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包含含混的诗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以凝练精粹的语言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含混不是意象重叠,晦涩难懂,含混美是诗歌的理想艺术形态。含混既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又是一条美学原则,含混美与诗歌的含蓄美和朦胧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在威廉·燕卜荪的《含混的七种类型》里,“含混”理论是: (1)某一物与另一物相似,但它们有几种不同的性质都相似;(2)上下文引起的多种意义并存,包括词的多义和语法不严密产生的多义;(3)两个明显不相关的意义同时出现;(4)一个陈述语的两个或更多的意义互相不一致,反映作者的一种复杂综合心态;(5)一面写一面发现真意所在,导致一个词在上文与下文的意义不一致;(6)表述的东西是矛盾的或累赘的,迫使读者必须自己作出解释;(7)一个词的两种意义,一个含混语的两种价值,正是上下文规定的相反意义。 相对暗喻、象征、暗示、等通常的表达手法,“含混七种”显得更加理性化,不过在我看来,其第(6)点是比较难以接受的,要做到不是不可以,问题是这样做似乎给读者增加障碍比让作品增加意义的气味更浓一写。当然在“含混”思想下进行的文学创作,的确取得不错的成绩:如穆旦的情诗《诗八首》—— “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虽然我为你点燃; 唉,那燃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我们隔如重山! 从这自然底蜕变程序里, 我却爱了一个暂时的你。 即使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 姑娘,那只是上帝玩弄他自己。” 按最本原的意义来解释“玩弄”,“上帝玩弄他自己”便可以解释为上帝在自我消遣、娱乐,似乎没什么。但以这理解来仔细重读全诗,你就会感到冥冥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上帝)在控制着一切。“你”“我”的爱情,那“点燃”了“你”又让我“哭泣,变灰,变灰又新生”的“火灾”,都只不过是上帝的一次游戏,他创造了人类的感情成熟(自然需求),却又恶做剧的使人们心灵隔膜。在这男女相爱相隔的痛苦矛盾的纠缠中,上帝的游戏心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人是多么渺小呀!既然爱情是上帝娱乐自己时对人类的随意摆布,它就不可能长久,而只能是短暂的、虚无的,这就是爱情的悲剧性本质。而“火灾”、“成熟的年代”等,也都可以又着其他的不同解释。从这里,读者可以读到对爱情无奈,也可以感受到对其他一些东西的认识、理解等,关键看读者如何理解把握。 现代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相比过去在“含混”这点上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内涵一般来说更加丰富、语言弹性与张力比较大,多种意性,所表达的思想时甚至会与传统相悖,理解起来的确有一定难度。但是我认为,只要不过于严重的脱离现实,过多的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营造太过杂沓的意象,在精神内涵上不要太空乏,那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 假如是“含混”得过了头,那样读者要领会作品的难度过大,作者难免会给人一种故弄玄虚甚至是糊弄人的感觉。而且那对于作品的艺术生命延伸也不是太有利,应该不是太值得肯定的做法。 至于国内对含混类型的重新划分:1、指设对象的含混;2、作者态度的含混;3、语法性含混。其实基本上是对燕卜荪含混理论的概括而已,并无多大新意。 当然,跟含混相关的知识、理论还有很多很多,但笔者对含混的知识实在是缺乏,只能稍稍说点连皮毛都算不上的极端肤浅的话而已。总而言之,含混这种文学理论,可以使作品的语言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充满丛生的语意混响,为读者带去更丰富的阅读感受。 2.海涅的三首诗越短越好我又走上从前的旧路, 那非常熟悉的胡同; 我走过我恋人的家门, 却已是 街道尽是那样狭窄! 令人难忍! 房子像倒到我的头上! 我尽力拔足飞奔! * (五月已来到人间> 五月已来到人间, 花木都 , 那蔷薇色的云彩 飘过蔚蓝的天空。 从高枝茂 中 传来 的歌唱, 在那绿 之中 跳着白色的 我不能唱,不能跳, 病倒在芳草丛中; 听到远处的音响, 我做着莫名的梦。 在我的泪水里面, 有许多鲜花怒放, 而我的 , 变成 的合唱。 姑娘, 我把花全部奉赠, 而且在你的窗前, 发出 3.带有"吟"的诗题带有"吟"的诗太多了,上万句啊,提供一部分供参考: 1、熊咆龙吟殷岩泉(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超长吟以永慕兮(魏晋·曹植·《洛神赋》)3、夜吟应觉月光寒(唐·李商隐·《无题》)4、冻吟谁伴拈髭须(宋·苏轼·《浣溪沙》)5、今夜何人吟古怨(宋·苏轼·《蝶恋花》)6、六人吟笑水云乡(宋·苏轼·《定风波》)7、草际虫吟秋露结(宋·欧阳修·《蝶恋花》)8、草际蛩吟珠露结(宋·晏殊·《蝶恋花》)9、戍角悲吟(宋·姜夔·《扬州慢》)10、龙吟彻骨清(宋·苏轼·《菩萨蛮》)11、行吟泽畔(先秦·屈原·《渔父》)12、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宋·柳永·《望海潮》)13、见说吟鞭步步摇(宋·辛弃疾·《鹧鸪天》)14、泉上长吟我独清(宋·辛弃疾·《鹧鸪天》)15、白头吟望苦低垂(唐·杜甫·《秋兴八首》)16、除了醉吟风月(宋·辛弃疾·《水调歌头》)17、听我醉中吟(宋·辛弃疾·《水调歌头》)18、吟冻雁(宋·辛弃疾·《满江红》)19、怀旧空吟闻笛赋(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0、一纸寄讴吟(宋·无名氏·《水调歌头》)21、且与吟笑侧金荷(宋·无名氏·《水调歌头》)22、有若瑞龙吟(宋·无名氏·《满庭芳》)23、吟鞭东指即天涯(清·龚自珍·《己亥杂诗》)24、醉吟应上谢家楼(宋·无名氏·《浣溪沙》)25、折得自孤吟(宋·无名氏·《临江仙》)26、细吟风雨(宋·辛弃疾·《水龙吟》)27、高吟才罢(宋·辛弃疾·《水龙吟》)28、泽畔有人吟不得(近代·鲁迅·《无题 》)29、蛩吟不忍休(宋·辛弃疾·《菩萨蛮》)30、沈沈庭院莺吟弄(宋·欧阳修·《玉楼春》)31、微吟罢(宋·苏轼·《沁园春》)32、长吟永叹(魏晋·曹丕·《短歌行》)33、竟日微吟长短句(宋·贺铸·《蝶恋花》)34、子细沈吟(宋·黄庭坚·《减字木兰花》)35、小谢清吟慰白头(宋·黄庭坚·《减字木兰花》)36、听我抵节行路吟(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37、但闻风声野鸟吟(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38、感月吟风多少事(宋·李清照·《临江仙》)39、醉帽吟鞭花不住(宋·辛弃疾·《临江仙》)40、吟复笑(宋·黄庭坚·《渔家傲》)41、春与猿吟秋鹤飞(宋·辛弃疾·《沁园春》)42、同吟处(宋·辛弃疾·《沁园春》)43、几度吟梅雪(宋·无名氏·《念奴娇》)44、短歌微吟不能长(魏晋·曹丕·《燕歌行》)45、朗吟白雪阳春句(宋·刘克庄·《贺新郎》)46、且放意、高吟闲话(宋·刘克庄·《贺新郎》)47、龟儿已解摇吟膝(宋·刘克庄·《满江红》)48、箫鼓哀吟感鬼神(唐·杜甫·《丽人行》)49、归去来、一曲仲宣吟(宋·柳永·《满江红》)50、向竹似龙吟(唐·李峤·《风》)51、苦吟不怕因诗瘦(宋·向子諲·《蝶恋花》)52、泽畔行吟处(宋·张元干·《水调歌头》)53、一生心事醉吟中(宋·晁补之·《临江仙》)54、当歌对酒莫沈吟(宋·晏殊·《踏莎行》)55、中流辍越吟(近代·鲁迅·《无题》)56、威声虎啸复龙吟(宋·张孝祥·《浣溪沙》)57、谢女清吟压郢楼(宋·毛滂·《浣溪沙》)58、伴我高吟长啸(宋·吴潜·《水调歌头》)59、日暮聊为梁甫吟(唐·杜甫·《登楼》)60、睡鸭炉温吟舍(宋·韩淲·《浣溪沙》)61、拘束教吟课(宋·柳永·《定风波》)62、箫鼓哀吟乐楚臣(宋·李弥逊·《浣溪沙》)63、独自闲行独自吟(清·纳兰性德·《采桑子》)64、沈吟处(宋·刘克庄·《沁园春》)65、吟笺倚阁(宋·刘克庄·《沁园春》)66、却惊摇落动悲吟(宋·叶梦得·《临江仙》)67、酒旗斜拂堕吟鞍(宋·林逋·《山园小梅》)68、幸有微吟可相狎(宋·林逋·《山园小梅》)69、问醉吟今夜(宋·无名氏·《失调名》)70、砌畔蛩吟喧不住(宋·无名氏·《失调名》)71、泪湿吟笺(宋·晏几道·《采桑子》)72、高吟烂醉淮西月(宋·晏几道·《采桑子》)73、向楼东吟笑(宋·无名氏·《贺新郎》)74、秋山却笑秋吟少(宋·韩淲·《菩萨蛮》)75、将心吟好花(宋·韩淲·《菩萨蛮》)76、太息吟成宁戚歌(宋·韩淲·《鹧鸪天》)77、风光犹恋苦吟身(宋·李弥逊·《临江仙》)78、伏枕越吟悲(宋·陆游·《即事》)79、堪笑寒窗费苦吟(宋·陆游·《即事》)80、怅然吟式微(唐·王维·《渭川田家》)81、怅然吟式微(唐·王维·《渭川田家》)82、怅然吟式微(唐·王维·《渭川田家》)83、不妨吟赏(宋·王之道·《水调歌头》)84、夜则悲吟坐(魏晋·蔡琰·《悲愤诗》)85、吟罢更无悰(唐·李商隐·《乐游原》)86、沈吟久(宋·周邦彦·《渔家傲》)87、苦吟凄断杂疏(宋·陆游·《秋思》)88、诗联未稳更长吟(宋·陆游·《秋思》)89、朗吟招隐(宋·刘克庄·《念奴娇》)90、是行应快吴吟(宋·王之道·《临江仙》)91、微吟莫厌伤多久(宋·韩淲·《蝶恋花》)92、无语沈吟坐(宋·柳永·《鹤冲天》)93、沈吟独倚朱阑(宋·晁补之·《清平乐》)94、醉眼吟情(宋·黄裳·《蝶恋花》)95、谈笑急邀吟醉侣。 4.含混的燕卜逊的定义“含混”一词的普通用法往往带有贬义,它多指风格上的一种瑕疵,即在本该简洁明了的地方显得晦涩艰深,甚至含糊不清。 经燕卜逊之手,它从遭人嫌的灰姑娘一跃而为备受青睐的王妃,一时间成了文学批评家们所簇拥的对象。作为一般的文学批评术语,含混通常带有褒义:它显示了一个诗人或其他文学体裁作者高超的技艺,即巧妙地运用单个词语或措辞来指涉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差异的物体,或者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态度、立场、思想或情感。 当然,燕卜逊所说的含混远远超出了上述含义,他所做的工作的意义也远远超出了对含混类型的划分。假如没有燕卜逊及其对含混的研究,20世纪上半叶蔚为壮观的新批评运动本来会大为逊色。 虽然人们通常把理查兹和艾略特称作新批评的首要代表人物,但是燕卜逊和他的含混实际上在新批评运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点曾经被周珏良先生道破:“燕卜逊的分析方法……对于新批评派之注重对文本的细读和对语言特别是诗的语言的分析,可以说起了启蒙的作用。”以燕卜逊为代表人物之一的新批评是在对传统文学批评的挑战中崛起的。 20世纪初之前的文学批评大都以实证主义理论或浪漫主义的表现论为基石,前者把文学作为历史文献来研究,而后者则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了作者的生平和心理上面。新批评针对传统批评忽视文学作品本身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一缺陷,“在理论上把作品本文视为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只应当是诗的‘本体即诗的存在的现实’。 这种把作品看成独立存在的实体的文学本体论,可以说就是新批评最根本的特点”。(参见张隆溪,第39-40页)至于新批评的一般原则,特伦斯·霍克斯曾经作过如下简要的归纳:它(新批评)提出,艺术作品,特别是文学的艺术作品应被看作是自主的,因而不应当参照作品的外在的标准或考虑来评判它。 它只保证对自己细致入微的检查。与其说诗歌是由一系列关于外在“现实”世界的可供参考和可以证实的陈述组成,不如说它是以词语形式表现或精心组织一系列复杂的经验。 批评家的目标就是追求那种复杂性。它服从封闭式的分析性阅读,不参照任何公认的“方法”或“体系”,不汲取作品之外的任何信息,不论它是传记的、社会的、心理的抑或历史的。 (参见霍克斯,第157页)对复杂性的追求最终要落实到对文字的推敲,正是在这方面燕卜逊以他的含混研究开出了一条新路。下面就让我们以燕卜逊的具体工作为出发点,沿着含混的轨迹做一次旅行。 “含混”的含混,如果说世上的许多概念都是含混的,那么“含混”这一概念就更加含混了。燕卜逊当年挑选含混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这本身就显示了不小的学术勇气。 一些中外学者在评点《七种类型的含混》一书时,往往把其中的某一段话拣出来,说是燕卜逊给含混所下的定义。事实上,燕卜逊并没有明确地给出关于含混整体概念的定义,而是在给含混分门别类时才使用了“定义”一词。 确实,燕卜逊在开篇处提议把“含混”一词的意义扩大引申,并强调字面意义的任何细微差异都跟他的主题有关,前提是这种差异“为同样的言语提供了意义变通的余地”。(参见William Empson,p.1)(注:以下在引用同一本书时只标出页码。) 然而,这样的表述似乎还不足以作为含混的定义。书中的另一段话倒更像是一个定义: “含混”本身既可以指我们在追究意义时举棋不定的状态,又可以指同时表示多个事物的意图,也可以指两种意思要么二者必居其一、要么两者皆可的可能性,还可以指某种表述有多种意思的事实。 (pp.5-6)燕卜逊这里列举了含混意义的多种可能性,但是他远未穷尽含混意义的可能性。不无趣味的是,这段话中的“可以指”一词可以被视为作者本人“含混心态”的绝妙写照。 《七种类型的含混》1947年再版中的第一个注释颇耐人寻味:“什么是‘含混’的最佳定义(手头上的例子是否应该被称为含混)?这一问题在全书的所有环节都会冒出来,让人始料不及。”(p.1)也就是说,燕卜逊承认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圆满地解决含混的定义问题。 更令人回味的是,燕卜逊还在开篇不久后坦言自己“将经常利用 ‘含混’的含混”,以“避免引起与交流不相干的问题”。(p.6)言外之意:假如要一味地追求含混的精确定义,反而会适得其反;不如还含混以本真状态,反倒能够顺藤摸瓜,逐个体悟其中的奥妙。 事实上,燕卜逊对个案研究的重视超过了他对理论概括的重视。他认为文学批评首先应该给人带来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的第一要素与其说是作品印证了某某理论,不如说是找到了一种对作品的感觉。 当然,就含混理论而言,燕卜逊居功至伟,但是他十分忌讳在理论领域里高驰而不顾,而是始终保持着对抽象理论的警惕性,他一方面不失时机地对含混现象进行理论梳理,一方面又时时提醒我们过于宽泛的理论免不了会捉襟见肘,这也是他一直在含混的总体定义问题上慎之又慎的原因。虽然下定义十分困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燕卜逊在总体思路上缺乏任何基本准则。 他对含混的所有探索都基于两个鲜明的观点:其一,含混存在与否取决于读者是否产生了困惑。以双关语为例,假如一个。 5.关于诗的诗歌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月下独酌》 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6.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7.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8.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9.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1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11.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12.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 13.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4.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辛弃疾《满江红》 15.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6.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17.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张煌言《舟次中秋》 18.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1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20.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2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2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25.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2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薛水寒 回答采纳率:26.8% 2008-09-07 18:54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唐)。 6.关于外国海涅的诗句海涅的诗 1、《抒情插曲》第9首 驾着歌声的羽翼, 亲爱的,我带你飞去, 飞向恒河的原野, 有个地方风光绮丽。 花园里姹紫嫣红—— 沐浴着月色幽微, 莲花朵朵在等待—— 她们亲爱的妹妹。 抬头仰望星空; 玫瑰花悄声耳语, 说得香雾迷。 驯良聪慧的羚羊—— 跳过来侧耳倾听, 圣河的滚滚波涛—— 在远方奔流喧腾。 我们要在那里降落—— 憩息在棕榈树下面, 畅饮爱情、宁静, 做着美梦香甜。 2、《青春的烦恼》第16首 我要用金箔、蔷薇和柏枝, 把这本书装饰得可爱而美丽, 把它装饰得像一口棺材, 然后把我的诗歌放在里阅掩埋。 啊,但愿我也能把爱情殉葬! 在爱情的墓畔有安息草生长, 它开出了花,被人们摘下,—— 可是要等我身人墓中,它才为我开花。 这儿是我过去的放荡的诗篇, 它像埃特纳火山喷出的熔岩。 从我深深的心曲涌泻, 到处飞迸出灿烂的火花。 它们现在宛如死尸,沉默无声。 它们现在颜色灰淡,冰冷僵硬。 可是若有爱灵在它上面运行, 它将又会鼓舞起往昔的热情。 于是我心中引起许多预感, 爱灵之露将有一天遍洒诗篇; 这本书有一天会落于你毛 你这远方的亲爱的密友。 那时这些苍白的文字, 将会脱离诗歌的魔网向你注视, 它哀求地注视你美丽的眼睛, 怀着忧伤和爱意而低诉衷情。 3、《北海集》第6首——告白 暮色越来越浓, 海潮更加汹涌, 我坐在海岸边上—— 静观滔天的浪在海上狂舞, 我的心胸也象大海猛烈起伏, 深深的乡悉涌上我的心头, 我对你无比眷恋,你这温柔的娇靥—— 到处飘浮在我眼前, 到处把我声声呼唤, 它无处不在,到处飞旋, 时而伴着狂风呼啸,大海狂喊, 时而溶入我自己心胸的喟叹。 我用轻柔的芦苇细细把字写进沙里: “阿格纳斯,我爱你!” 可是凶恶的海浪无礼, 淹没了这甜蜜的心曲, 把它冲刷得不留痕迹。 细瘦脆弱的苇秆,四处散开的流沙, 泡沫飞溅的海浪,我不再相信你们! 天空越发阴沉,我的心越发激奋, 我用强劲有力的手从挪威的莽莽森林—— 拨来最高的枞树,它高耸入云, 我把它插直—— 埃特纳火山口,那里烈焰飞腾, 我用这饱蘸火焰的巨灵之笔—— 在黑暗的天幕上写下我的心声: “阿格纳斯,我爱你!” 4、《还乡集》第2首 不知道什么缘故, 我是这样悲哀; 一个古老的童话, 我总是不能忘怀。 天色晚,空气清冷, 莱茵河静静地流; 落日的光辉 照耀着山头。 那最美丽的少女, 坐在上边神采焕发; 金黄的首饰闪烁, 她梳理金黄的头发。 她用金黄的梳子梳, 还唱着一首歌曲; 这歌曲的声调, 有迷人的魔力。 小船里的船夫, 感到狂想的痛苦; 他不看水里的暗礁, 却只是仰望高处。 我知道,最后波浪, 吞没了船夫和小船; 罗蕾莱用她的歌唱, 造下了这场灾难。 5、《还乡集》第17首 祝福你,你伟大的 充满神秘的都城。 当初在你的城里 曾居住过我的恋人。 告诉我,塔楼和城门, 何处是我最亲爱的人? 我曾把她委托给你们, 你们应当做我的保人。 我的恋人携箱负箧, 这样匆匆离开都城, 塔楼不能移动寸步, 它当然不负任何责任。 可是那城门。 它不声不响 让我的恋人潜逃; 那位女傻子的心意, 这傻瓜总该知道。 6、《抒情插曲》第10首 荷花心惊胆战—— 害怕烈日光辉, 低垂粉颈入梦—— 静待夜幕低垂。 她的情郎月亮—— 倾泻清光唤她, 花儿亲热地冲他—— 揭去脸上的轻纱。 荷花盛开怒放—— 默默仰望高处, 她哭得直颤香气四溢—— 因为爱情和相思之苦。 7、《抒情插曲》第10首 荷花心惊胆战—— 害怕烈日光辉, 低垂粉颈入梦—— 静待夜幕低垂。 她的情郎月亮—— 倾泻清光唤她, 花儿亲热地冲他—— 揭去脸上的轻纱。 荷花盛开怒放—— 默默仰望高处, 她哭得直颤香气四溢—— 因为爱情和相思之苦。 8、《抒情插曲》第16首 星星们动也不动, 高高地悬在天空, 千万年彼此相望, 怀着爱情的苦痛。 他们说着一种语言, 丰富美丽,奥妙无穷 却没有一个语言学者 能够将它听懂 但是我学会了它, 我永久不会遗忘; 供我使用的词典 是我爱人的面庞。 9、《抒情插曲》第42首 无数旧时的幻影 从坟墓里升起, 好像我在你的身旁 曾经度过一些日子。 白天我像做梦一样, 跑遍了大街小巷; 人们奇怪地看我, 我是沉默而忧伤。 夜晚的情调更佳, 街道上空空无人; 只有我和我身影, 默默地逍遥闲行。 我漫步走过溪桥, 脚步传出了回音; 月儿从云端透露, 用殷勤的眼光致敬。 我在你家门前立停, 凝视着天空。 凝视着你的窗户—— 我的心儿悲痛。 我知道你常探出窗外 向着下面窥视, 看我立在月光之下, 宛如一根柱子。 10、《献给我的母亲B.海涅》第2首 我从前痴心妄想,离你而去, 我想走遍整个的大千世界, 想看看,我是否能寻找到爱, 以便让我亲切地将爱搂住。 我寻找着爱,走过大街小路。 在每户人家门前伸出手来, 向人乞求一点点爱的施舍, 却受到嘲笑,只得到冷酷的憎恶。 我总是到处瞎跑,总是在寻找, 可见,却始终没有将爱找到。 终于抑郁而忧伤,回转家来。 那时,却见你迎面向我走近, 唉,往你眼中浮现出的至情, 正是我找了许久的甜蜜的爱。 11、《时事诗》第28首 因为我的闪电是这样出色 你们就以为,我不能雷鸣 你们搞错了,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