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枫桥夜泊描写诗人看到景象的诗句是

1.枫桥夜泊诗中写自己看到景物的诗句是

月落乌堤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枫桥夜泊①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

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编辑本段]【注释】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②.江枫:江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③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

④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⑤.孟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编辑本段]【诗文解释】

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暮色朦胧漫天霜色。 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久久没有散去。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江枫:一般都解释成江边的枫树。又有人认为“江枫”指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姑苏:苏州的别称。

寒山寺: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传说因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住过而得名。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或谓“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可备一说。

2.《枫桥夜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的景象。诗人看到了月亮、江边枫树和渔火,听到了乌鸦的啼叫和寒山寺的钟声。

《枫桥夜泊》

唐代 张继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扩展资料:

《枫桥夜泊》创作背景:

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枫桥夜泊》作者简介: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唐代诗人,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阳市)人。生平不甚可知。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进士,曾担任过军事幕僚,后来又做过盐铁判官,也属于幕僚职务。

《唐才子传》中说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提到他是一位重视气节,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不仅有诗名,品格也受人敬重。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流传下来的不到五十首。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诗作)

3.枫桥夜泊这首诗中,诗人看到的景物有哪些

诗人看到的景物包括: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城、寺、船。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扩展资料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原文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创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枫桥夜泊

4.枫桥夜泊这首诗,景物描写的诗句是

景物描写的诗句是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

《枫桥夜泊》造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这二句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

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

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

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

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

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

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

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

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

妙在不说出。”

《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

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

《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