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的双调指什么

1.【诗中的“双调”什么意思噢】

.填词之格式.词之由前后两阕相叠而成者,谓之“双调”,有前后同段、换头与前后不同之分;仅一段者谓之“单调”.[1] 元明以来,一般人常把两叠的词称为“双调”.汲古阁刻《六十名家词》的校注、万树《词律》、清《钦定词谱》都用这个名词.这其实极不适当.“双调”是宫调名,词虽有上下两叠,或曰两片,但只是一调,不能称为双调.吴子律的《莲子居词话》中已指出万树的错误,但杜文澜在《词律校勘记》中还在引述了吴子律的批评后加一句道:“此论存参”.这是因为杜文澜不敢冒犯《钦定词谱》的权威性,因而不敢对吴子律的批评表示同意. “双调”这个名词在宋代还没有这样的用法.一首令词,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称为“重头”(“重”字读chóng).《墨庄漫录》记载一个故事,据说“宣和年间,钱塘人关子东在毗陵,梦中遇到一个美髯老人,传授给他一首名为《太平乐》的新曲子.关子东醒来后,只记得五拍,过了四年,关子东回到钱塘,又梦见那个美髯老人.老人取出笛子来把从前那个曲于吹了一遍,关子东才知道是一首重头小令.以前记住的五拍,刚是一片.于是关子东依照老人所传的曲拍,填成一首词,题名为《桂华明》”.按“桂花明”这个词调,至今犹存.此词分上下叠,每叠五句.上下叠句式音韵皆同,故曰“重头小令.”这是明见于宋人著作的,可知宋代人称这类词为“重头小令”而不称为“双调小令”.[2]。

2.诗词中的词调是指什么

词调本来指的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世以前人作品为基础,对句法 和平仄加以概括和总结,得出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词 调。

词调主要分为令、弓丨、近、慢四种。令、弓I、近、慢之间的区别主要是音 乐节奏不同,以及曲调来源不同。

词调的创制主要是因旧曲造新声和自撰新腔 两种方法。 但词调的发展还运用了犯调、转调、摊破、减字、偷声、叠韵等多 种辅助方法,或对原有词调增损变化、改组更张,或移宫换羽、转换律调。

在宋代,词调是指词的腔调,也称为“腔子”,就是歌谱。写作一首词 必须先选用或创制一个词调,然后按照这个词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来填词。

这 样填作的歌词协音合律才可以歌唱。 词调的创制必须依据一定的宫调来定律。

宫调由七音、十二律构成。七 音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用来定声音的高低。

十二律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用 来定音阶的高下,十二律各有七音。 以宫音乘十二律称为宫,以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六音乘十二律称为调。

计有十二宫,七十二调,合为八十四宫 调。但是隋唐燕乐是用琵琶定律,而琵琶只有四弦,每弦七调,所以在唐与北 宋时实际应用的只有二十八调而已。

南宋时仅用七宫十二调。张炎在《词源》上录列当时所用七宫是黄钟 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

十二调是大石调、小石 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 羽、商调。角七调在此时已完全不用。

宋代的词集常是依照宫调来编排的,如柳永的《乐章集》和张先的《张 子野词》,在每个宫调下编录属于这个宫调的词调。如《乐章集》中录有正 宫调《黄莺儿》、《斗百花》、《玉女摇仙佩》、《雪梅香》、《尾犯》、令词的特点是字数较少,格调比较接近民歌,在宋代称为“小曲”或 “小唱”,是与“大曲”相对而言的。

令词的名称来源于唐代的酒令。因在唐 代文人喜欢在宴会时即席填词,利用时调小曲当做酒令,所以这类词被称为 “令曲”,又被称为“小令”。

唐五代的文人词大多是令曲。由于近体诗在唐代比较发达,作近体诗讲 究声律对仗,所以民间小令到了文人的手中也逐渐变成格律词。

又由于小令和 近体诗形式相近,唐代文人的近体诗技巧早已熟练,因此他们更容易接受、创 作小令。所以在唐代文人笔下,最先定型的是小令,而不是长调。

后人以篇幅的大小来区分令、弓丨、近、慢等不同类型的词调,一般认为 整首词的字数在五十八字(或六十字)以内者为令。 令词一般字少调短,因此唐诗鉴赏知识实用百科 《甘草子》等六 调,《张子野词》 则录有《醉垂鞭》 一调。

通常一个词调 只属于一个宫调, 但有的词调也同时 分属几个官调。如 柳永《乐章集》所录《定风波》,既人双调,又人林钟商;《望远行》既入中吕调,又入仙吕调。

宫调可以限定腔调用音的高低。同一词调入不同的宫调,在腔调上一定会有所改变。

3.在宋词中,中吕调,仙吕调,双调等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最初是配乐的歌词,有自己的乐谱,写词必须词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填写,要做到“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有时还要区别四声,所以称之为填词又叫“倚声”。词调同宫调有密切的联系,填词必须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宫调。

宫调由七声十二律构成,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其中任何一声都可以构成一种调式。以宫声为主的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称“调”,合称“宫调”。乐音的音高标准称“律”,分六律(阳律):黄钟、太簇、姑冼(xian)、蕤宝、夷则、亡射(wu yi);六吕(阴律):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合八十四宫调,但在唐及北宋实际应用只四声二十八调。即宫声七调:正宫、高宫、中吕宫、道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商声七调: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商调、越调;角声七调:大石角、高大石角、双角、小石角、歇指角、商角、越角;羽声七调:般涉调、高般涉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羽调。到了南宋时只用七宫十二调,即角声七调完全不用,商声七调除去高大石调,羽声七调除去高般涉调。

有不少词牌是有别名的即调同名异,如《念奴娇》又称《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赋〉等;也有的词牌名称相同却不是同一词调即调异名同,如有〈忆江南〉别名〈步虚声〉而也有〈西江月〉别名〈步虚声〉。

先说一下概念,宫调是“乐律”的概念。我们这里不必了解那么多,只要知道我们古代老祖宗没引进老外的1(do)、2(re)、3(mi)、4(fa)、5(sol)、6(la)、7(ti)前,把这七个音分别表示成:宫、商、角、变徵、徵(zhi)、羽、变宫。这七个音只有音高,没有绝对音高,但相邻两音的距离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我们确定了第一级的音高,其他各级的音高也就都确定下来了。这个绝对音高的标准古人用“律”来确定。古人有“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太簇、姑洗、蕤(rui2)宾、夷则、无射(以上为阳六律,简称律)、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中吕(以上为阴六律,简称吕),就和我们现代人用的C大调、D大调、E大调等等完全类比(至于哪个对照哪个,是否完全对照,这是音乐界一直争论的问题)。

十二律由低音到高音次序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每一律都有七音,就叫摴(chu1)玛,宫音分别乘十二律,得到十二宫(黄钟宫、大吕宫、太簇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这六音分别乘十二律,得到七十二调(黄钟商、大吕商……黄钟变徵、大吕变徵……),十二宫加七十二调得到八十四宫调。这就是宫调律吕的基本概念。当然八十四这个数字太恐怖了,古人实际根本没用到这么多的宫调。燕乐只用了二十八调,这是因为燕乐以琵琶定音律,而琵琶只有四根弦(也就是四个律),

凌廷堪《燕乐考原》记载这二十八调分别是:宫声七调、商声七调、角声七调、羽声七调。事实上这二十八调大家也远没有完全使用,南宋时,张炎《词源》所列的只有七宫十二调,即:“七宫者:黄钟宫、仙吕宫、正宫、高宫、南吕宫、中吕宫、道宫也。十二调者: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歇指调、越调、仙吕调、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双调、黄钟羽调、商调也。”(这里宫调名字和前面讲的八十四宫调名字有 些不同,这是传统的俗名,而不是正式的学名)

宫调一般表达的感情

仙吕宫——清新绵邈, 南吕宫——感叹伤悲, 中吕宫——高下闪赚 黄钟宫——富贵缠绵, 正宫——惆怅雄壮, 道宫——飘逸清幽 大石调——风流蕴藉, 小石调——旖旎妩媚, 高平调——条拗滉漾 般涉调——拾掇抗堑, 歇指调——急并虚歇, 商角调——悲伤婉转 双调——健捷激袅, 商调——凄怆怨慕, 角调——呜咽悠扬 宫调——典雅沉重, 越调——陶写冷笑.

我查的,我们共同学习吧。 调和词牌名合用,字数和音律皆合才称得上是佳作,不能只是字数和而声韵不合。填词是需要配乐的。

范文涉及成语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