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潮州汕头地区的诗句王安中《潮阳道中》 火轮升处路初分,擂鼓风潮脚底闻。 万灶晨烟熬白雪,一川秋穗割黄云。 岭茅已远无深瘅,溪鳄方逃畏旧文。 此若有田能借客,康成终欲老耕耘。(注:旧时潮阳即为今日潮州) 秀岭如屏耀明珠, 一江带水安北郛。 南北船舶旧航道, 来往车舆新要枢。 征舸高举云天远, 玉笛轻扬古调殊。 潮人自古重拼搏, 凤城于今展宏图。 (郛:古城;凤城:指潮州 2.1.汕头追古溯源2.近代汕头开埠和变迁3.近代汕头的民主革命《汕头的变迁》复习提纲 1、公元前214年,秦朝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潮汕地区属 郡辖地。公元前 年 王朝设揭阳县,历数南海郡,这是潮汕地区隶属中原王朝的最早政权建制。隋唐时期称为潮州。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年正式开放汕头为商埠,称汕头埠,属澄海县 浦司管辖。 3、年11月以后,汕头经济年特区建立和发展起来。 4、潮汕地区最古老的居民是 族人。最晚至 时期,潮汕先民开始由石器时代缓慢的走进了金石并用时代,标志着潮汕地区已经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朝以后,中原人民陆续南迁潮汕。(中原人民移居潮汕的较早记载在秦朝,后在西晋和两宋时期分别形成了两次移民高潮。)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南迁的中原人民与越族人民交流、融合,形成了潮汕先民。 5、代著名文学家 曾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有8个月但影响很大。为纪念他的治潮功绩,潮州人民江山、河都改姓“韩”,如“韩山”、“韩江”;建造的“ 祠”也是为了纪念他。 6、在维护祖国主权的斗争中,明朝中后期, 及其领导的官兵和潮汕人民并肩作战进行抗倭斗争,造福百姓; 收复台湾时潮属各县实际上成为他筹饷兴军的根据地,南澳国姓井遗址、南澳 、“招兵树”、澄海外砂姓埔遗址等都是 当年驻兵潮汕的历史见证。 7、战国秦汉时期,潮汕已有了 制农具;到唐代,潮汕农业已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两宋时期,潮汕人口急剧增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8、潮汕种植方法闻名全国,如,①在山坡上垦出梯田,缘山引水,种植水稻;②用农骨车汲水;③骑在秧马上插秧;等等。 时,已有小麦种植。随着优良品种 的引进、推广,潮汕出现了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有的地方甚至一年三熟。 9、潮汕手工业生产发展较早,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尤以 、最为著名。 10、时期,潮汕陶瓷烧制进入成熟阶段,也开始大量对外输出,远销东南亚、西亚各国。 11、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 ——粤绣的一大派系,属中国传统织绣工艺的一种。 代是潮绣的繁盛时期,这时,潮纱、潮毯等“流行海内”,潮绣行销东南亚,往往供不应求。 12、潮盐生产历史悠久,规模较大,颇负盛名。 代,潮盐制盐工艺大大革新,从传统的“煎煮法”发展为“滩晒法”,成本降低,产量提高。 代,潮盐年产量达到了最高峰。 13、610年, 派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余,从潮州出发航海到 ,促进了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14、1684年,清朝开海禁,澄海 港逐渐兴盛起来,乾隆时,澄海的大商人往来与国内各地,从出发的商船活跃于日本、南洋等地。1792年,清朝设 。到嘉庆年间,澄海上缴的贸易税占全省的五分之一,逐渐当时澄海商贸的繁盛。 15、代,潮汕人文鼎盛,是潮汕文化发展的高峰期。 3.写一篇描写汕头骑楼的作文(300字)汕头老市区——骑楼 每次回家,都回去汕头的老街转转,这个习惯是在去了广州后才形成的。 从大一开始。莫明喜欢上了满广州地乱逛,享受一个相对陌生的城市带给我的感觉冲击。 在沙面欣赏过端庄典雅的欧陆建筑,在新河浦和华侨新城村领略古过古色古香的别墅,还有陈家祠,六榕塔、越王墓、越秀公园,白云山、黄埔军校……,后来有一次我去西关看闻名遐迩的骑楼建筑,转悠了一圈,蓦然发觉,这里是多么地像我的老家,我不也是在这样的骑楼下长大的吗,这时,我才发觉我忽略了家乡太多美好的东西,而却对外面的世界痴心向往——这个好像是人的通病,身边的东西往往不去珍惜。 汕头的老街以骑楼建筑分布,以小公园为中心,发散性地向四周延伸,导引出一条条古朴的街道,小公园曾经是汕头绝对的中心,每一个汕头人,只要一说起小公园,都会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我和我的小伙伴也是在小公园这里长大的,这里的一草一木,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 徜徉于这些古朴的街道,欣赏着古典的建筑,远离尘嚣,远离钢筋丛林,会使人心慢慢地宁静进而愉悦。 或许很多人会对此不以为然,但是当一个人在这里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而后去到一个风格迥异地城市许久,在想家的时候蓦然回首的时候,这种感觉是无以言表的。 古老的东西在典雅的同时,也会随着年代的久远而不可避免的凸现残破,但也正是这种残破,证明了他的古老。看着广州上下九那些翻新后的旧楼,怎么看怎么没有感觉。 感觉残破和古朴典雅是相辅相成的,这样说起来好像有点荒谬和无奈。 落日余晖下曾经显赫的百货大楼很美,但也显得疲惫不堪,与残破的旧城区一起慢慢没落,成为历史,希望可以不朽,而不是消失。 安平路的夜市曾经热闹繁华,几乎每个人都曾在小时候拉着爸妈的手,在晚饭过后游荡于这条路,而且还不时缠着买这买那,撒娇到极致。但现在,它也显得力不从心了,市道的不景气,旅游业的颓废,以及市民的大量东迁,使得这里正慢慢地衰落中…… 逛汕头的老街,感情是复杂的,既沉醉于那种古朴典雅的氛围中,又不忍于看到这些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和没有采取保护措施而愈发“古朴”。 骑楼是汕头的城市特色,也是中国名居建筑大家庭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正如北京的四合院,广州的西关骑楼建筑群。 在我们不断地使城市更加的现代化,不断地上马越来越多的城市形象工程的时候,我们可曾考虑到我们那些记载的历史变迁,诉说世事沧桑的老街;现代化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拒绝进入现代化的想法是愚蠢的,但在我们已经面对或者即将面对现代化那滚滚洪流的时候,我们必须扪心自问:准备好了吗,什么是可以破坏的,什么是必须留下的,我们如何在这股浪潮中体现城市的特色,而不是使其成为一个打扮时髦的陌生人。 我想起那些早年下南洋谋发展的华侨,当他们重新踏上故土的时候是“乡音不改鬓毛衰”,希望我们的城市也是这样。汕头,还是怀旧点好…… 美国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她的抱负。” 似还可以说,“城市是一部石头的史书”。因为,城市的建筑,构成了城市的个性,代表着一定地域,一定时期的民风民俗和审美情趣,记录着城市的形态,更以其历史的背景,文化的地位延续至今,并将延伸未来。 数百年前,粤东有一个小渔村,生活着为数不多的以讨海为生的渔民,他们辛苦劳作,过着俭朴而艰辛的渔家生活。渔村地处韩江、榕江及练江三江出海口,泥沙冲积成堆,沙脊向海伸延,因此取名为"沙汕头",后来改称"汕头"。 这就是今天的汕头的由来。 被誉为“建筑之乡”的汕头,自古建筑业十分发达,早在明清时期,无论建筑的序列格局还是装饰工艺,都可与皇宫相媲美,故有“京华帝王府,潮汕百姓家”之美誉。 到了1860年汕头开埠,外来建筑文化在民居建筑打下了烙印,形成既有中西合璧气质,又有当地浓厚风俗气息的骑楼会馆建筑景观。 骑楼建筑广泛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大多由归国华侨投资兴建,具有浓郁的侨乡建筑风格。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的能工巧匠将传统建筑与西式建筑相结合,创造出底层架空,集商业性与居住性为一体的近代骑楼建筑,其典型代表为小公园的沿街骑楼。 在骑楼设计中,根据潮汕地区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汲取外廊式建筑的处理手法,并采用外来的西洋材料,将门廊完全开放,毗联串通成沿街廊道,使街道和店铺之间形成一个连续,有遮蔽的交通空间。 廊道上为骑楼,骑楼下一面向街敞开,另一面为店面橱窗,顾客可沿骑楼选购商品。 建成于1934年12月的小公园中山纪念亭,1969年在“破四旧”的动荡岁月中灰飞烟灭、被夷为平地。 新时期开始,百废俱兴,中山纪念亭应运复建。这座外表普普通通的小亭时时牵动着汕头的神经,甚至成为联结海内外的“脐带”。 南生公司旧址,就是人们常说的百货大楼,当时粤东最大的商业场所。带着许多人儿时的美好回忆。 百货大楼如今满目疮痍,谁还记得大楼里汕头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电梯,还有我们第一次见到的哈哈镜呢?谁还记得大楼建成后生意兴隆,其优越。 4.描写大自然的句子有什么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 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 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 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 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 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 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 到水面上。 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 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 见。 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 的 重围,替黑 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 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这时候发亮的不仅 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