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玉楼春》【赏析】 宋祁(998-1061),字子京,北宋时期安陆人。幼年同兄宋庠随父在外地读书,稍长离父还乡。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与兄宋庠同举进士,排名第一,兄宋庠第三。皇太后认为弟弟不可以在哥哥之前,因而改为宋庠第一。后来宋祁官作至工部尚书。兄弟二人都已能文著名,当时称“二宋”。宋祁还曾经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全宋词》录其词六首。 这首《玉楼春》在歌咏春天中,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特别是上阙结句的一个“闹”字把春天点染得生机勃勃,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者时任上书之职,因而被称为“红杏上书”。 上阕:写的是初春时节绚丽的景色,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艳、鲜活涌动的画面。 作品起句“东城渐觉风光好”以舒缓的叙述的语气娓娓道来,从表面看似呼是很不经意,但句尾之处的 “风光好”却饱含了诗人对春天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起到了一个总的概括作用。这城东风光究竟好在哪儿,好到什么程度?接下来的三句则对“风光好”的具体描绘展示。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便是近处的“縠皱波纹迎客棹”,诗人把读者的注意力导向波澜不惊的盈盈春水,那微风中如同棉纱褶皱一样的春水湖面,仿佛是在向游人招手表示欢迎致意,人们在几许的文字中仿佛听到了船上游人们欢乐的笑声。“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两句诗人把视线由近及远地从湖面导引到远处的 “绿杨烟外”和“红杏枝头”,“绿杨烟外”何如?还带着拂晓时分微微的寒意;“红杏枝头”又如何?让读者意想不到的是竟然是“春意闹”,一个“闹”字“闹”出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原本已大好的春光更点染得生机勃勃,盛意盎然、热闹。真可谓“闹”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下阕:写的是诗人现实的内心感受。诗人抒写了人生如梦,时光稍纵即逝,应及时享乐的情趣。然而在写法上却是有意从主观情感上对美好的春光再一次做了有力的烘托。 在“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两句中,诗人着意从功名利禄这两个方面来衬托春天的可爱与可贵。词人当时身居要职,官务缠身,很少有机会或心思刻意从春天里寻求人生的乐趣,故曰“浮生长恨欢娱少”。于是,就有了宁弃“千金”而不愿放过从春光中获取短暂“一笑”的感慨。既然春天如此可贵可爱,词人自然禁不住“为君持酒劝斜阳”,且感叹“且向花间留晚照”的强烈愿望。尽管这一愿望并不现实,夕阳不可能为之而多留一会儿,但是却能够更充分地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珍视,对光阴的爱惜之真情。进而烘托了春光之美好和令人想往,两人珍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玉楼春宋祁2.下阕即景抒情,为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可)2。 拟人手法。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珍视和对光阴的爱惜之情(惜春、惜时的思想感情)。 (意思对即可)【解析】1。 试题分析: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一个“闹”字不仅写出了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渲染出来了。它运用通感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情况点染得十分生动,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此题考查炼字,炼字答题步骤:①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④想想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是否有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试题分析:“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为君我端起斟满美酒的金杯,真诚地邀请夕阳,让它共同和我们一起干杯:希望金色的晚霞夕照,能够慢慢逝去,多在美丽的花丛中停留一会儿!这要求是“无理”的,因此也是不可能的,却能够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春天的珍视,对光阴的爱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3.宋祁的<<玉春楼>>谁会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 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作者: 宋祁(998-1061) 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仁守天圣二年(1024)与其兄宋庠同举进士。初任复州军事推官。召试,授直史馆。历官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曾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与其兄庠齐名,时呼“小宋、大宋”。因其词《玉楼春》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人称红杏尚书。为人喜奢侈,多游宴。其词多抒写个人生活情怀,未摆脱晚唐五代艳丽旧习。但构思新颖,语言流丽,描写生动,一些佳句流传甚广。原有文集一百五十卷,已散佚。清人辑有《宋景文集》;近人辑有《宋景文公集》;赵万里辑有《宋景文公长短句》。 注释: ①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②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赏析: 这首词是当时誉满词坛的名作。词中赞颂明媚的春光,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情趣。上片写春日绚丽的景色,颇有精到之处,尤其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点染得极为生动。下片抒写寻乐的情趣。全词想象新颖,颇具特色。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沈雄《古今词话》:人谓“闹”字甚重,我觉全篇俱轻,所以成为“红杏尚书”。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随意落墨,风流闲雅。起两句,虚写春风春水泛舟之适。次两句,实写景物之丽。绿杨红杏,相映成趣。而“闹”字尤能撮出花繁之神,宜其擅名千古也。下片一气贯注,亦是动人轻财寻乐之意。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小题1: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可) 小题2:拟人手法。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珍视和对光阴的爱惜之情(惜春、惜时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不仅写出了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渲染出来了。它运用通感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情况点染得十分生动,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大好春光。此题考查炼字,炼字答题步骤:①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④想想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是否有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为君我端起斟满美酒的金杯,真诚地邀请夕阳,让它共同和我们一起干杯:希望金色的晚霞夕照,能够慢慢逝去,多在美丽的花丛中停留一会儿!这要求是“无理”的,因此也是不可能的,却能够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春天的珍视,对光阴的爱惜。 5.玉春楼 宋祁这首词上阙如何描写春色的本词歌咏春天,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上片写初春的风景。起句“东城渐觉风光好”,以叙述的语气缓缓写来,表面上似不经意,但“好”字已压抑不住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以下三句就是“风光好”的具体发挥与形象写照。首先是“縠皱波纹迎客棹”,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盈盈春水,那一条条漾动着水的波纹,仿佛是在向客人招手表示欢迎。 然后又要人们随着他去观赏“绿杨”,“绿杨”句点出“客棹”来临的时光与特色。“晓寒轻”写的是春意,也是作者心头的情意。 “波纹”、“绿杨”都象征着春天。但是,更能象征春天的却是春花,在此前提下,上片最后一句终于咏出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绝唱。 如果说这一句是画面上的点睛之笔,还不如说是词人心中绽开的感情花朵。“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6.宋祁的<<玉春楼>>谁会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 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作者: 宋祁(998-1061) 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仁守天圣二年(1024)与其兄宋庠同举进士。 初任复州军事推官。召试,授直史馆。 历官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曾与欧阳修同修《新唐书》。 与其兄庠齐名,时呼“小宋、大宋”。因其词《玉楼春》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人称红杏尚书。 为人喜奢侈,多游宴。其词多抒写个人生活情怀,未摆脱晚唐五代艳丽旧习。 但构思新颖,语言流丽,描写生动,一些佳句流传甚广。原有文集一百五十卷,已散佚。 清人辑有《宋景文集》;近人辑有《宋景文公集》;赵万里辑有《宋景文公长短句》。 注释: ①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②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赏析: 这首词是当时誉满词坛的名作。 词中赞颂明媚的春光,表达了及时行乐的情趣。上片写春日绚丽的景色,颇有精到之处,尤其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点染得极为生动。 下片抒写寻乐的情趣。全词想象新颖,颇具特色。 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沈雄《古今词话》:人谓“闹”字甚重,我觉全篇俱轻,所以成为“红杏尚书”。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随意落墨,风流闲雅。起两句,虚写春风春水泛舟之适。 次两句,实写景物之丽。绿杨红杏,相映成趣。 而“闹”字尤能撮出花繁之神,宜其擅名千古也。下片一气贯注,亦是动人轻财寻乐之意。 7.桂棹兮兰枻的棹怎么读只要正确的音棹zhào 同“棹”, 形声。 从木,卓声。 【解释】: (1)本义:长的船桨 棹,短曰楫,长曰棹。 ――《韵会》 桂棹兮兰枻。——《楚辞•九歌•湘君》 又如:棹竿(竹竿制作的船桨) (2)泛指船桨 短棹沿洄野兴浓。 ——陆游《泛舟》 又如:短棹(短把的船桨) (3)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4)划船:“或命巾车,或~孤舟”。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晋•陶潜《归去来兮辞》 又如:棹船(划船); 棹力(船桨划水之力); 棹舟(划船); 棹卒(操棹行船的兵士) (5)船:~夫(船家)。 归~。 发战棹东下。 ——《宋史•太祖本纪》 春歌弄明月,归棹落花前。——徐彦伯《采莲曲》 又如:棹夫(船夫); 棹郎(船夫); 棹楫(船桨); 棹影(船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