或极尽褒扬,或讽刺挖苦。一言以蔽之:王家新是一个话题。

考察王家新的诗歌道路,我们会发现在近30年来,王家新一直“在场”。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王家新就成为“朦胧诗”群体中的一员,“朦胧诗”选本大多收录有他的作品。80年代中期,“朦胧诗”式微后,大部分“朦胧诗”人一蹶不振,作品乏善可陈,有的干脆停笔不写,而王家新却日益显示出了其旺盛的创造力,成为后“朦胧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90年代后,王家新的作品又是一变,以一大批具有浓厚的反思气息的诗歌受到关注,与西川、欧阳江河、张曙光等人一起被诗歌界统称为“知识分子写作”诗人,诗坛怪杰百晓生将其誉为“中国诗歌界的宋江”。近几年,王家新又创作了不少贴近生活的,谐趣式的作品。而他的诗学随笔和翻译,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王家新这样挺立30年而不倒的诗人,诗歌界并不多见。

《旅行者》共四节,后面两节都出现了一个时间限定词“七年了”,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1996年12月,可推断出诗歌所涉及的具体年份:1989年。这一年,对于文学创作而言,是一个相对“茫然”的时期。敏锐的诗人发现,沿袭已久的传统抒情失效了,人们面对的是再次凸显的钢铁的秩序。一些诗人停笔,另一些诗人开始转型,从激进而充满幻想的“青春期写作”进入到更为沉稳厚重的“中年写作”。诗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有所转变,欧阳江河从他的青春绝唱《最后的幻象》进入了追问历史和时间的《傍晚穿过广场》,西川开始筹划博大的《近景和远景》和《致敬》,王家新的诗情与他的身体一起“流亡”,写就了那首伟大的《瓦雷金诺叙事曲》和另一首同样伟大的《帕斯捷尔纳克》。而海子和骆一禾,这两个“最后的田园诗人”,也相继在1989年春天和夏天离开人世,作为他们当年的朋友,王家新与他们有着相对密切的交往。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种种因素结合起来,使王家新在多年以后回想起这个年份,不可能不深感震撼。

理解了上面的背景,我们再进入这首诗,就相对容易了。诗歌中的“他”可以指诗人的“另一个自己”,也可以指一个亡灵;可以代表作者的某个朋友,也可以是一个不相识的人。甚至,这里的每一个“他”,都可以泛指一个不同的人,他是我们中的一个,也是我们中的每一个——在众人之中你认不出他——多个“他”结合起来,成为一个集体,一个“我”相识或不相识但一直关注着的群体。

在这里,我暂且将“他”作为“我”的某个朋友来解读。这个朋友已经去世七年,但“我”并为以往他,在“我”的心目中,他只是在进行长途旅行,他穿越时空,时而在人群中,时而在火车上,时而到了海边,时而到了异国的纯净的修道院,时而回到了“但丁那个时代”或“家乡的天空下”,甚至就在我们共同生活过的城市——北京西单闹市的人流中系鞋带。“我”对这个朋友怀念至深,因为每一天,“当他在天空中醒来时”,我都会因怀念、因应付世俗生活而酩酊大醉,——“在某个地下餐厅喝多了啤酒”。

请留意“他来到一个可以生活的地方”这一句。一个人经过千辛万苦地旅行、跋涉,竟然无非是为了寻找到“一个可以生活的地方”!由此可以反观“我”以及“我们”对生存环境的不满意。那么,对什么地方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诗歌没有给出答案,但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中找到各自的答案。

死者已去,存者却不得不偷生。春来秋去,七年了,“我的窗户一再蒙上白霜,我们的炉火也换成了暖气”,我也“一如既往,上班、写作、与朋友聚会……”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我”对逝去的朋友竟然产生了一种表面上似乎难以理解的羡慕,因为他可以在时空中随心所欲地旅行,而“我”却不得不直面“恶劣”的生存环境与险境环生的日子。因此“孤身一人时我总有些害怕,我怕一个我不再认识的人突然敲门”,——要是亡灵死而复生,等于他又必须承受生活的无尽煎熬,这是一种两难。

如果将《旅行者》中的“他”当作诗人的“另一个自己”,这首诗同样意味深长。其中的伤感和犹疑恰好印证了《帕斯捷尔纳克》中的一句话: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却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乱花迷人眼,荣誉扰人心“荣誉和阴影同样空虚;荣誉也像人的影子那样,有时走到了身体的前面,有时则要比身体长好多。”

可恰恰就是荣誉这朵“乱花”,迷惑了千千万万人的眼睛,令当局者疲于奔命,旁观者为之叹息不已。在我看来,所谓荣誉,不过是外界对我们的一种褒奖,只是一种表象而已。

可是,如今的许多人却被“乱花”迷惑了,忽略了对本质的充实而趋向对荣誉的追求。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是极其危险的。

然而经常有人无功受禄,轻而易举地得到与他实际功绩不相符合的荣誉。这种没有内涵的荣誉有意义吗?曾经的**、王立军、杨达才、张曙光……他们哪个不是高高在上?哪个不是集万千荣誉于一身?可到头来呢?繁华落尽,内里却是肮脏不堪。

所以,当这一层层的、华丽的荣誉外衣被褪去之后,所显露出来的,该是石头还是石头,不会因为外衣的华丽而变质成金子。荣誉如阴影,荣誉如浮云,终有一天,会荡然无存。

相反,倘若你是金子,无论是否有荣誉包装,你都会有自己独特而耀眼的光芒。我们有视相位如腐鼠的的庄子;有游学欧洲,学贯中西,却不求半个文凭的陈寅恪;有拒绝英女王邀请,固守心灵自由领地的钱钟书。

这些先哲不求名,不求利,视荣誉为虚无,不为乱花迷眼,不为荣誉扰心,修身求学,丰富内涵,终名垂千古,成后世典范。浮云总会有飘走的一天,而美好的品德,不巧的思想却在我们心中永生永存。

但现实中,名与利的浮华不时在诱惑着我们的内心,荣誉不可怕,可怕的是为追逐荣誉的那颗功利的内心,为攫取荣誉而不择手段的龌蹉行为。面对荣誉,我们尤需一份份淡然。

莫言荣获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家,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是一份无上的殊荣,但是在被问到将以何种方式庆祝获奖时,莫言却淡淡地表示,晚上会跟家人一起包顿饺子吃。获奖的庆祝方式居然只是吃一顿饺子,这该令多少追名逐利的所谓专家、学者为之汗颜啊!无独有偶,2013年李安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当颁奖典礼结束后,李安却迫不及待地在路边一手握着奥斯卡小金人,一手开心地抓着汉堡包狼吞虎咽。

或许,在他眼中,代表奥斯卡最高荣誉的小金人和手中的汉堡包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面对荣誉的淡然,尤令我们敬佩。

乱花迷人眼,荣誉扰人心。荣誉只是表象,难道我们还要为之疲于奔命吗?放下面对荣誉的功利之心,淡然处之,如此,才不会成荣誉的奴隶,才不会为荣誉所累。

3.第三代朦胧诗歌作家都有哪些

“后朦胧”时代,指的是1986年前后“朦胧”诗盛行过后,从1986年到现在兴起的后新诗潮。“朦胧”与“后朦胧”的划分是以诗歌界发生的一件轰动的事情为分水岭的,那就是在1986年10月《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推出“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这意味着又有一股巨大的创作势力在形成,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作的“第三代”诗人。

我们知道作为时空概念的中国大陆之“后朦胧”时代,是一个多种路向并进、多元美学探求并存的集合。这种集合中,有80年代朦胧诗、第三代诗的分延与再造,也有在生命形态和美学趣味上与80年代判然有别的新的诗歌生长点的开启与拓展。80年代的文化语境,被描述为一个人性、人道主义复归,文学的审美机制恢复的时代,而90年代则被设想为一个多元共生的时代,众多的声音穿行其间,共享着90年代的文化语境。

如果不作具体的划分,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我们大致可以说“后朦胧”时代主要是指90年代现代诗歌。在这里,有必要对诗的现代性作出初步的界定。现代诗不是一个时间概念,不是“现代”(通常人们所说的“五四” )以来人们所写的诗。“现代诗是具有现代性的诗。现代性体现着反叛传统意识、拒绝世俗趣味的先锋精神,尽管人们对其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不以社会价值作为观察评判现实生活的支点,而是在生存的意义上关注人类的尴尬处境及个体的分裂与焦虑,是其最主要的特征。”[1]作为90年代的现代诗歌,仅就其最有生气、最具诗学意义而形成较大影响的优秀部分大体来说,有于坚、韩东、小海等为代表的“他们”诗派。以周伦佑、杨黎、何小竹等为代表的“非非”诗派,以西川、王家新、欧阳江河、张曙光、陈东东、臧棣等为代表的后来合成的“知识分子写作群体”,以翟永明、王小妮等为代表的女诗人群体,以伊沙、侯马、余怒、马永波、盛兴等为代表的年轻诗人群,以车前子、树才、莫非等为代表的“另类写作”群体,还有牛汉、郑敏、昌耀、任洪渊、林莽等中老年杰出诗人和诸如杨克、阿坚、李汉荣等一大批坚持独立写作立场而品质不凡的诗人,以及创作于80年代而成名影响于90年代的天才诗人海子,他们(尚没包括海外华语诗人)共同构成了整个90年代的宏大诗歌景观。

4.谁在拿90年代开涮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现在,我发现自身所处的“90年代”正面临着这样一个“任人打扮”、“被人开涮”的尴尬境地。

在这里我想说的主要是诗歌。我主要想提到的几个人名是我一贯就很讨厌的所谓“著名”诗评家程光炜;是我曾经一度敬重过而现在对他的所做所谓怀疑的北大教授洪子诚;是整天以“知识分子”自诩的高中毕业生欧阳江河;是满嘴“帕斯捷尔纳克”、“布罗茨基”等洋名洋姓,满嘴“流放”、“沉痛”的王家新;是写了一百首长着同样面孔的坏诗却正在试图建立他在“90年代”诗歌地位的孙文波;是满嘴优美词语却始终无法堆砌成一首好诗的陈东东;是从任何方面来看都不值一提而现在却暴得大名肖开愚;以及等而下之的张曙光、臧棣、西渡之流。

我之所以将在这篇文章中尽情表达我对他们的鄙弃,绝不仅仅是因为糟糕的诗歌洞察力本身,问题在于,他们不仅仅在写着糟糕的、装神弄鬼的、糊涂虫般的诗句,不仅仅披着所谓“叙事功能”、“具体”、“准确”、“诗的抱负”之类大帽子式的东西,做着故弄玄虚、装酷玩深沉的所谓“诗学评论”,他们还正试图用他们这些新“宫体诗”式的东西,毫无生命力的东西去占领整个当下诗歌语境,去涂改“90年代”中国诗歌的成就,他们就这么一哄而上的用这些缝缝补补的投机活儿来糊弄大众。我主要所指的是目前搁置在我案头的三套大书,一套是门马主编的所谓《中国当代诗人精品大系·坚守现在诗系》,共五册,作者分别是欧阳江河、肖开愚、孙文波、西川、翟永明、陈东东;另一套是洪子诚教授主编的所谓《90年代文学书系》,我手头的这本是其中由程光炜主编的诗歌卷《岁月的遗照》,其中的主打诗人依次是张曙光、欧阳江河、王家新、翟永明、西川、肖开愚、陈东东、孙文波、臧棣、柏桦、王艾、黄灿然、张枣;此外,我还能联想起此前湖南文艺出版社的一套《当代诗人自选集》,所选作者分别是欧阳江河、王家新、陈东东、西川等人。

而在我所提及的前三种诗歌从书中,无不充斥着程光炜先生和洪子诚先生“辛劳”的身影。 在这种强大的出版势头和新闻炒作中,在这种动辄以“90年代”和“当代诗歌”之类的总体性称谓冠名的丛书影响之下,对“90年代”中国诗歌本来就不甚了了的中国公众似乎只能认同这样一种事实,即“90年代”中国诗人中的中坚分子就是欧阳江河、王家新、孙文波、肖开愚乃至张曙光臧棣他们,而“90年代”最牛逼的诗歌批评家也就理所当然的是程光炜、洪子程、唐晓渡诸先生了。

多么好啊!中国的诗歌秩序建立起来了!多美好啊,中国诗歌终于有了核心了!多美好啊,中国诗歌爱好者们终于可以继汪国真之后找到新的技术主义的崇拜偶像了! 问题是,他们以及他们所标榜的立场,在我们这个年代真有那么重要吗?真的拥有如他们自己所言的深刻意味吗?真的就是我们这个众声喧哗的语境中最中坚的话语力量吗? 对此,也许我不该急于做出断然的否定,那么好吧,让我们打开《岁月的遗照》中程光炜先生所作的导言,让我们来看这一段极为“精妙”的文字——“在我看来,这个同仁杂志(《倾向》,笔者注)成了‘秩序与责任’的象征,正像彼得堡之于俄罗斯文化精神,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之于二战后德国知识界普遍的沮丧、混乱一样,它无疑成了一盏照亮泥泞中的中国诗歌的明灯。团结在这个杂志周围的,有欧阳江河、张曙光、王家新、陈东东、柏桦、西川、翟永明、肖开愚、孙文波、张枣、黄灿然、钟鸣、吕德安、臧棣和王艾等。”

我们姑且不去理会什么秩序什么责任什么象征,姑且不去理会彼得堡的知识分子群体和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这样的旷世学者与我们这些诗人们是否具有可比性,他们之间是否具有判若云泥的区别。我们起码可以从程光炜的这段文字中看出,这帮被定格为“90年代”的诗人们原来是一伙的!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一个《倾向》杂志的同仁们便构成了“90年代”诗歌的全部,更绝妙的是,这些人还都是程光炜先生的朋友!我真不知道这是奇迹还是一出滑稽剧! 难道中国的诗歌就是由他们所构成的吗?让我们撩开他们那些喧闹莫测的语言和故作从容的口吻,直接楔入他们的文本中去看看这些时代的佼佼者们——“他观察月亮直到双目失明。

/他告诉她他想哭,痛哭。/她搀扶着他走下图书馆的台阶,/‘但是,’他说,‘那违背了初衷。

’(肖开愚《嘀咕》)——真是莫名其妙的嘀咕,故作姿态的深沉,对于这个世界,肖开愚除了玩弄玄机还能知道点什么呢?他知道如何真诚地去面对生活和写作吗?“泥泞的夜。在一个女人身体里进行的/知识考古学/黑色的皮包/以及里面准备好的论文……”(王家新《挽歌》)——看到这样的诗你能猜想我们的王大诗人在表达些什么呢,知识考古学在女人的身体里进行着,这是什么话呢?王家新的所谓名作《帕斯捷尔纳克》写得最好的永远是那些带着引号的句子(引用的是他人的诗句)!他永远在伦敦,在俄罗斯,他永远倾诉着他的布罗茨基、帕斯捷尔纳克、卡夫卡,他就是不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他整天重复着“流放、流放、流放,”问题在于,谁流放你王家新啊!你不是。

5.中国现代诗歌

20世纪20年代 刘大白 鲁迅 沈尹默 周作人 胡适 刘半农 郭沫若 徐玉诺 刘延陵 康白情 徐志摩 宗白华 王统照 王独清 邵洵美 朱自清 闻一多 何植三 穆木天 冰心 俞平伯 刘梦苇 应修人 李金发 冯乃超 汪静之 潘漠华 于赓虞 饶孟侃 冯雪峰 梁宗岱 冯至 孙大雨 韦丛芜 20世纪30年代 方令孺 冯文炳 胡风 林徽因 钟鼎文 朱湘 戴望舒 施蛰存 臧克家 李广田 苏金伞 阿垅 方玮德 殷夫 艾青 卞之琳 林庚 陈梦家 何其芳 金克木 辛笛 覃子豪 光未然 李白凤 纪弦 鲁藜 徐迟 田间 邹荻帆 杜谷 彭燕郊 南星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 陈敬容 杭约赫 蔡其矫 杜运燮 穆旦 罗寄一 唐祈 唐湜 郑敏 袁可嘉 绿原 马逢华 曾卓 牛汉 屠岸 张志民 公刘 文晓村 宋颖豪 20世纪50年代 郭小川 周梦蝶 陈秀喜 羊令野 林亨泰 夏菁 方思 李瑛 洛夫 罗门 蓉子 余光中 麦穗 杨唤 流沙河 张默 痖弦 邵燕祥 昌耀 李魁贤 林泠 岩上 20世纪60年代 向明 管管 大荒 商禽 辛郁 郑愁予 刘湛秋 非马 白萩 任洪渊 叶维廉 陶里 朵思 张香华 杨牧 黄翔 绿蒂 哑默 李元贞 方含 李敏勇 张烨 莫渝 食指 钟玲 20世纪70年代 敻虹 张错 汪启疆 黄国彬 依群 叶延滨 北岛 江河 林莽 苏绍连 芒克 根子 白灵 多多 海上 胡宽 刘自立 舒婷 田晓青 艾农 严力 梁小斌 杨炼 顾城 孙大梅 20世纪80年代(上) 姚振函 席慕容 杨远宏 傅天琳 零雨 伊蕾 周伦佑 钟鸣 吕宗林 于坚 匡国泰 刘立云 王小妮 翟永明 阿坚 邵揶 梁平 柏桦 欧阳江河 童蔚 汪国真 张曙光 王家新 雪迪 姜宇清 庄宗伟 彭国梁 杨克 杨平 陈德锦 廖亦武 石光华 苇鸣 大仙 孙文波 十品 汤养宗 郭密林 黑大春 牛波 秦巴子 肖开愚 莫非 潇潇 赵野 黎明鹏 陈东东 陈克华 殷龙龙 吕德安 韩东 骆一禾 孟浪 王良和 于小韦 王明韵 蔡丽双 黄海凤 老巢 江堤 张耳 胡冬 贝岭 丁当 普珉 林雪 陆忆敏 小君 杨黎 韩高琦 20世纪80年代(下) 张枣 清平 唐亚平 王寅 凸凹 紫薇 谭延桐 胡刚毅 **虎 萧沉 指纹 万夏 马松 车前子 李亚伟 何小竹 宋渠宋炜 西川 郑单衣 黄灿然 远村 飞沙 席君秋 郭志杰 渭波 林童 陈惠芳 黄梵 中岛 张敏华 海子 颜溶 刘伟雄 默默 恒平 小海 雁西 谢宜兴 卢卫平 禄琴 汪峰 韩高琦 宫哲 京不特 刘立杆 李森 邱勇 吴新宇 庞清明 张志 夜林 周瓒 宋晓杰 刘文旋 阳阳 叶匡政 路也 阿翔 徐柏坚 唐朝晖 海啸 柯平 孔孚 洛湃 南野 沈奇 沈睿 宋琳 夏宇 张真 伊路 邓诗鸿 老刀 20世纪90年代(上) 诗阳 简宁 蔡天新 杨小滨 祝凤鸣 蓝角 臧棣 李南 杜马兰 吴晨骏 蓝蓝 宋晓贤 伊沙 戈麦 余怒 侯马 陈先发 朱文 若风 桑克 西渡 徐江 杨键 韩国强 君儿 祁国 牧野 谭五昌 寒烟 铁梅 安琪 陆苏 讴阳北方 傅旭华 徐勇 黄小名 独孤九 王艾 刘泽球 牧斯 江子 陶春 林家柏 杨拓 张祈 马非 南人 任知 朵渔 胡续冬 范想 沈浩波 韩博 古马 于洛生 小安 席亚兵 树才 宋非 章平 郑文斌 周伟驰 朱朱 巫昂 沈方 沈苇 孙磊 麦芒 马兰 马永波 李元胜 蓝马 剑枫 20世纪90年代(下) 庞培 程维 海男 虹影 唐欣 赵丽华 格式 张小云 谯达摩 马策 凌翼 叶玉琳 唐捐 文虬 张海峰 李晓君 佛手 唐果 三子 艾龙 吕约 简单 尹丽川 白鹤林 谢湘南 盛兴 阿九 道辉 晓音 陈安安 滕云 曾蒙 圻子 白连春 北村 陈鱼 大车 高晓涛 谷禾 何房子 蒋浩 姜涛 贾薇 康城 亢霖 雷子 冷霜 梁晓明 廖伟棠 李红旗 林北子 林木 666 李伟 鲁西西 吕叶 木朵 娜夜 彭凯雷 青杏小 森子 施茂盛 唐丹鸿 王顺健 王雨之 雯子 梦冉 杨子 杨宗翰 岩鹰 祥子 叶舟 雨田 俞心焦 21世纪初(上) 张岩松 于怀玉 蓝野 于贞志 管党生 林子 梦亦非 符马活 刘春 罗西 马骅 穆青 魏风华 宋尾 魔头贝贝 墓草 李师江 南蛮玉 刘川 温冰然 李贤平 天乐 周公度 乌青 曹疏影 小荒 楼河 牛慧祥 谢华丽 谷雨 唐不遇 阿斐 熊盛荣 田荞 肖水 李傻傻 蒋峰 莫小邪 潇潇枫子 张小静 朵孩 南渡 刘东灵 张进步 冯昭 汤成伟 春树 苏小乞 泽婴 王珍 克莱尔 苏浅 柳亚刀 山上石 疼痛 九歌 易行 小云 丁泓 川美 黄礼孩 黄沙子 遨笛 水晶珠琏 燕窝 诺然 机车 木桦 皮旦 竖 轩辕轼轲 羊。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