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的书法作品有哪些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四川)人。他的书法作品有:《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黄州寒食诗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次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近人帖》《与范子丰》等。 2.苏轼的书法作品有哪些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四川)人。他的书法作品有:《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黄州寒食诗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次若虚总管尺牍》,《怀素自序》,《近人帖》《与范子丰》等。 3.苏轼的书法代表作品千秋翰墨一代文宗。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散文列入唐宋八大家,词章开创了“豪放派”先河。其书法一变唐“尚法”传统,追求个性解放的“尚意”,充当了不断改革书法艺术的“锋线人物”,与黄、米、蔡并称“宋四家”。坡之书法喜用卧笔偏锋,字势往往偃仰倾仄,故能给人圆劲宽博意忘工拙的酣畅感觉,也使我们领略到纵逸豪放、平淡天真的人生。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4.苏轼的诗书法找到一首当代大家写的描写“苏轼”的唯美古诗词名言名句,供参考: 英雄迟暮 文/李者也 大江东去入海终,巨浪淘尽风流踪。 苏轼暮年天涯贬,英雄晚景叹凄清。 曾经激越远如云,当年豪迈去似风。 千古墨客终一叟,万代文豪今一翁。 然则同为白发老,一样银丝两样生。 凡夫至死空万事,英雄迟暮万事空。 空万事者事皆废,万事空者事曾兴。 但求不负才八斗,浓墨且书志满胸。 诗词文赋开门户,书画音茗皆成宗。 盛年凡夫仅凡夫,迟暮英雄亦英雄。 人生谁能料后事,后事料尽一无成。 壮岁勿荒凌云志,哪管迟暮沦蒿蓬。 【注】东坡书院,位于海南省儋州市。建于1098年,明代更为现名,古代儋州最高学府。北宋文豪苏东坡晚年被贬至此地,当年意气风发的一代才子,老来晚景凄凉,远离亲人故友,几乎病死在当时的大荒之地。后来自寻乐趣,建立书院,教化人民,使得海南从此文风兴盛。现雕塑有苏东坡、苏过、黎子云等人物形象。 5.苏东坡有关书法的诗词苏东坡以诗词论书法这方面不多。 苏东坡用墨如糊。并要求“湛湛如小儿目睛”,“茶欲其自,墨欲其黑”; 退笔如山未足珍 读书万卷始通神 ——是苏轼论书法的诗句 这句诗的直意就是说 用过的笔堆成了小山 并不可惜 下句说 要读够万卷书 才能运笔如神 婉转如意 。 读孟郊诗二首 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 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 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 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 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 又似煮彭越,竟日嚼空螯。 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 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不如且置之,饮我玉色醪。 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 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 诗従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 尚爱铜斗歌,鄙俚颇近古。 桃弓射鸭罢,独速短蓑舞。 不忧踏船翻,踏浪不踏土。 吴姬霜雪白,赤脚浣白纻。 嫁与踏浪儿,不识离别苦。 歌君江湖曲,感我长羁旅。 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 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 三馆曝书防蠹毁,得见来禽与青李。 秋蛇春蚓久相杂,野鹜家鸡定谁美。 玉函金钥天上来,紫衣敕使亲临启。 纷纶过眼未易识,磊落挂壁空云委。 归来妙意独追求,坐想蓬山二十秋。 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 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君不见长安永宁里,王家破垣谁复修。 元章作书日千纸,平生自苦谁与美。 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 锦囊玉轴来无趾,粲然夺真疑圣智。 忍饥看书泪如洗,至今鲁公余乞米。 次韵宋肇惠澄心纸二首 诗老囊空一不留,百番曾作百金收。 (永叔以澄心百幅遗圣俞,圣俞有诗。) 知君也厌雕肝肾,分我江南数斛愁。 君家家学陋相如,宜与诸儒论石渠。 古纸无多更分我,自应给札奏新书。——此诗曰老纸好用 石苍舒醉墨堂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6.请问一下适合硬笔书法的诗词 一百五十字左右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 杨慎《临江仙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沁园春 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7.苏轼的书法作品现存多少楼主,苏轼的书法作品如下 寒食帖[全本] 赤壁赋 李白仙诗卷 洞庭中山二赋 归去来兮辞 祭黄几道文 罗池庙碑 醉翁亭记 丰乐亭记 天际乌云帖 桤木卷帖 答谢民师论文帖卷 治平帖 王晋卿帖 跋挑耳图帖 渡海帖 跋吏部陈公诗帖 东武帖 书林逋诗后 春中帖 尊丈帖 归安丘园帖 覆盆帖 令子帖 邂逅帖 次辩才韵诗帖 次韵三舍人省上诗帖 次韵秦太虚 宝月帖 获见帖 啜茶帖 致季常尺牍 新岁展庆帖 人来得书帖 北游帖 致运句太博帖 廷平郭君帖 定惠院诗稿 京酒帖 满庭芳词 职事帖 阳羡帖 久留帖 屏事帖 致南圭使君帖 近人帖 归园帖 宸奎阁碑 司马温公神道碑 附苏轼诗词选 苏轼书论精粹 苏过手札 苏东坡传 8.苏轼都有哪些书法作品传世《表忠观碑》,苏轼撰并书,碑成于宋元丰元年(1078)八月,石原刻在杭州钱塘钱氏坟。分四石两面刻,每面正书六行,行二十字。明嘉靖三十六年知府陈柯重刻,摹勒书体不佳。原碑笔法操纵娴熟,方整俊伟,也间以圆笔宛温,如其竖钩颇有特点,将“我”、“相”等字取其方,“承”、“行”字又取其圆。多用三分之笔,显其丰腴,且每笔均不为虚锋,实笔书碑一丝不苟。结体峻拔右角,如“承”、“行”、“之”等等均右角耸竦,在方整中得气韵生动。此碑颇近颜真卿《东方画赞》,前人评此碑“比之蔡君谟,有过之无不及。坡公最用意之作 也”。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云:“《表忠观碑》苏文忠公撰并书,结法不能如《罗池》老笔,亦自婉润可爱。”此为苏轼书碑的代表作之一。 《醉翁亭记》,欧阳修撰,苏轼书。宋元祜六年(1091)十一月刻石,在安徽省全椒县。原石宋时已毁,明嘉靖间重刻石。宋刻本字有漫漶,但书体远在明刻本之上。今拓明刻本分四张拓,前三张七行,末张五行,行二十字。此碑书于欧阳修逝世后近二十年,无一笔松懈,无一字不缜密。在笔画的披拂之间既得其遒劲,又显示洒脱之美,其捺与撇往往十分舒展,如举手投足之自如萧散。笔笔用力,沉着宽厚,显出雄强;而又巧寓对比,错综变化,显示灵逸。比如“醉”字的“酉”旁共有四竖画,先用一分,继用二分,最末用三分笔。“提携”两字均为左右结构,又上下相联,苏轼却将下一“携”字改为上下结构,使“宁”旁置于“乃”字上。赵孟 9.寻一幅苏轼《江城子》全文的书法作品,行书的最好《江城子·密州出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1333337613166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 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下片叙述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行书简介: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