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穆旦的诗歌《春》赏析春 穆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春,是一个被古今中外诗人写得太多的题材。想到它,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一系列相关词语与意象。那么,如何用陈旧的想像写出新的、给人以强烈感受的"春之歌"呢?新的感觉方式、新的诗学观念以及新的词语力量都是必须的。 穆旦是四十年代"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也是现代诗人中非常成功的一个,他的创作被誉为"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性"(袁可嘉语)。他对英美现代诗人特别是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熟悉,对他们的诗歌理论与批评理论的吸收,以及他年轻的活力,都使他的诗歌具有突出的现代特质。在《春》这首小诗中,这一切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诗歌内在的张力和戏剧性,往往将一系列充满对抗、冲突的词语和意象组织在一起,以形成错综、复杂而又强烈的抒情形式。在穆旦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三组不同色调的词语。其一是强烈而动感的:火焰、摇曳、渴求、拥抱、反抗、伸、推、点燃;其二是静态的:绿色、土地、看、归依;这是草与花朵的对立, 春天内在的对立;也是"醒"与"蛊惑"的对立,是人生青春期燥动的欲望与诗人沉思形象的对立。"窗子"是一种媒介,它分隔又联系了"欲望"与"看",从而带来第三组体现着张力共存的词语:紧闭、卷曲、组合。这三组词汇相互交织,组构了诗歌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诗歌沉挚、坚实、富有现代感的抒情基调;紧凑而充满张力的语言;以及饱满的节奏和集中的意象。 那么,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是醒来,是第一次的诞生和再生,但也是欲望与沉迷的诱惑;是飞扬的歌声与敞开的欢乐,也是沉滞的泥土与紧闭的肉体;是燃烧、分散、反抗,也是散乱之后新的组合与新生。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诗人春心的萌动和诗心的勃发。黎明、早春、二十岁的青春三位一体,恰如光、影、声、色的赤裸与感官的和思想的敞荡,它们共同等待新的组合的出现。 诗人感受到对立观念的冲突:清醒/沉醉、沉滞/飞扬、根基/摆脱,通过与"春"相关的生动意象他们得以表现出来:绿色/火焰、拥抱/反抗、紧闭/赤裸、土地/花朵、泥土/歌、卷曲/伸入。诗人的情绪也在变化着,从暖风吹来的烦恼和欢乐,到紧张的痛苦。如窗和眼,他沉醉和观看着;如鸟,他歌唱和期待着。这是对生命中的新生和强力冲动的迷恋与等待。 2.穆旦后期的诗作及内容**以后,1975到1977年,创作的晚期,主要作品有《智慧之歌》《冬》《神的变形》等。 从《智慧之歌》可以看到,诗人尽管知道自己“走到了幻想的尽头”,却无颓废伤感的情绪,因为他毕竟有过希望和欣喜。“每一片叶子标记着一种欢喜”,这欢喜是“青春的爱情”;是“喧腾的友谊”;是“迷人的理想”。虽然爱情如“灿烂的流星”,已经“永远消逝了”;友谊也被“社会的格局”和“生活的冷风”所取代;迷人的理想也“终于成笑谈”,剩下的只有痛苦,痛苦充塞于日常生活的每一处,“只有痛苦还在,它是日常生活”,但是,诗人并未就此放逐自己而沉沦,却更清醒地审视自我,更坦然地面对困境,并从日常生活的痛苦与绝望中去咀嚼人生的智慧。“但惟有一棵智慧之树不凋,/它以我的苦汁为营养,/它的碧绿是对我无情的嘲弄,/我诅咒它每一片叶的滋长”,这棵“智慧之树”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苦难重重,却能枝繁叶茂,生命常青,因为它将生活的苦汁当作智慧的营养,这是何等达观的人生态度,何等积极的人生哲学。在这里,诗人传达的不是老年沧桑沉郁的情怀,而是历经苦难之后的一种豁达超然的心态。 《冬》在组诗中尤为突出,它大约是穆旦生前最后一首诗作,凝聚和概括了诗人晚年的人生感受和思考。在北方寒冷的冬季里,诗人反复吟颂“人生本来是一个严酷的冬天”,寒冷使心灵变得枯瘦,就连梦也经不起寒风的嘶吼,惟有友谊和亲情聊可慰藉,惟有工作可以抵御它的侵袭。诗的最后一节特别感人,诗人以平实朴素的笔调,描写冬夜旷野里一群粗犷旅人,在简陋的土屋里经过短暂的歇息后,又跨进无边黑夜,走上漫漫长旅,在“枯燥的原野上枯燥的事物”的广漠背景上,这些粗犷人群的身影使人怦然心动,它象征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绝望的边缘里,诗人仍不放弃生存、抗争和追问的努力。王佐良曾特别提到《冬》之于穆旦的意义,“当它还以手稿形式在朋友间流传的时候,引起了安慰和希望:安慰的是,经过将近30年的坎坷,诗人仍有那无可企及的诗才,写得那样动人;希望的是,虽然这诗的情调是沉静而又哀戚的(试看每一节都以‘严酷的冬天’作结),但有点新的消息,恰恰在‘严酷’之前端出了‘跳动的生命’,‘人生的乐趣’,‘温暖’。当时‘四人帮’已倒,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未召开,但人们心里充满了期待,所以朋友们也觉得这一下好了,穆旦将有第二个花期了,而且必然会写得更深刻,更豪迈,像《冬》所已预示了的那样。”并且还说:“他的这首《冬》可以放在他最好的作品之列,而且更有深度。”[4](p6)《冬》不仅代表了穆旦后期的创作成就,而且在他整个创作中也非常突出。它表明,穆旦经过漫长诗歌翻译生涯,以及人生的不断磨砺与锤炼,其诗歌技艺越发娴熟精湛了。 《神的变形》是一出小小的诗剧,可是其内涵却包蕴了历史上的各种权力运作的机密,而作品的直接针对性,更让人联想?**"时期中国达到社会现实。诗剧中有四个人物:神、魔、权力、人。通过这四个人物戏剧性的冲突与联系,它展示了一个人类历史悲喜剧的寓言,同时也是一个酸楚的预言。富于理性的思考、以思想入诗是穆旦诗歌一贯的特色,这首诗也不例外。 3.谁能提供几首穆旦的诗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版的诗集有《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47)、《旗》(1948)、《穆旦诗全集》(1996)。感谢罗池先生精心制作的穆旦诗全集电子版,欢迎访问穆旦——新诗的终点网站。 两个世界 看她装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 五色羽毛镶着白边, 粉红纱裙拖在人群里面, 她快乐的心飘荡在半天。 美丽可以使她样子欢喜和发狂, 博得了喝彩,那是她的渴望; “高贵,荣耀,体面砌成了她们的世界! 管它什么,那堆在四面的伤亡?”…… 隐隐的一阵哭声,却不在这里; 孩子需要慈爱,哭嚷着,什么,“娘?” 但这声音谁都不知道,“太偏僻!” 哪知却惊碎了孩子的母亲的心肠? 三岁孩子也舍得离开,叫他嚎, 女人狠着心,“好孩子,不要哭—— 妈去做工,回来给你吃个饱!” 丝缸里,女人的手泡了一整天, 肿的臂,昏的头,带着疲倦的身体, 摸黑回了家,便吐出一口长气…… 生活?简直把人磨成了烂泥! 美的世界仍在跳跃,眩目, 但她却惊呼,什么污迹染在那丝衣? 同时远处更迸出了孩子的哭—— “妈,怕啊,你的手上怎么满铺了血迹?” 1933年 -------------------------------------------------------------------------------- 夏夜 黑暗,寂静, 这是一切; 天上的几点稀星, 狗,更夫,都在远处响了。 前阶的青草仿佛在摇摆, 青蛙跳进泥塘的水中, 传出一个洪亮的响, “夜风好!” 1933年6月24日 -------------------------------------------------------------------------------- 一个老木匠 我见到那么一个老木匠 从街上一条破板门。 那老人,迅速地工作着, 全然弯曲而苍老了; 看他挥动沉重的板斧 像是不胜其疲劳。 孤独的,寂寞的 老人只是一个老人。 伴着木头,铁钉,和板斧 春,夏,秋,冬……一年地,两年地, 老人的一生过去了; 牛马般的饥劳与苦辛, 像是没有教给他怎样去表情。 也会见:老人偶而吸着一支旱烟, 对着漆黑的屋角,默默地想 那是在感伤吧?但有谁 知道。也许这就是老人最舒适的一刹那 看着喷着的青烟缕缕往上飘。 沉夜,摆出一条漆黑的街 振出老人的工作声音更为洪响。 从街头处吹过一阵严肃的夜风 卷起沙土。但却不曾摇曳过 那门板隙中透出来的微弱的烛影。 9月,29日,1934年 http://www.shigeku.org/xlib/xd/sgdq/mudan.htm这个网站里很多 4.求穆旦的一首诗的全篇“这才知道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这是穆旦的诗句,摘自《冥想》第2节。全诗是这样的: 把生命的突泉捧在我手里, 我只觉得它来得新鲜, 是浓烈的酒,清新的泡沫, 注入我的奔波、劳作、冒险。 仿佛前人从未经临的园地 就要展现在我的面前。 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 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 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 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 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 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这首诗写于1976年,当时穆旦已经年近六十,可是诗句的新鲜、锐利并不逊于他年轻时写的那些不朽的篇章。我是因为这句诗爱上穆旦,而不是象很多穆旦的粉丝一样从他的《诗八首》开始惊艳。 《诗八首》当然是穆旦作品中最灿烂的篇章之一,每一个字都散射着钻石般锐利而清冷的光芒,而我很惭愧,跟大多数同龄人一样,穆旦的名字被我们忽视,他的身影被历史的尘埃湮没,要靠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时间揭开布满尘土的一角窗帘,电光火石间,他光芒四射,我的眼睛被灼痛,我的心被洞穿——从此,爱上穆旦。 穆旦,这个中国三四十年代早熟又早慧的天才诗人。 读到他的这句诗,我才知道,很久以前钟爱的泰戈尔的诗句“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是多么柔弱苍白。也许那时候毕竟太年轻,躁动不安的惨绿少年,需要泰戈尔的宁静温柔抚慰我们的灵魂。 如今的我更加喜欢沉淀的智慧,更加欣赏清平的理性,泰戈尔的蔷薇色花园离我远去,我一面欣慰,另一面也终不免遗憾。 穆旦是智性诗人的代表。 在三十年代的中国诗坛,曾经崛起了一个“以智慧为主脑”的主智诗的潮流,被称为新的智慧诗。卞之琳、废名、冯至把哲理的思考溶化在象征性的意象中,隐藏在抒情诗整体的构造中,他们的诗为哲理思想找到了象征的肢体,他们的优秀作品使智与情达到了溶化为一的程度。 此时,有一个清华的年青人开始接触到了艾略特。刚刚翻译过来的《荒原》诗集不仅从形式上而是从精神上和创作理念上都深深影响了这个青年人――穆旦。 从此,使用着欧化的语言,跳动的语言,现代的语言的穆旦,开始了他辉煌的诗歌创作历程。 穆旦的诗中颤动着痛苦与清醒,闪着冬日阳光下深紫的群山顶上千年冰雪般的锐利光芒。 读他的诗,心中总是先产生疼痛,再副生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