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洞庭湖光秋月的诗句

1.【古诗《望洞庭》诗句的诗意

以下供参考!刘禹锡《望洞庭》赏析[原诗]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注释]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今译]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赏析]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2.描写洞庭湖风光的诗句

一、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二、风波不动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洞庭诗》雍陶

湘山的倒影向天连,碧水山色啊掩映天。或许湘君前来梳洗,君山望镜自照面颜。

三、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洞庭秋月行》刘禹锡

秋夜,月亮在洞庭湖心生起,万顷微波泛起,好似熔炼黄金。

四、以上诗句均赞美了洞庭湖美丽的景色。

3.描写洞庭湖的诗句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4.描写洞庭湖的诗句

《望洞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诗句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翻译】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拭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螺。

《咸阳值雨》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全文诗句如下: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翻译】

咸阳桥上细雨绵绵,像巨大的窗帘悬挂在天空,透过迷茫的雨帘可以看到江上的钓鱼船。这就像江南洞庭湖的春光水色,连那雨后的云彩也会飘到岳阳城的天。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说。其全文诗句如下: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翻译】

在巴陵放眼远望洞庭的秋色,每日可见君山孤零零地飘浮在水上。我和你分别后就像难和神仙相遇一样,怀念的心绪如同这浩瀚的湖水一般悠远深长。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全文诗句如下: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翻译】

铲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让湘水畅快地四处流淌。这浩瀚的湖水像是无尽的美酒,让我们开怀畅饮,醉倒在这洞庭秋色中。

《赠少年》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温庭筠。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翻译】

江湖漂泊,与君相逢叹晚,却苦离恨太多,黄叶飘飘,洞庭风起,心海涌波。知音酒不醉,夜别淮阴,祝君成功如韩信,月照高楼,心绪慷慨,共唱一曲人生《大风歌》。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翻译】

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姑且把洞庭湖赊买给月宫嫦娥,再驾船到白云边上买桂花酒去。

《春夜闻笛》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益。其古诗全文如下: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翻译】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5.描写洞庭湖的古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翻译: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扩展资料: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