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扶桑的诗句1、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 先秦 屈原 《九歌 东君》 2、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 先秦 屈原 《离骚》 3、弯弓挂扶桑 魏晋 阮籍 《咏怀》 4、濯足扶桑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 5、回车挂扶桑 唐 《短歌行》 6、双眸竟入扶桑晓 宋 黄裳 《渔家傲·已送清歌归去后》 7、乌辔上扶桑 宋 王之道 《满庭芳·紫角初繁》 8、揽辔扶桑初晓 宋 魏了翁 《水调歌头·三十作龙首》 9、莫怪扶桑最先照 宋 释正觉 《偈颂二百零五首》 10、又看红日起扶桑 宋 宋太宗 《缘识》 2.关于Tara的一首歌歌名是 像印第安人偶一样 补充一下 前面和全英路唱歌的就是 宝蓝 不是 宇蓝。 你可能直接看的剪辑版,唱歌前全英路介绍自己和女儿宝蓝一起唱歌。 宝蓝那天晚上的眼妆 就是那样,所以看着有点不像。 他们父女三人都不高, 小窍门:比全英路矮的是宝蓝(155),和他差不多甚至高一点点的是宇蓝(160)。 你自己看看你想要的那首歌的现场 那就是宝蓝 眼妆一模一样。 这个吧知道这个的我估计不超过三个 哈哈哈哈 3.关于“海燕”的诗句有哪些1. 唐·张九龄《归燕诗》 海燕岁微渺,乘春亦暂来。 译文: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着春天也只是暂时回到北方。 2. 唐·沈佺期《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译文:郁金香涂饰在卢家少妇的楼堂,海燕栖息在用玳瑁装饰的屋梁。 3. 唐·许浑《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 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 译文:客人像一只孤燕在夕阳西下之时向西飞走,站在禁城宫外远远注视着显贵人家的住宅。 4. 五代·冯延巳《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 译文:远处,传来了美妙悠扬的筝乐声,是那么的赏心悦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双双穿过门帘,扑向春天温馨的怀抱。 5. 宋·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译文:海外的燕子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在玩斗草游戏。 江边的梅子已落了,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 4.关于鹤的诗句唐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丹顶宜承日,霜翎不染泥”(刘禹锡《鹤叹》)、“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白居易《池鹤二首》)、“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杜牧《鹤》)、“精含丹而星曜,顶凝紫而烟华”(鲍照《鹤舞赋》)、“羽翼光明欺积雪,风神洒落占高秋”(郑谷《鹤》)、“丹砂结顶煜有辉,咳吐璀错生珠玑”(刘伯温《云鹤篇赠詹冈》)、“丹砂作顶耀朝日,白玉为羽明衣裳”(谢缙《题松竹白鹤图》)。 鹤行走时,细腿高抬,挺胸昂首,迈着“矩步”,从不萎萎缩缩,徐缓而高雅,有一种“绅士”风度,透着阳刚之气。诗人们写道:“徘徊幽树月,嘹唳小亭风”(张籍《和裴司空以诗请刑部白侍郎双鹤》)、“徐引竹间步,远含云外情”(刘禹锡《鹤叹》)、“夕阳滩上立徘徊,红蓼风前雪翅开”(韦庄《失鹤》)。 诗人们写鹤的飞,凌霄直上,翱翔万里。“欢呼良自适,罗列好相依”、“远集长江静,高翔众鸟稀”(张九龄《羡鹤》)、“翱翔一万里,来去几千年”(李峤《鹤》)、“匝日域以回鹜,穷天步而高寻”(鲍照《鹤舞赋》)、“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东游扶桑略西极,上下九天仅咫尺”(谢缙《题松竹鹤图》)、“分飞共所从,六翮势摧风”(杜牧《别鹤》)、“苍波万里茫茫去,驾风鞭霆卷云路”、“四海明月五湖风,飞冲直上凌虚空”(友鹤仙《友鹤吟》)。 “应吹天上律,不使尘中寻”(孟郊《晓鹤》)、“闲整素仪三岛近,回飘清唳九霄闻”(李绅《忆放鹤》)、“秋霄一滴露,声闻林外天”(元稹《和乐天感鹤》)、“清音迎晓日,秋思立寒蒲”(杜牧《鹤》)、“清响彻云霄,万籁悉以屏”(于谦《夜闻鹤唳有感》)。 :“双舞庭中花落处,数声池上月明时”(刘禹锡《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叠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临霞”、“始连轩以凤跄,终宛转而龙跃”、“惊身蓬集,矫翅雪飞”(鲍照《舞鹤赋》)、“羽毛似雪无瑕点,顾影秋池舞白云”(李绅《忆放鹤》)。 5.关于洱海的诗句或名言海云南记 之二十六 郭沫若 大理(七绝) 风花雪月古城开, 洱海苍山次第排。 玉塔生辉金殿衬, 千秋佛国庶民来。 三塔矜高古, 郭沫若 回思贞观年;苍山韵明月,奇石吐云烟;相在心胸外,凉生肘腋间;天 功人力代,海外竞珍传 《阙题》 年代: 近代 作者: 柳亚子 天南义旅起堂堂,司隶威仪旧帝乡。 小挫纵然闻洱海,大勋终望集昆阳。 一成兴夏诛寒浞,三户亡秦忆楚王。 好待收京传露布,十三陵畔奠先皇。 咏滇茶》 年代: 清 作者: 陈维崧 胭脂绣缬,正千里江南,晓莺时节。 绛质酣春,红香宠午,惟许茜裙亲折。 晓印枕痕零乱,浅晕酒潮明灭。 春园里,较琪花玉茗,娇姿更别。 情切,想故国。 万里日南,渺渺音尘绝。 灰冷昆明,尘生洱海,此恨拟和谁说?空对异乡烟景,蓦记旧家根节。 春去也,想蛮花[犬旁+乞]鸟,泪都成血。 6.关于潇雨的诗句1.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 苏轼写的《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 、《春夜喜雨》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 、《秋宿湘江遇雨》年代: 宋 作者: 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5.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滴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6.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7.关于雁的诗句大全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忆秦娥娄山关》 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陆游《幽居》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 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 陆游在《夜归》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的《塞下曲》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胡雁度日边,风雪迷河洲—— 李白《千里思》 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贺朝《从军行》 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 李廓《送振武将军》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李益《春夜闻笛》 秋雁多夜飞,前群后孤来。e68a84e799bee5baa631333361323466——梅尧臣《秋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纱》春恨词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李商隐(霜月)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温庭筠(瑶瑟怨)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沈如筠(闺怨)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8.关于马的诗句有哪些我回你个带马字的诗句: 1.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 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3.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5.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 马寅识路真疲路, 蝉到吞声尚有声。 (黄景仁《杂感》) 7.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8. 好山好水看不足, 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池州翠微亭》) 9.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南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0.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11.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 12.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 13.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14.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15.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 16.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李白《长干行》) 17.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18. 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19.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王绩《野望》) 20.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