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闻一多诗歌理论的基本内容闻一多新诗发展论独具特色.他对发展至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否定,和对新诗草创期的白话诗、小诗、自由诗的不足之处再否定.闻一多既反对囿于“国故”故步自封,也反对盲目崇奉西方的生搬硬套.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他形象地写道:“诗同一切的艺术应是时代的经线,同地方纬线所编织成的一匹锦,因为艺术总是从生命产生出来的,而生命又不过时间与空间两个东西的势力所遗下的脚印罢了.”这一比喻启示我们必须把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放置在悠久辽阔的时空背景中考察,新诗的发展在内部矛盾运动中必须注重中西艺术的融合,而其发展的动力是与新诗构成被反映、被表现关系的外部生活潮流的动向.。 2.简述闻一多诗歌的主要内容闻一多的诗歌美学思想主要展现在诗歌创作论、新诗形式论、新诗发展论这三个侧面。它有鲜明的特色,即东方人那种敏锐的直觉感、“点悟”式的批评方法和西方理论家严密的逻辑推演、科学的分析方法,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形成感性体味与理性思辨二者兼备的特质。 在一篇评论文章中,闻一多提出了自己的艺术创造(包括诗歌创造)的原则:一切的艺术应以自然作原料,而参以人工,一以修饰自然的粗率,二以渗渍人性,使之接近于吾人,然后易于把提而契合之。若以对诗歌内质的认识来看,闻一多偏重于主观化,追求创作主体的内在精神、情感的表现,倾向于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但是,若从文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来看,他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社会状况下,更强调艺术的现实性与内容的客观化,具有现实主义的趋向。闻一多关于诗歌创作与批评的论述,特别重视心理功能的作用。他的诗评从艺术分析的角度出发,首先注重的就是想象、情感等创作心理因素,其次才是声与色的形式美因素。重视创作过程的心理功能,是闻一多诗评的一大特色。 闻一多看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首先,他坚持了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其次,在内容与形式上,他认为内容重于形式;再者,他又辨证地看到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和它对艺术内容的反作用性。闻一多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种简称为诗的“三美”的提法,构成了中国新格律诗派的理论支柱。在《诗的格律》中,闻一多说:“格律就是形式”,而“节奏便是格律”,从诗的节奏——格律——形式这一延续的表述中,显示出闻一多诗歌形式论的核心是节奏。新诗应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理论创立,对当时自由化、散文化的诗歌倾向是一个有力的反拨和警辟的启示。他的这些论述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推动着中国新诗从突破形式束缚的自由体时期进入到注重形式美的新格律体时期,标志着新诗进展到一个崭新的艺术水平阶段。 闻一多新诗发展论独具特色。他对发展至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否定,和对新诗草创期的白话诗、小诗、自由诗的不足之处再否定。闻一多既反对囿于“国故”故步自封,也反对盲目崇奉西方的生搬硬套。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他形象地写道:“诗同一切的艺术应是时代的经线,同地方纬线所编织成的一匹锦,因为艺术总是从生命产生出来的,而生命又不过时间与空间两个东西的势力所遗下的脚印罢了。”这一比喻启示我们必须把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放置在悠久辽阔的时空背景中考察,新诗的发展在内部矛盾运动中必须注重中西艺术的融合,而其发展的动力是与新诗构成被反映、被表现关系的外部生活潮流的动向。在闻一多后期的诗论中,由于他世界观与美学观起了质的变化,所以更为强调“文学应配合我们的政治经济及一般文化的动向。” 3.结合作品分析,闻一多,诗歌的主要内容这首《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 解读《红烛》,也就为我们破析诗人的内心世界、心理结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须知,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 在中国传统诗学的思维模式中,诗人的抒情达志通常都不是无所顾忌的自我喷发,它大多需要假托一定的物象形式,而且这一物象形式又还不是诗人别出心裁的创造,而是千百年来中国诗人的历史遗产。 这些诗的“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国诗歌长河的波涛里浮动闪熠,赋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以激情、以灵感。 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 当他为自己第一个诗集题名作结时,“红烛”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现了出来,这就是《红烛》诗集的取名及《红烛》序诗的缘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闻一多在其创作的第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他不是单纯的自我表现、自我刻画(尽管他对自我表现的《女神》颇为欣赏)。 自我表现、自我刻画的西方浪漫主义诗学并没有在他的心灵世界居统治地位;诗人的自我抒写有意识地附着在一定的“模式”当中,他对“模式”的体认与他对自身的体认在同时进行,这些创作心理都显然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有关,所以说,《红烛》意识结构的表层洋溢着传统诗学的余香。 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 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绞结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有申发,但更有矛盾、冲突,由此而诞生了一首奇特的《红烛》。 而这又是现代诗区别于古典诗歌的动人之处。 中国古典诗歌的以物明志,是在物我间融洽无隙的境界中进行的,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并没有刻意强调说“春蚕”、“蜡炬”仅仅是外物,也没有在与这些外物相对应的地位上再寻找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无所用心地叙述着外物的状态,其实也就是在叙述着诗人自己。李商隐诗歌素以绵密富丽的意象著称,这一特征就更引人注目了。 但接受了“蜡炬”原型的闻一多在整体的思维模式中却有悖此道。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入欣羡的红烛中去,自我与红烛取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诗人是诗人,红烛归红烛,这是其“离”;但又要吐出心来比一比,这是寻找两者间的精神联系,是认同的努力,故又可谓是“即”,这一离一即,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及文化品格。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这样的奠基性意义:①“离”是诗人意识的起点,“即”是努力的趋向,“离”与“即”的矛盾冲突在所难免。②从“离”到“即”,在矛盾冲突的痛苦中勾勒着诗人的情感走向,也是诗歌的基本格局。 ③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离”是当代文化的显现,属于诗人的真切体验,“即”则是古典文化的诱惑,属于诗人朦胧中的理想归宿。“离”与“即”将发生的冲突,也就是诗人内在的两种文化的冲突。 接下去,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诗人站在一定的距离上观照红烛。思考红烛,发出种种的慨叹,提出种种的困惑,这都不断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闻一多那顽强的理性批判精神。 但每一番的追问之后,诗人又都从不同的意义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算是一种自问自答,在这样的解释当中,诗人好象暂时放下了困惑,好象理解了红烛的内在精神实质,从而展开了某种程度的物我认同。这时候,“离”似乎就过渡成为了“即”。 对于红烛的自焚,诗人显然困惑不解:“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就一个受到“五四”现代文明熏陶的现代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丝毫也不足为奇: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以致于诗人还这样的穷追不舍:“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这似乎暗示给我们,个体的命运又决定于某种外来的力量?那么,自焚不就是某种悲剧性的被迫行为么?可见,在现代意识的哺育下,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前无古人的。 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 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4.结合作品分析闻一多诗歌的主要内容一、闻一多诗集简介 闻一多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早年热心于新诗的创新与理论研究,积极倡导新格律诗,以《红烛》、《死水》两部诗集,开一代诗风。他创作的著名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在20世纪末澳门回归祖国时唱响中华大地。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 二、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三、诗歌分析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将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园国家,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列强占了七块土地……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广东湛江)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没有忘记那个屈辱的1842年8月,清朝官员卑躬屈膝地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的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553年,明朝中叶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在澳门上岸,从广东地方官手中以每年500两白银的代价取得澳门居住权;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抢占香港;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及琉球群岛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俄罗斯帝国租借)……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七子之歌》引言)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宏壮丽的历史诗篇。 5.【闻一多的诗《死水》的简介5分钟内有+分】讲解]:创作于1925年的《死水》,是一首充满着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与彻底不妥协的战歌.诗人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由衷的希冀从美国归来,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令他痛心与失望.炽烈的情感被冷酷的社会现实凝固,而构起诗人脑海中的“死水”形象.“死水”是那个社会的真实写照:沤得发绿,没有活力,绝望呆滞.通过这一沟“死水”倾泻了诗人迸发出的愤怒与痛苦.诗歌的积极意义还在于对旧社会的诅咒不仅仅是主观情感的宣泄,而是狠狠的揭露与批判.“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与“死水酵成一沟绿酒”等诗句正是诗人用以再现令人恶心的社会本质,所谓是入木三分!《死水》的笔触是辛辣而细腻的.首先,多用反语,即运用绮丽、鲜亮的词语表达诗人极度的憎恨,如“绿成翡翠”、“锈出几瓣桃花”、“蒸出些云霞”等等,诗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勾勒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与之绝裂的态度.其次,作为新诗格律化的倡导者,诗人竭力身体力行.纵观全诗,共五节,每节四句,每句九字,隔行押韵,每节各押一韵,体式严整,朗读上口,富于韵味.以艳丽鲜明的语言、严密和谐的韵律来刻写丑恶,再以精心刻写的丑恶增强对现实批判与否定的力度,这正是诗人的匠心之处.。 6.简述闻一多诗歌理论的基本内容闻一多新诗发展论独具特色.他对发展至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否定,和对新诗草创期的白话诗、小诗、自由诗的不足之处再否定.闻一多既反对囿于“国故”故步自封,也反对盲目崇奉西方的生搬硬套.在《女神之地方色彩》一文中,他形象地写道:“诗同一切的艺术应是时代的经线,同地方纬线所编织成的一匹锦,因为艺术总是从生命产生出来的,而生命又不过时间与空间两个东西的势力所遗下的脚印罢了.”这一比喻启示我们必须把艺术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放置在悠久辽阔的时空背景中考察,新诗的发展在内部矛盾运动中必须注重中西艺术的融合,而其发展的动力是与新诗构成被反映、被表现关系的外部生活潮流的动向。 7.闻一多的诗集有哪些闻一多的诗集有《静夜》,《也许》,《孤雁》,《红烛》,《奇迹》。 1、《静夜》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1928年之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抒情诗,诗人通过静夜的一段切身感受,袒露自己的胸怀,对四墙之外普通人民因战争所遭受的苦难表示了深深的关切。 个人天地的安宁和社会的剧烈动荡,是其描述的两极,作者以静夜里书斋的安宁同远处的战争苦难相对比,发出了对只关心个人安乐的那种庸俗之人的强烈谴责。 2、《也许》是闻一多于1926年秋天写给女儿立瑛的一首葬歌,最早发表在1926年7月2日的《京报副刊》上,出自诗集《死水》。 全诗主要讲述了女儿的突然夭折,让闻一多始终不能相信这是个事实,即使在女儿下葬之后,也仍然觉得女儿只是进入了一次枕棺盖土的长眠。 表达了诗人对爱女的安慰之情,爱抚之意,以及希望她从梦中醒来的渴望都通过一个“睡”字展现出来,“睡”字,成了全诗的诗眼和灵魂。 3、《孤雁》是现代诗人闻一多于192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就诗人在赴美的旅途中所作,象征性地描写了一只飞离了雁阵的孤雁,形只影单地奔向那“绝塞”的“水国”。 表明诗人心中丝毫没有出国的兴奋和对新生活的憧憬,倒是满怀沮丧、怨艾之情。全诗虽行文较长,但层次分明,感情丰富,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孤雁意识”在波涛汹涌中的发展过程。 4、《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5、《奇迹》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31年创作发表的一首现代诗。它可以说是一首情诗,但也可以说是闻一多对自己的诗歌创作生涯的一次深刻的真诚的总结。 在这首长诗中,闻一多通过对内心的剖析,一步步地描写了“奇迹”的产生。全诗多处运用层层堆积和反衬手法,显得朦胧含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也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孤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奇迹 8.闻一多的诗闻一多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出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作于1926年,是闻一多的杰作。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死水,也就是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断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他没有真的绝望,并非心如死灰,而是痛恨这沟死水,要让它死亡。“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朱自清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闻一多全集·序》)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闻一多在《死水》中学习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方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死水》是闻一多实验他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新体格律的典型。这首诗格律极严。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行由三个“二字(音)尺”和一个“三字(音)尺”构成,节奏相同,字数也相同,各节大体均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从内在节奏到外在形式都十分严整。诗人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但跳得如此轻松自如,节奏和谐,真令人击节赞叹! 9.闻一多的诗红豆 二一 深夜若是一口池塘 这飘在他的黛漪上的 淡白的小菱花儿, 便是相思底花儿了, 哦!他结成青的,血青的, 有尖角的果子了! 三二 幽冷的星儿啊! 这般零乱的一团! 爱人儿啊! 我们的命运, 都摆布在这里了! 三八 你午睡醒来, 脸上印着红凹的簟纹, 怕是链子锁着的 梦魂儿罢? 我吻着你的香腮, 便吻着你的梦儿了。 死 啊!我的灵魂底灵魂! 我的生命底生命, 我一生底失败,一生底亏欠, 如今要都在你身上补足追偿, 但是我有什 可以求于你的呢? 让我淹死在你眼睛底汪波里! 让我烧死在你心房底熔锈里! 让我醉死在你音乐底琼醪里! 让我闷死在你呼吸底馥郁里! 不然,就让你的尊严羞死我! 让你的酷冷冻死我! 让你那无情的牙齿咬死我! 让那寡恩的毒剑蝥死我! 你若赏给我快乐, 我就快乐死了; 你若赐给我痛苦, 我也痛苦死了; 死是我对你唯一的要求, 死是我对你无上的贡献。 忏悔 啊!浪漫的生活啊! 是写在水面上的个“爱”字, 一壁写着,一壁没了; 白搅动些痛苦底波轮。 废园 一只落魄的蜜蜂, 像个沿门托钵的病僧, 游到被秋雨踢倒了的 一堆烂纸似的鸡冠花上, 闻了一闻,马上飞走了。 啊!零落底悲哀哟! 是蜂底悲哀?是花底悲哀? 小溪 铅灰色的树影, 是一长篇恶梦, 横压在昏睡着的 小溪底胸膛上。 小溪挣扎着,挣扎着…… 似乎毫无一点影响。 口供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绩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配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也许 ——葬歌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 那 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 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 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 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 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 你先把眼皮闭紧, 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 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 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