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作品中古诗书写格式是怎样的中国古代书法书写格式一直是,“自右往左,自上往下”,不用打标点。 从正文开始写,一直写到文末,不用空格。 如若文末下还有足够的空间就可以落款,落款包括摘录的古诗词题目及其作者,(一般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有个人署名和摘录的日期,如若空间不足,则可以适当省略诗词题目,就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可省略书写的日期。 题目和作者一般是不省略的,否则就不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也可以把落款另起一行,比正文的字略小,低于正文一个半字开始书写。 书法作品格式详解: ⒈斗方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 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 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 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 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 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 ⒉三开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 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 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 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⒊对幅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 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 “对联”。 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⒋中堂 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其中小中堂为68CM*45CM)。 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 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 落款切忌暄宾夺主。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数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 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盖在款字的下方,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⒌条幅 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 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 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落款要错落有致,自然生动。 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 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条幅常见的格式有两种: ①写成两行或三行的。两行的格式。 左右两行均靠纸的左右两边写,中间留出较多空白。注意上下字的联系节奏,以及两行间的彼此呼应。 落款通常写在第二行的末尾,位置应略高于第一行末一个字。 款字可写一行或两行。 三行的格式,需注意三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穿插映带及节奏变化。落款可在末行下端,底端略高于一、二两行正文的位置;也可另行写款,款字应短于正文,上下不宜与正文平行。 ②居中写一行(少字数)的。书写内容一般为格言、警句或一句诗词等。 字数较少,写时要注意字的开合及节奏变化,以求生动。落款可分单款、双款。 单款一般写在左侧中间的位置。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 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 落双款,上款写在作品的右侧中间偏上的部分,一般写创作作品的时间,若是赠送作品,则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 扩展资料: 书法传统创作样式的落款与钤印 落款源于“款识”。原本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对浇铸这一器皿原由的说明。 后延用为对书画作品作者及内容的说明。落款内容为作者姓名(包括字、号)、时间、书写内容甚至包括书写地点、环境或气候、心情等。 落款有上款、下款之分。 作者姓名称为下款。 书作赠送对象称为上款。上款一般不写姓只写名字,以示亲切,如果是单名,姓名同写。 在姓名下还要写上称谓,一般称“同志”、“先生”,再下面写“正之”、“正书”、“指正”或“嘱书”、“嘱正”、“雅正”、“惠存”等。 上款可写在书作右上方或正文结束以后,但上款必须在下款的上方,以示尊敬。 一般不与正文齐平,可略下些,字比正文小些。 在创作之前,首先要选择所书写的内容,内容要求健康、积极向上,也可写古代或当代诗词或名句。 内容确定后可考虑书写形式,是写中堂、对联、横幅、条幅还是册页、斗方;是写大字还是小字,写几行,纸多大,还要留下落款的位置。 正文内容不可齐边顶头书写,四周要留有空白。 中堂、对联、条幅这些竖式书作上下留白(称天头、地头)要大。 2.书法中古诗的书写格式是什么中国古代书法书写百格式一直是,“自右往左,自上往下”,不用打标点。 从正文开始写,一直写到文末,不用空格。如若文末下还有足够的空间就可以落款,落款包括摘录的古诗词题目及其作者,(一般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有你的名字和摘录的日期,如若空间不足,则可以适当省略诗词题目,就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可省略书写的日期。 题目和作者一般是不省略的,否则就不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你度也可以把落款另起一行,比正文的字略小,低于正文一个半字开始书写。 (1)书为心画。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是人的精神美的表现。 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书法所表达的意蕴、情趣。 (2)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 唐张怀瓘论述问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书法的这种高度概括性,为欣赏者提供了想答象的广阔的天地。 (3)鲜明地体现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多样统一。杰出的书法作品都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 美在于整体的和谐。书法艺术是在点画的运动变化中达到统一,是一种造型运动的美。 3.诗词的书写格式诗词的书写格式为: 五言绝句 ⑴平起首句起韵型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首句不起韵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⑶仄起首句起韵型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⑷仄起首句不起韵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 ⑴平起首句起韵型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⑵平起首句不起韵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⑶仄起首句起韵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⑷仄起首句不起韵型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律诗 ⑴平起首句起韵型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首句不起韵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⑶仄起首句起韵型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⑷仄起首句不起韵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律诗 ⑴平起首句起韵型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⑵平起首句不起韵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⑶仄起首句起韵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⑷仄起首句不起韵型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扩展资料: 古音和今音的对照,大概是这样分的: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 具体来讲讲四声。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参考资料:诗词 百度百科。 4.宋词的格式及写法求教宋词是有严格的声律的,所以比诗更有音乐性。 您提出的几种词牌的格律如下: 所用符号:“-”表示平,“|”表示仄,“+”表示可平可仄。 ①《卜算子》 +||--(句)+|--|(韵)+|--||-(句)+|--|(韵) +||--(句)+|--|(韵)+|--||-(句)+|--|(韵) ②《西江月》 +|+--|(句)+-+|--(韵)+-+||--(平)+|--+|(仄) +|+--|(句)+-+|--(韵)+-+||--(平)+|--+|(仄) ③《一剪梅》 +|--+|-(韵)+|--(句)+|--(韵)+-+||--(句)+|--(句)+|--(韵) +|--+|-(韵)+|--(句)+|--(韵)+-+||--(句)+|--(句)+|--(韵) ④《渔家傲》 +-+--||(韵)+-+|--|(韵)+|+--||(韵)-+|(韵)+-+|--|(韵) +-+--||(韵)+-+|--|(韵)+|+--||(韵)-+|(韵)+-+|--|(韵) ⑤《如梦令》 +|+--|(韵)+|+--|(韵)+||--(句)+||--|(韵)-|(韵)-|(叠)+||--|(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