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写宋词时,必须得按照平仄要求吗“我知道填写宋词,要按照平仄要求,但是必须得这样吗?为什么有的词就不是这样填的呢?” 第一,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声者何也?平仄及音韵之谓也! 第二,词别是一家,但是是说其风格,诗庄词媚而已,非言其平仄可放松要求; 第三,有的不是这样填的,你看是否名家?名家可以别具一格,且此本身有变格等等伸缩空间供选择;初学者最好还是按照正宗词牌的正规格式填写,达到一定境界后再行变化不迟; 第四,可以参考作者一篇词: 沁园春·春日逢孟氏女士问学 (原创)2007年02月27日 星期二 下午 02:14 孟氏孩儿,辛苦求学,郁闷问医。怄自修路上,孤单只影;古文书里,深奥难习。见倒装多,恨常字少,黄卷青灯诵古诗。期得道,梦莲花步步,触处春袭。 传承华夏事急,看孟女,斯文不便宜。量学资太贵,吓人胆气;资金不够,祈君休提。子史书堆,经集残简,参破前人之禅机。再回首,笑云行水上,上下相齐。 2.诗词中的平仄要求很严吗诗词中的平仄要求严格,格律诗讲究平仄,填词要讲究平仄,古体诗除了押韵外不讲究平仄。 先秦到魏晋时期的诗与歌都是韵文,最早都是用来歌唱的,截止到魏晋时期,并没有平仄的概念。 关于四声、平仄的观念是从南北朝才开始有的,齐梁以前没有什么平仄,当然写诗也不考虑平仄。 在齐朝永明时期,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永明体诗人开始注意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 在齐梁以后,诗人开始注意四声与平仄的应用,沈约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诗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说完全基于四声与平仄理论,不过后人对于八病并不是完全认可。 在初唐时期近体诗(格律诗)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则,四种平仄相间的基本句式,按照对仗、黏连规则组合成了四种诗体。 格律诗在唐高宗时期被纳入了科举考试,举子们作诗时“平仄”有问题就出局了,绝对不能有半点马虎。 不过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诗都要考虑平仄,很多诗人喜欢写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诗,这类诗体只需要注意韵脚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 总结即齐梁以前的古人作诗不考虑平仄;齐梁以后的古人作诗分两种,作格律诗要注意平仄,作古体诗只需要注意韵脚的平仄即可。 扩展资料: 古体诗要注意押韵符合要求即可,押韵的字要注意平仄,例如李白静夜思的韵脚都是平声:光、霜、乡,都是平声韵,第1句韵脚要求不严、平仄无所谓,但是2、4句的韵脚平仄一定要一致,例如这首静夜思,在第二句或者第四句出现仄声韵,就不是旧体诗了。 在齐梁以前的古诗中,诗人也同样注意到了押韵时平仄的统一,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双数句都是押仄韵。 古体诗还有换韵,但是要注意的是换韵至少要两句一组,也有三句一组、四句一组、多于四句一组的情况。 要记住:每一组的韵,必须平仄相同。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节选的一段,老街按照换韵的情况分成了五组,每一组的韵脚平仄都是一致的。 古体诗的除了韵脚以外,不需要注意平仄。用不用律句是随意的,例如: 回眸一笑百媚生,平平仄仄仄仄平。 不是律句。六宫粉黛无颜色,中平仄仄平平仄,是平起仄收的标准律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3.宋词是不是要规定平仄用法的宋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才有规定的平仄用法的,可不是乱来的。 如: 江城子,词牌名。亦称《江神子》。 双调七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五平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宋词的问题宋词需要平仄规律吗定格一: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中中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 例词: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定格二:中仄平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 中中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中中、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例词: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苏轼〖满江红〗)定格三:(平韵格)平仄平平,中仄仄、平仄仄平。 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 仄中平、中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中仄,平仄平。 中中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平、中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词: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 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 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 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 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姜夔〖满江红〗)粉蝶儿始见于毛滂《东堂词》。 兹以《稼轩长短句》为准。 七十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韵。定格: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例词: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辛弃疾〖粉蝶儿〗)解佩令始见于晏几道《小山乐府》。 调名取义于郑交甫遇汉皋神女解佩事。 双调,六十六字,上下片各五仄韵。第一、二句亦有不用韵者。 定格:平平中*仄(也可不用韵)*,平平中*仄(也可不用韵)*,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中、中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中*仄(也可不用韵)*,平平中*仄(也可不用韵)*,仄平平、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中、中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 例词:人行花坞,衣沾香雾。 有新词、逢春分付。 屡欲传情,奈燕子、不曾飞去, 倚珠帘、咏郎秀句。相思一度,浓愁一度。 最难忘、遮灯私语。淡月梨花,借梦来、花边廊庑, 指春衫、泪曾溅处。 (史达祖〖解佩令〗)我国最早的韵书是隋朝的《切韵》,唐朝的《唐韵》,现存完整的韵书是宋朝的《广韵》。《广韵》的韵部分得很细,有206韵部。 到了金代,以《平水韵》为官方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为该书刊行于此城,故名《平水韵》(一说为南宋时代平水人刘渊根据前人韵书修编而成,故名《平水韵》)。 该韵书将宋代《礼部韵略》(官方颁布的科考标准韵书)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合并,共106韵,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各声韵目第八章已经开列,不再重复。 元、明、清各代,都以《平水韵》为作近体诗押韵的依据,,一直沿用到现在。 5.宋词各词牌格式都是什么因字数问题,只列出部分词牌名,作词方法和格式见以下地址: /f?kz=779682786 词 牌 名 -------------------------------------------------------------------------------- 两 字 丁儿 八归 八塞 入塞 九日 三台 大有 大椿 大酺 个侬 子夜 无闷 无怨 天香 不见 木笡 五拍 六丑 比梅 白萱 白雪 月慢 犯花 古记 东仙 乐正 乐令 乐世 长春 西子 西河 西湖 西施 多丽 导引 寻梅 竹枝 合欢 防露 红情 出塞 花犯 芳草 步月 别怨 杜宇 阳春 河传 佳色 尾犯 招潮 鸣梭 侧犯 录调 孤鸾 征招 南浦 秋水 秋霁 胜常 宣情 眉妩 垂阳 相月 品令 拜星 胡州 夏州 春游 春晴 春弄 绿腰 绿意 哨遍 倾杯 索酒 消息 离鸾 留家 调笑 薄幸 黄金 排歌 探春 望梅 减兰 情词 渔父 戚氏 梁令 寒姑 湘月 琼台 凯歌 韵令 催雪 塞姑 琴调 禁烟 解红 疏影 歌令 赚煞 瑶花 酹月 暗香 镇西 踏月 横云 簇水 鞮红 露华 三 字 一 画 一七令 一寸金 一叶叶 一叶乐 一叶落 一半子 一江风 一丝风 一过金 一梦金 一丛花 一枝花 一样花 一点春 一枝春 一落春 一年春 一痕沙 一落索 一络索 一捻红 一萼红 一斛珠 一斛球 一剪梅 一翦梅 二 画 二郎神 二色莲 卜算子 卜玉郎 人月圆 人南渡 七娘子 七娘仔 八六子 八宝妆 八拍蛮 八音谐 九能归 九回肠 九张帆 十拍子 十样花 十爱词 十二时 十二红 十二郎 十八香 二十时 丁香结 三 画 三字令 三台令 三学士 三部乐 三登乐 三奠子 三株媚 上行杯 上升花 上江虹 上马娇 上西平 上南平 上平西 上平南 上小楼 上束马 上西楼 上林春 上阳春 下水船 下手迟 大江西 大江乘 大圣乐 小圣乐 小冲山 小重山 小阑干 小桃红 小桃花 小庭花 小梅花 小镇西 小秦王 小梁州 千秋岁 千秋节 千年调 千春词 万年秋 万年枝 万年春 万里春 万年斯 山外云 山花子 山桃红 山坡羊 山渐青 山鬼谣 山亭柳 山亭燕 于飞乐 于中好 广寒枝 广寒秋 子夜歌 川拨棹 干荷叶 女冠子 --------------------------------- 因字数问题,只列出部分词牌名,作词方法和格式见以下地址: /f?kz=779682786 欢迎采纳,希望能解决你的问题。 6.宋词里的平仄是什么意思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7.写诗词一定要遵循平仄规律吗不一定。 诗分古体和近体,写近体诗(律诗、律绝)必须严格如律,古体诗则几乎百无禁忌,押韵就行。词要严格一些。填词按谱,每一个词牌都有对应的词谱,上面规定了一首词的用韵、断句、每个字的平仄要求等,必须严格按照词谱规定的来填。 先秦到魏晋时期的诗与歌都是韵文,最早都是用来歌唱的,截止到魏晋时期,并没有平仄的概念。 关于四声、平仄的观念是从南北朝才开始有的,齐梁以前没有什么平仄,当然写诗也不考虑平仄。在齐朝永明时期,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永明体诗人开始注意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 在齐梁以后,诗人开始注意四声与平仄的应用,沈约等人甚至搞出了作诗要注意的“八病”,“八病”之说完全基于四声与平仄理论,不过后人对于八病并不是完全认可。 扩展资料 平仄目的 诗词的意境可以给人美感,可以取悦于读者,或可以传情达意,给人启发。于是有人想到为何不让诗词的声音也能给人美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平仄之说就此诞生。 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 特别是平仄之说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众说纷纭,难以统一、难以规范,让学习的人无所适从,学会的人无法运用,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拒人千里,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走进课堂、走进课本、走进考卷,让教师、学生乃至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 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泥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