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希金诗歌谁翻译的比较好1 >作者之一NJ.艾不悔又一经典奉上(转) 我先来介绍一下〔NJ.艾不悔〕这个人吧,大家可能很陌生,但说起>这部经典大家肯定不会陌生,〔NJ.艾不悔〕便是其中”接龙创作”的一员,而这首诗歌最后被错误地认为是”泰戈尔”创作的,内行人都知道,是网络一些无名人氏作品,论实力和其他诸多因素,NJ.艾不悔参与了那个创作绝对是真的,而且他翻译的作品已经太多了,论诗歌转载,很多都是她的新翻译作品,我个人觉得他比国 内很多翻译人氏翻译的原作品都要好,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一直是我值得我尊敬的人物. 爱的尽头 (俄)普希金 翻译:NJ.艾不悔 难道一切都无法挽留? 是否一切都到了尽头? 我们曾敞开心扉排解了彼此多少忧愁 而如今的争吵取代了交流 是我们彼此太了解 以至厌倦 还是我们彼此太陌生 以至疏远 这悬崖边不断破裂的爱呀 因为不忍停下的足步而坍塌 忘了她吧 眼泪只会弄湿翅膀 只要心灵足够宽广 其实随时都可以飞翔 即使这颗心早已坠落深伤 当然不只是他翻译的版本而已,不过他翻译的这首是最经典的. 2.懂诗歌知道翻译优劣的来帮帮忙有些翻译是永远也翻译不出原诗歌那种唯美的味道的,之所以存在差异是由于两种文化历史等综合因素造成的,最后的翻译家就是能否真正深谙两种语言的微妙之处,否则。 翻译出来的文字都是艰难苦涩的,不能让人读懂,甚至出现偏差,那么,这并不能说明就不能翻译的好了。这些还是要看翻译者的语言功底了。 我国翻译诗歌,外国语言的有著名作家诗人毕淑敏,作家郑振铎、林徽因等人,你可以上网搜索一下他么翻译的作品,读后你将会慢慢发现他们的翻译是这样的与众不同,这样的具有魅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3.中西诗歌的比较有那些异同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前论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隐居>》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二)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 4.求一些写的比较好而且翻译的也比较好的外国诗歌,最好不要爱情诗,你可以去找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一九 饕餮的时光,去磨钝雄狮的爪, 命大地吞噬自己宠爱的幼婴, 去猛虎的颚下把它利牙拔掉, 焚毁长寿的凤凰,灭绝它的种, 使季节在你飞逝时或悲或喜; 而且,捷足的时光,尽肆意地摧残 这大千世界和它易谢的芳菲; 只有这极恶大罪我禁止你犯: 哦,别把岁月刻在我爱的额上, 或用古老的铁笔乱画下皱纹: 在你的飞逝里不要把它弄脏, 好留给后世永作美丽的典型。 但,尽管猖狂,老时光,凭你多狠, 我的爱在我诗里将万古长青。 或者是惠特曼的《草叶集》,都是比较有名的。 5.关于诗歌对比的文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历来人们对它的评价很高,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这首诗的巨大的成就于此略见一斑。在诗里,春、江、花、月、夜、人这几个密切与主题相关的特定意象,错落层叠,交替出现,构成了令人目迷五色的奇幻形象。开头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又两现“海”;它们的交错复叠迅即把人引进一个特定的意境之中。然后,诗人进一步紧紧扣住“江”和“月”作为主题中的主题,予以充分的渲染。我们终于惊讶地看到: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水、江潭、江树这些纷繁的意象,把春江不断烘染,不断挪展;而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月照这些不同光色,不同形状、不同内容、不同感情的月、通过反复的交错的和春的结合,和江的结合,和花的结合,和人的结合,和夜的结合,奇妙地构成了一幅色调优美、情感丰富,而又迷离变幻、光彩斑斓的月夜春江的图画。 诗中江与月的反复出现,这是该诗形成美的一个方面。“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的白带通上贯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营造全诗的意境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轮明月,在全诗中构成了四种不同的景色。开头,月亮由海面涌起,“滟滟随波千万里”转眼之间,它照遍了春江,照遍了芳甸花林,也照在芳洲白沙之上,满天白茫茫的,如霜似霰的,都尽是月的光华。这是初月。紧跟着是“皎皎空中孤月轮。”它孤悬高空之中,若远若近,俗语无言,使人对着它不禁引起许多奇怪的疑问和遐想。再后,是西斜的月。它逐渐变得暗淡,逐步隐藏在海的晨雾的迷茫之中。然后是落月。是带着无限感情把它的余辉散落在所有江树之上的落月。在一夜之间,自然界这个寂寞的天体就有如许的变化,是真是淋漓尽致地写透了,写活了。 然而更值得我们去欣赏的,却是诗人突出这一轮皓月的用意。他主要目的不是在于客观地描写一夕的月色如何如何,而在于充分写出人的思想感情。那月景的出现,处处都带上人的感情色彩。不管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斜月的迷离,落月的缠绵,以及楼上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丽,珠帘内的流照,砧石上的幽光,以及晨雾里的余辉,都是月与人的互相渗透,彼此交融,使景与情诨然成为一体了,从而创造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深邃的意境。 6.诗歌翻译艺术避其短。 长于“滑音''的英诗需要行中顿来补其“断音''的不足,旧之长于“断音"的汉诗到了现代,也能用三或四字组顿的“连音''来补其“滑音''之不足。换句话说,只需借助行中顿,英诗的流畅感与阻断感之间的对比就很明显了,而光借助行中顿,汉诗的这种对比尚不明显,这就需要通过其它方式来加强这种对比,那就是通过念连音与念断音的音组的合理布局,相互映衬,来强化这种对比。余光中的这首译诗就能很好地利用现代汉诗出现了“连音''的新变化,为营造合于原诗节奏特点的译诗节奏服务。这一点并非所有的译家都能做到。从笔者所搜集的屠岸、飞白、邹绛三位译家对济慈这首诗的译文来看,只有飞自在译诗节奏的安排上与余光中相仿,其他两位则未能如余光中那样精妙地传递出原诗在起承转合处的节奏变化,尽管从其译文表面来看,是更为工整的格律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