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韦应物诗歌有哪些特点韦诗的特点,其实是不能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的,所谓“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白居易语),不过是一种笼统的说法,韦诗有许多微妙之处,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来,如下面这首《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后面那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最富神韵,所有言之不尽的感情,都在不言之中渗透出来了。 乍看时我想起了贾岛那句“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当然这两句诗是大不相同的,只是字面上接近一点而已,且一个是古诗,一个是律诗,很多地方不能简单地对比,我只能说,我更喜欢前一句的空灵曼妙。 对这首诗,苏东坡很是推崇,他曾依韵作诗云: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聊戏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这首和诗显然是有些做作的,后人也多不予认可,如《许彦周诗话》云:“‘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聊戏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岘傏说诗》:“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 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旨也。”绝唱不当和,固然,但为什么不应当和,谁也说不清楚,这就是微妙。 说到这里,又牵涉到一个模仿的问题。自五四以来,为文大多崇尚个性,模仿似乎是件失身份的事,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几乎所有的文章都不能完全抹掉前人的痕迹。 明朝的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固然不对,但一味地追求个性,刻意去摆脱前人留下的烙印,也同样让人感到做作,在《个性的文学》里,周作人提出四点结论,其中第二点、第三点分别是“个性的表现是自然的”与“个性是个人唯一的所有,而又与人类有根本上的共通点。” 出之自然而又与前人有共通之处,这才能算是好的文学。 我的意思则是“寓创造于总结”,或者说是“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做学问的路其实有大半就是在总结,然后根据经验谨慎地创造。 不会总结的人,恐怕也创造不出什么好的东西来。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模仿也是一种总结,人的个性多有相近相通之处,只要能模得其神而不拘于形,就值得称赞,或者在前人的路上又多走出一段来,那就更是不凡的艺业了。 在古诗方面,是有先例的,我记得李商隐有一首七律《杜工部蜀中离席》,乃模仿杜甫风格而作,沉郁雄浑,得其神髓,其中亦自有一段不同于杜甫的妙处: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全诗对仗工稳,衔接自然,无一字不佳妙,正是老杜风范,但细细品味,确实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微妙之别,其中缘由,就是他们性格的问题了。此外印象较深的,还有顾炎武的《海上四首》,像极了杜甫的《秋兴八首》,也同样是众口赞颂的佳作,但因篇幅的考虑,就不再引用了。 韦应物写诗也爱模仿,主要是模仿陶渊明,可能二人的禀性也很相近吧,比如下面这首《与友生野饮效陶体》: 携酒花林下,前有千载坟。于时不共酌,奈此泉下人。 始自玩芳物,行当念徂春。聊舒远世踪,坐望还山云。 且遂一欢笑,焉知贱与贫。 又如《效陶彭泽》: 霜露悴百草,时菊独妍华。 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 掇英泛浊醪,日入会田家。 尽醉茅檐下,一生岂在多。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这两首诗都是可以学陶的,无论语言还是思想,都与陶渊明相似,对此,邢昉评曰:“体质自与陶近,不拟肖而合矣。” (见《唐风定》),周紫芝曰:“古今诗人多喜效陶渊明体者,如和陶诗非不多,但使渊明愧其雄丽耳。韦苏州诗云……非惟语似,而意亦大似,盖意到而语言随之也。” (见《竹坡诗话》),陆时雍则看到了陶韦内在的差别,在《唐诗镜》中,他提出:“陶澹而深,韦澹而浅。”这句话说的很妙,但诗之深浅不代表其高下,陶诗哲思深邃,寄意邈远,固然非凡,如韦诗之清浅可爱,亦自有它的一番韵致,不可等闲视之。 此外韦诗中也有“不曰效陶,实自真意”(刘辰翁语)的,如下面这首《郊居言志》: 负暄衡门下,望云归远山。但要尊中物,馀事岂相关。 交无是非责,且得任疏顽。日夕临清涧,逍遥思虑闲。 出去唯空屋,弊箦委窗间。何异林栖鸟,恋此复来还。 世荣斯独已,颓志亦何攀。唯当岁丰熟,闾里一欢颜。 模仿的问题说完了,再回到篇首提出的“琐屑”上来,我觉得有两种“琐屑”,一种是感情上的,一种是生活上的。感情方面,就是一些生活化的细微的感触和情怀,这种感情必须是平淡有味可以反复咀嚼的,像李白那样的大悲大喜,则不免做作而失实。 王维对此则特别擅长,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渭州曲》,都是典范,难以企及,杜甫的《羌村三首》、《赠卫八处士》亦复如此。韦应物在这方面也有佳作,但比之王杜,终归是略逊一筹,较好的诗有《京师叛乱寄诸弟》: 弱冠遭世难,二纪犹未平。 羁离官远郡,虎豹满西京。 上怀犬马恋,下有骨肉情。 归去在何时,流泪忽沾缨。 忧来上北楼,左右但军营。 2.韦应物的诗歌有些什么特点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 长安(今 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 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早年豪纵 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 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 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 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 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 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 州刺史。 贞元七年(791年)退职。 世 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 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 并称。 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 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 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其 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 诗。 代表作有《观田家》。 此外,他还 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 想消极,孤寂低沉。 韦诗各体倶长,七 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 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 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 五、七 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推1》的“春潮带 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 如画,为后世称许。 韦诗以五古成就最 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 但 亦有浓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 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 灵运、谢跳的影响。 此外,他偶亦作 小词。今传有十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十卷本《韦苏 州集》。 3.韦应物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啊韦诗的特点,其实是不能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的,所谓“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白居易语),不过是一种笼统的说法,韦诗有许多微妙之处,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来,如下面这首《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后面那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最富神韵,所有言之不尽的感情,都在不言之中渗透出来了。 乍看时我想起了贾岛那句“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当然这两句诗是大不相同的,只是字面上接近一点而已,且一个是古诗,一个是律诗,很多地方不能简单地对比,我只能说,我更喜欢前一句的空灵曼妙。 对这首诗,苏东坡很是推崇,他曾依韵作诗云: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 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聊戏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这首和诗显然是有些做作的,后人也多不予认可,如《许彦周诗话》云:“‘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东坡用其韵曰:‘聊戏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岘傏说诗》:“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 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旨也。”绝唱不当和,固然,但为什么不应当和,谁也说不清楚,这就是微妙。 说到这里,又牵涉到一个模仿的问题。自五四以来,为文大多崇尚个性,模仿似乎是件失身份的事,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几乎所有的文章都不能完全抹掉前人的痕迹。 明朝的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固然不对,但一味地追求个性,刻意去摆脱前人留下的烙印,也同样让人感到做作,在《个性的文学》里,周作人提出四点结论,其中第二点、第三点分别是“个性的表现是自然的”与“个性是个人唯一的所有,而又与人类有根本上的共通点。 ”出之自然而又与前人有共通之处,这才能算是好的文学。 我的意思则是“寓创造于总结”,或者说是“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做学问的路其实有大半就是在总结,然后根据经验谨慎地创造。 不会总结的人,恐怕也创造不出什么好的东西来。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模仿也是一种总结,人的个性多有相近相通之处,只要能模得其神而不拘于形,就值得称赞,或者在前人的路上又多走出一段来,那就更是不凡的艺业了。 在古诗方面,是有先例的,我记得李商隐有一首七律《杜工部蜀中离席》,乃模仿杜甫风格而作,沉郁雄浑,得其神髓,其中亦自有一段不同于杜甫的妙处: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全诗对仗工稳,衔接自然,无一字不佳妙,正是老杜风范,但细细品味,确实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微妙之别,其中缘由,就是他们性格的问题了。此外印象较深的,还有顾炎武的《海上四首》,像极了杜甫的《秋兴八首》,也同样是众口赞颂的佳作,但因篇幅的考虑,就不再引用了。 韦应物写诗也爱模仿,主要是模仿陶渊明,可能二人的禀性也很相近吧,比如下面这首《与友生野饮效陶体》: 携酒花林下,前有千载坟。 于时不共酌,奈此泉下人。 始自玩芳物,行当念徂春。聊舒远世踪,坐望还山云。 且遂一欢笑,焉知贱与贫。 又如《效陶彭泽》: 霜露悴百草,时菊独妍华。 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 掇英泛浊醪,日入会田家。 尽醉茅檐下,一生岂在多。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这两首诗都是可以学陶的,无论语言还是思想,都与陶渊明相似,对此,邢昉评曰:“体质自与陶近,不拟肖而合矣。 ”(见《唐风定》),周紫芝曰:“古今诗人多喜效陶渊明体者,如和陶诗非不多,但使渊明愧其雄丽耳。韦苏州诗云……非惟语似,而意亦大似,盖意到而语言随之也。” (见《竹坡诗话》),陆时雍则看到了陶韦内在的差别,在《唐诗镜》中,他提出:“陶澹而深,韦澹而浅。 ”这句话说的很妙,但诗之深浅不代表其高下,陶诗哲思深邃,寄意邈远,固然非凡,如韦诗之清浅可爱,亦自有它的一番韵致,不可等闲视之。 此外韦诗中也有“不曰效陶,实自真意”(刘辰翁语)的,如下面这首《郊居言志》: 负暄衡门下,望云归远山。 但要尊中物,馀事岂相关。 交无是非责,且得任疏顽。日夕临清涧,逍遥思虑闲。 出去唯空屋,弊箦委窗间。何异林栖鸟,恋此复来还。 世荣斯独已,颓志亦何攀。 唯当岁丰熟,闾里一欢颜。 模仿的问题说完了,再回到篇首提出的“琐屑”上来,我觉得有两种“琐屑”,一种是感情上的,一种是生活上的。感情方面,就是一些生活化的细微的感触和情怀,这种感情必须是平淡有味可以反复咀嚼的,像李白那样的大悲大喜,则不免做作而失实。 王维对此则特别擅长,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渭州曲》,都是典范,难以企及,杜甫的《羌村三首》、《赠卫八处士》亦复如此。韦应物在这方面也有佳作,但比之王杜,终归是略逊一筹,较好的诗有《京师叛乱寄诸弟》: 弱冠遭世难,二纪犹未平。 羁离官远郡,虎豹满西京。 上怀犬马恋,下有骨肉情。 归去在何时,流泪忽沾缨。 忧来上北楼,左右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