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诗词中的逻辑

1.浅论古诗词中的逻辑审美

张可久的《黄钟·人月圆》: “兴亡

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 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元散曲家姚燧在《越调·凭

阑人·寄征衣》中写道:“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心 千万难。"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在短小的字句中,在格律音韵的限制下,要写

景、抒情,要叙事、状物,就必然需要字斟句酌,诗人必须重视“炼字j',即在遣 词造句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 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所谓“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南朝· 刘勰,《文心雕龙》),难怪清袁枚要在《遣兴诗》里感叹:“爱好由来下笔难,一 诗千改始心安;阿婆犹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清代戏剧家李渔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

不越一‘理’字。''(《窥词管见》)宋代欧阳修也认为,“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 不通,亦语病也。"据说唐朝边塞诗人高适任两浙观察使时有一次到台州巡视,路 过杭州的清风岭,曾在僧房墙上题诗一首:“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 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写完他就继续赶路,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 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 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决定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等他办完公 事回来改诗时,忽见“一"字已被人添加数笔变成“半一字,他不得不感叹此地 大有人才,“半"江之水才是合情合理。故事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说明 诗人对于字词的选择必须慎重,用词要准确,这个准确就是符合生活的常识(艺 术的想象与夸张符合的是情感的真实),还要符合诗歌整体境界的需要。

“要弄清炼字的奥妙,关键仍然是要弄清它们的本质,而不是简单地从各个

不同的句子中去看他们的作用和妙处。''【I】唐人齐己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 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 应律,先发望春台。"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

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丌。"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诗人以野外白雪一片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一枝开''是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 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 寻常。"【I】也就是说,“一枝''这一词语较“数枝"更形象更贴切,从概念运用的 角度来说,“一枝"更能准确反映作者所描绘的情境,更能反映“早''的意思,如 此力能与后面的“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相呼应。

“景无月不美,酒缺月无味"

:王安石任宰相时,有一次他到当时潮州(当今的广东)

的朋友家里赴宴。晚问月朗风清,花影婆娑,鸟虫齐鸣。主人乘兴提笔挥诗,其 中有两句是:“明月当空叫,黄狗卧花心"。众人见了,赞不绝口。主人请王安石 评点,王安石看后说:“诗写得很好,只有两句未妥。"主人连忙问:“哪两句不妥?" 王安石并不回答,而是提起笔来,将“明月当空叫,黄狗卧花心"改成了“明月 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然后放下笔解释说:“就是这两句不妥。你们想想,明月 怎么会叫,黄狗又怎能在花心上睡觉?"“大人有所不知,”主人连忙解释况,“我 们当地有一种小鸟,能在空中边飞边叫,大家称它为‘明月’;还有一种小虫,经 常在花心上睡觉,我们当地人叫它为‘黄狗’。我诗中的‘明月’和‘黄狗’就是 指这虫和鸟呀!”【l】主人写的“明月''指的是当地的一种鸟,王安石却以为是天上 的月亮;主人写的“黄狗”指的是当地的一种小虫,而王安石以为是地上跑的狗。 一个语词表达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误读词语也就误读了诗歌。

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2.逻辑思维与唯美诗词

醉里不知年华限,当时月下舞连翩。又见海上花如雪,几轮春光葬枯颜。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唐.李商隐《忆梅》

若能不见,遇不见。等不见,望不见。便 释怀这场奈何禅。但将无怨,作无缘。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唐代诗人杜甫)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题都城南庄】————五代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月华如水,清辉满地,独坐一偶,冷风望月,一身娇柔,愁绪萦怀。

一样花开一千年,独看沧海化桑田。一笑望穿一千年,几回知君到人间。~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南宋】词人蒋捷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如花美眷,只缘感你一回顾,使我常思朝与暮。转身后,一缕幽香远,逝雪浅,春意浓,笑意深。一叶绽放一追寻,一花盛开一世界,一生相思为一人。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雨中撑伞俏佳人,美景入画全无痕。侧首凝眸寻何来,羡煞旁人空自恨!

3.组合逻辑的四种基本表示方式是什么

诗歌意象的组合方法虽然千变万化、形态各异,但作为诗歌艺术构思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类型,下列几种主要的组合类型可供诗歌作者借鉴. 1、并置式组合 邹获帆一首题为《蕾》的诗歌这样写道:“一个年轻的笑/一股蕴藏的爱/一坛原封的酒/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颗正待燃烧的心/”诗人一口气并列排出5个意象来描绘花蕾的风姿.诗人把花蕾感觉为“笑”、“爱”、“酒”、“理想”、“心”,这是非常独特的诗美体验,当诗人将它们全部并列为一个意象系统时,具象的花蕾与一些抽象的情绪情感连接了,5种意象的并列,把一种对青春的礼赞作了突出的渲染.这种并置式组合是把表面上看来跳跃很大,一般人认为是互不相干的意象,由诗歌作者内在感情体验将它们联结起来.这种组合方式是从意象开始又终于意象,读者几乎直接读不到诗人隐藏很深的情感,需要读者透过这些并置的意象系统来细心咀嚼它的深意.这是现代朦胧诗、意象诗比较常用的组合方法. 2、交错式组合 这种方法也要组合众多意象,但是诗歌作者有意把完全相反、互相矛盾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正一反、一平一奇的意象系统,造成一种出人意料、发人深省的审美效果.这种意象组合方式在中国古诗中十分常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诗歌意象的组合方法虽然千变万化、形态各异,但作为诗歌艺术构思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类型,下列几种主要的组合类型可供诗歌作者借鉴. 1、并置式组合 邹获帆一首题为《蕾》的诗歌这样写道:“一个年轻的笑/一股蕴藏的爱/一坛原封的酒/一个未完成的理想/一颗正待燃烧的心/”诗人一口气并列排出5个意象来描绘花蕾的风姿.诗人把花蕾感觉为“笑”、“爱”、“酒”、“理想”、“心”,这是非常独特的诗美体验,当诗人将它们全部并列为一个意象系统时,具象的花蕾与一些抽象的情绪情感连接了,5种意象的并列,把一种对青春的礼赞作了突出的渲染.这种并置式组合是把表面上看来跳跃很大,一般人认为是互不相干的意象,由诗歌作者内在感情体验将它们联结起来.这种组合方式是从意象开始又终于意象,读者几乎直接读不到诗人隐藏很深的情感,需要读者透过这些并置的意象系统来细心咀嚼它的深意.这是现代朦胧诗、意象诗比较常用的组合方法. 2、交错式组合 这种方法也要组合众多意象,但是诗歌作者有意把完全相反、互相矛盾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正一反、一平一奇的意象系统,造成一种出人意料、发人深省的审美效果.这种意象组合方式在中国古诗中十分常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都是典型诗例.在新诗写作中,这种组合方法也常见.何宜陵的《变迁》这样写道:“田野上的花/被爱她的人/关进珐琅瓶蓝色的围墙/急流中的船/被嬉戏的浪/搁置在金色的沙滩/在一部人间的喜剧里/在一部人间的悲剧里/”花长在田野与关进花瓶,船的前进与搁浅,这些矛盾的意象交错组合,给人的启迪比一般的陈述更为显豁与深刻. 3、突反式组合 这种方法也要组合众多意象,诗歌写作者先从一个核心意象出发,围绕它组合一些层层推进的相似的意象,待诗歌意象的渲染做足后,最后推出一个相反的意象,形成先扬后抑、先虚后实的诗歌情境,而最后一个意象,才是这首诗的真正旨趣.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先放笔写了一个可爱少女在等“我”重温旧梦的3个意象,但最后一个意象,“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过客”,这一意外把“美丽的错误”引起的哀怨情绪传染给了读者.这种组合意象的方法有其特殊的审美情趣.

4.组合逻辑的四种基本表示方式是什么

与-或式;与非-与非式;与或非式;或非-或非式;

逻辑函数的几种表示方法

◆ 布尔代数法

按一定逻辑规律进行运算的代数.与普通代数不同,布尔代数中的变量是二元值的逻辑变量.

◆ 真值表法

采用一种表格来表示逻辑函数的运算关系,其中输入部分列出输入逻辑变量的所有可能组合,输出部分给出相应的输出逻辑变量值.

◆ 逻辑图法

采用规定的图形符号,来构成逻辑函数运算关系的网络图形.

◆ 卡诺图法

卡诺图是一种几何图形,可以用来表示和简化逻辑函数表达式.

◆ 波形图法

一种表示输入输出变量动态变化的图形,反映了函数值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点阵图法

是早期可编程逻辑器件中直观描述逻辑函数的一种方法.◆ 硬件设计语言法法

5.怎么解释古文中所应用的"启、承、转、合"

这是古典诗歌最常见的方法。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中四句的具体运用。“起”,诗的开头;“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转”,是转折,开拓新意;“合”,是结束全篇。为了写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第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起便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兼而把白帝城的高峻也说明了。次句“千里江陵一日还”,紧承首句合成一气。补足“朝发夕至”的题意。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另辟新境,转出新意。末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收束,不但呼应次句所显示的辽远迅疾意境,而且从第三句所引起的新境中,逗起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云飞鸟游的轻快感受。

“转”和“合”在篇中的地位最属重要,“转”得开,波生浪涌,能使全篇气势大为一振;“合”得好,仿佛画龙点睛,能使全篇生动飞活,“合”为结穴处,又得要总摄全文,犹如百川归海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