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代县白人岩诗词沧海拒绝死亡,就是拒绝岸上的沉砂事物的内部,铀被方向和地理抽空那岸上的芦苇在微风中摆动时光在摆动,摆动岸边的叶子,摆动灯塔遥远的绿呀,遥运(远)的七弦琴,翡翠色的盔甲这绝对和沉寂被嵌在一颗不名的星球像偶然的一块头皮,头皮被标记打中偶然的绿呀,偶然的风,汇往平明之镜黑夜里的一叶孤舟,一片指甲一叶孤舟悄然泅渡,黑夜谛视源头一粒银粟漂浮不定,跃上船梢细密的波纹呀,通向远方的航路为银线环绕这是在远方,什么人在宇宙的窗口瞭望一只鸟,一只蓝尾鸟在黑夜登上枝头鸟呵,疲倦的鸟,大水上被风暴洗刷的眼睛一声鸣叫像一粒喙尖上的石子,石子上有光亮一只鸟在一滴水上站着,它站了好久这是海面上悬起的一滴水,它的质量直指星球的核心。 一只鸟在水上看了好久一只蓝色的影子在窗口像死一样绝望风一直在领航,指引的是海上的波浪波浪一直在荡,海面上延伸的钟磬一直在响谁在千尺之下栽种了槐桑谁提着琥珀的桶,谁是人,谁是物种1991-8。 2.关于雁门关的诗句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送薛承矩秩满北游(刘长卿) 匹马向何处,北游殊未还。寒云带飞雪,日暮雁门关。 一路傍汾水,数州看晋山。知君喜初服,只爱此身闲。 古风其六(李白) 代马不思越。 越禽不恋燕。 情性有所习。 土风固其然。 昔别雁门关。 今戍龙庭前。 惊沙乱海日。 飞雪迷胡天。 虮虱生虎鹖。 心魂逐旌旃。 苦战功不赏。 忠诚难可宣。 谁怜李飞将。 白首没三边。 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李白) 春华沧江月,秋色碧海云。离居盈寒暑,对此长思君。 思君楚水南,望君淮山北。梦魂虽飞来,会面不可得。 畴昔在嵩阳,同衾卧羲皇。绿萝笑簪绂,丹壑贱岩廊。 晚途各分析,乘兴任所适。仆在雁门关,君为峨眉客。 心悬万里外,影滞两乡隔。长剑复归来,相逢洛阳陌。 陌上何喧喧,都令心意烦。迷津觉路失,托势随风翻。 以兹谢朝列,长啸归故园。故园恣闲逸,求古散缥帙。 久欲入名山,婚娶殊未毕。人生信多故,世事岂惟一。 念此忧如焚,怅然若有失。闻君卧石门,宿昔契弥敦。 方从桂树e79fa5e9819331333363353836隐,不羡桃花源。高风起遐旷,幽人迹复存。 松风清瑶瑟,溪月湛芳樽。安居偶佳赏,丹心期此论。 长亭怨 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屈大均) 记烧烛、雁门高处。积雪封城,冻云迷路。添尽香煤,紫貂相拥、夜深语。苦寒如许,难和尔、凄凉句。一片望乡愁,饮不醉,垆头驼乳。 无处,问长城旧主,但见武灵遗墓。沙飞似箭,乱穿向,草中狐兔。那能使、口北关南、更重作,并州门户。且莫吊沙场,收拾秦弓归去。 云中道上作(施肩吾) 羊马群中觅人道,雁门关外绝人家。 昔时闻有云中郡,今日无云空见沙。 雁门关野望(许棠) 高关闲独望,望久转愁人。紫塞唯多雪,胡山不尽春。 河遥分断野,树乱起飞尘。时见东来骑,心知近别秦。 阮郎归 独木桥体(元好问) 别郎容易见郎难。千山复万山。杨花帘幕晚风间。愁眉澹澹山。光禄塞,雁门关。望夫元有山。当时只合锁雕鞍。山头不放山。 3.谁有关于代县古楼的描写的文章,给我发过来,谢了代县古楼又名边靖楼、谯楼。 因楼置鼓,又为安定边塞和 代县边靖楼 极目赏景,故名,含有远眺警戒来敌的意义。 是代县的标志性建筑。 地理位置: 位于县城中央。 构造形式: 属古建筑,砖木结构,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于成代七年(1471)火烧后,增台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年间重修。 1999年代县人民政府又一次大型重修。楼下为砖劵洞台基,基平面长方形,东西长十三丈,南北宽十丈,台高四丈,楼建于台上,高八丈,总高十二丈。 三层四檐歇山顶,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以明台计,统面宽29。65米,统进深19。 30米。 上一层施重檐五铺作双昂斗拱,第二层施平座斗拱五铺作双抄里边偷心,下层无斗拱,三层均有 廊,整个建筑雄伟壮观。 正面上悬“雁门第一楼”和“声闻四达”两巨匾,北面悬“威镇三关”一巨匾 1947年秋,**副主席在本县路居时,曾兴步登楼,眺望县城及山河景象。 1965年5月24日山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县人民政府立碑。 位于北京——原平铁路线上的代县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 从隋 代县边靖楼 唐到明清,一直是代州治所驻地,也是山西北部的军事重镇。 历代对州城的建筑、修葺,不仅使城池更加坚固,也使城池内外出现过众多楼观、园林。今天,巍然屹立于县城中央的边靖楼,就是明朝留下来的一处人工景物。 边靖楼系明朝代州城的鼓楼,又称谅楼。 初建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是由当时的将领唐胜宗、陆仲亨主持修建的。 那时,朱元璋的北伐军刚刚平定了山西地区,元朝的残余势力还在这里策动变乱。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代州境内一些旧军吏策动了叛乱,明朝政府便把唐、陆二将派到此地平叛。 他们平息叛乱之后,便修筑加固城池,在城里建起了楼台。 因为当时的代县城还不是州城,所以这座楼台就起名为边靖楼,意思是守卫北边,使之安宁,实际也带有纪念这次平叛成功的意思。 到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代县又恢复为州,这座边靖楼就成为州城的鼓楼了。 初建的边靖楼通高约10米,、楼分七楹,结构较小。 经历过近百年时间,到成化七年(公元1471 代县边靖楼 年),由于一场大火,将楼层的木构建筑全部烧毁。于是,当地官员又重新募资修建,将台基增高到4丈(13米多),楼身增高到8丈(近27米),通高增加到12丈(40米),依照原有式样,仍保留了7问楼阁。 3丈(10米)的台基中,有南北可通的石券门洞,气势颇为雄壮。楼的四 代县边靖楼 周,又建有廊坊,坊壁书录历年本州境内考取进士者的姓名。 成化建楼之后,又经过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两次大修,更显雄壮。 今存建筑基本保持了明清原式,台基高13米,长43米,宽33米,石券门洞纵贯南北。 楼身高26米,宽7间,深5间,四周仍为廊坊。整体建筑规整精巧,雄浑壮观。 登楼四眺,山河辽阔,塞上风光无限。楼上高悬“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三块大匾,真实地描绘了她的雄姿。 当地常将边靖楼与应县木塔、河北正定隆兴寺的铜铸菩萨像相比,有“代州鼓楼应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的谚语。 当你登临鼓楼,细心地研究了她的建筑结构之后,再来到楼下,观赏—下代州城内各式各样的民居,室内家具的构置,那一排排结构谨严浑厚的房舍,那一组组做工巧致的家具陈设,与这鼓楼的建造工艺相互辉映,会使你联想到代州木工技艺的悠久历史,为之而惊叹、感慨。 登代县边靖楼 雁门边靖楼,远眺滹沱流。 近俯文庙殿,中怀古代州。 代州由来久,梁柱几经修。 今人更诗咏,可怜章句囚。 囚与功名念,刀下缘木由。 刻于窗格上,刻于鼠雀偷。 城砖尽官字,脚下谁人羞。 旧日自鸣鼓,今日皮未留。 只叹杨家事,都系古渡头。 4.关于清贫的诗句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抄. 书生自古不清贫,一笔文才天下匀.——清 黄景仁《书生自古不清贫》 清贫聊自尔,素责将如何.——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之三 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释道元《景德传灯录》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zhidao神童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贫贱不能移——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5.关于骨气的诗句人有志,竹有节。 不怕人穷,就怕志短。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 英雄流血不流泪。 两腿直立的普通人,比屈膝下跪的名人高大。(土耳其)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 希望可以帮到你 6.关于清贫的诗词1.《贫居》唐.王建 眼底贫家计,多时总莫嫌。蠹生腾药纸,字暗换书签。 避雨拾黄叶,遮风下黑帘。近来身不健,时就六壬占。 2.《贫交行》唐.杜甫 翻手copy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3.《贫百居即事》宋度.陆游 月黑枭鸣树,灯残鼠穴墙。床空围纸被,室静爇枫香。 不恨言伤直,惟忧欲败刚。回头顾名利,百世永相忘。 4.《贫女》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5.《贫甚戏作绝句》宋问.陆游 贷米东村待不回,钵盂过午未曾开。 饥肠雷动寻常事,但误生台两鹊来。 6.《咏贫士 其五》晋.陶渊明 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阮公见钱入,即日弃其官。 刍槁有常温,采莒足朝餐。岂不实辛苦,所惧答非饥寒。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至德冠邦闾,清节映西关。 7.代县的成语方言晋方言中的玉米文化山西方言对“玉米”的叫法多达十余种,如“玉茭子”(太原、忻州、和顺、阳曲、代县、长治、静乐、娄烦)、“玉茭棒子”(太原北郊)、“玉茭”(高平、大同、平鲁)、“玉稻秫”(河津、吉县、文水读作yutaoshu,万荣、平陆读为yutaofu)、“稻秫”(洪洞的赵城,乡宁读作taoshu)、“棒子”(洪洞、临汾)、“玉麦”(绛县读作yumei)、“不落子”(石楼),还有“玉蜀黍”、“玉高粱”、“玉秫秫”、“玉秫”、“玉茭茭”、“包谷”、“玉谷”、“舜王谷”等。 在太原北郊方言中,将脱粒处理后的玉米槌形象地称为“玉茭子棒棒”,平鲁称之为“玉茭轴轴”,大同则直呼为“玉米棒子”,临汾称为“棒子箍箍”。在收割、加工玉米的过程中有关的叫法也甚为丰富,比如吉县方言称玉米脱粒为“化玉稻黍”,称“把玉米杆集中在一起”为“凑杆”;乡宁方言则将“收玉米”形象地称为“搬稻秫(su)”,临汾称为“搬棒子”等。 从玉米部位上来看,晋方言将“玉米秆”大多叫成“玉茭子棒”、“玉茭秆”,也有的叫成“玉茭棒”、“玉茭圪榄”、“棒子圪榄”等;河津方言将长在玉米顶端的雄性花穗称之为“天花”,代县、洪洞方言将长了霉的玉米穗子称之为“霉霉”。玉米粒可以磨成面,晋方言中对“玉米面”的叫法也有很多种。 如“玉米面”(忻州)、“玉茭面”(和顺、长治、武乡等)、“玉茭子面”(阳曲等)、“玉稻秫面”(乡宁)、“棒子面”(临汾、洪洞)等。玉米是山西人非常喜欢的一种食物。 成熟的玉米颗粒可以磨成面,也可以磨成糁子单独或与小米煮着吃,那一把黄澄澄的玉米面在山西姑娘媳妇们手中能“变”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如包食类有长治的“团子”(玉米面豆馅包子)、“黄蒸”(用玉米面制成,无馅)、武乡的“黄蒸”(玉米面蒸的窝头,形状是长的,分有馅和无馅两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