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北宋词人蔻准

1.宋代状元哪一个省最多

宋代状元的地理分布 两宋118名状元中,目前尚有李景阳、张拱、刘察、刘寅4人籍贯等考,而王整、李釜两人的籍贯尚存疑。

其余112人中,北宋63人,南宋49人。由于北宋建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而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且两者的疆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必须有分有合地考查其地理分布情形。

先看北宋。 河南省19名:王尧臣、王拱辰、吕蒙正、安守亮、安德裕、孙仅、孙何、孙暨、刘蒙叟、许安世、李常宁、李肃、宋准、张去华、张师德、时彦、姚晔、贾黯、蔡薿。

山东省10名:王俊民、王曾、李迪、苏德祥、张唐卿、胡旦、柴成务、梁固、梁灏、蔡齐。 福建省6名:叶祖洽、许将、徐铎、徐奭、章衡、黄裳。

四川省5名:马涓、何栗、苏易简、陈尧咨、陈尧叟。 江西省5名:马适、何昌言、何涣、刘辉、彭汝砺。

江苏省5名:王昂、吕溱、佘中⑤、莫俦、霍瑞友。 湖北省4名:冯京、毕渐、宋庠、郑獬。

浙江省3名:沈晦、贾安宅、程宿。 山西省2名:王嗣宗、张观。

安徽省2名:杨寘、焦蹈。 陕西省1名:杨砺。

湖南省1名:王世则。 可见,北宋状元主要集中在河南、山东两省。

这两省共29名,占63人的46。63%。

福建省也较突出。北宋时代,它还算边远地区,状元数亦占近10%。

北宋状元集中在河南、山东两省,这首先是地利使然。咸平元年(998)孙仅那一样共取进土50名,便几乎都是河南省的举子,而且其中大多数是京城开封府籍的(见《容斋随笔》第371页)。

虽然不排除里面有冒籍应考者,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现象是显而易见的。 另外,还有政治因素。

太祖开科取土时,建都于杭州的吴越政权和建都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市)的南唐政权尚未归附,而且前者占有今浙江及江苏的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后者占有今江苏大部、安徽的中南部、江西全省及福建南部、广西北部。 南唐还自行开科取土,所以东南几省的一般读书人是不可能到汴京去应试的。

到太宗朝,吴越纳土,南唐被灭,但鉴于南唐君臣的荒淫误国,南唐文人作品的浮艳轻靡,朝中大臣又往往看不起南方读书人。直到真宗大中样符八年(1015),拟在蔡齐(山东人)和萧贯(江西人)两人中挑选状元之时,知枢密院事寇准还对真宗说,萧贯是“南方下国之人,不宜魁多士”(见《续资治通鉴》卷三十二,总第713页)。

这种歧视南方士子的观念,自然有利于河南、山东等地读书人参与科举竞争。 再者,北宋前期的元老重臣及操选政的大臣多为太祖、太宗从北周带过来的北方人,而“糊名考核”的制度至淳化二年采纳莆田人陈靖的建议方才确立(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三,总第282页)。

即使糊了名,考官在感情上也不能说没有倾向性,何况有22科并未糊名(见《文献通考》卷三十二)。这方面也不利于南方士子。

再看南宋。 此时,淮河以北大片国土已为金人所有,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都不在版图之内,这些省份的举子当然不可能到临安来参加考试。

由于都城在浙江省内,浙江人又得了地利,乃至人和。据《浙江通志》载,仅鄞县(即今浙江鄞县市)一县考中进士的,嘉定七年(1214)那一榜有17人,十年(1217)那一榜有20人。

到宝庆二年(1226)那一榜竟达37人。当时,北方人不能过江南下,南方不少省份又因兵荒马乱,不便到临安,好几次考试时,应试者多为江苏、浙江人(见《宋史·选举志》)。

鄞县人读书好学的多,所以每榜考上的进土都比较多。 具体说来,南来状元地理分布如下: 浙江省20人:王十朋、王龙泽、王会龙、王佐、木待问、方山京、方逢辰、毛自知、刘章、刘渭、陈亮、张九成、周坦、徐俨、赵建大、姚颖、袁甫、留梦炎、傅行简、詹騤,占南宋状元总人数的40。

80%。 福建省13人:吴叔告、余复、陈文龙、陈诚之、邹应龙、郑侨、郑性之、黄公度、黄定、黄朴、梁克家、曾从龙、萧国梁,占26。

50%。 江苏省5人:卫泾、阮登炳、李易、黄由、蒋重珍,占 10。

20%。 江西省5人:文天祥、汪应辰、徐元杰、姚勉、张渊微,占10。

20%。 安徽省3人:吴潜、张孝祥、周震炎。

四川省1人:赵逵。 湖南省1人:王容。

广东省1人:张镇孙。 这四省共6人,占12。

24%。 南宋状元分布情况最特别的省份是福建。

它并不占地利,也许还占不到人和,但是状元数大大超过了毗邻浙江的江苏、安徽和江西。人们说江苏的苏州为“状元之乡”,那是明清时代的情形。

它在北宋没出一个状元,到了南宋也只有黄由和阮登炳为苏州籍。两宋合起来,状元最多的省是浙江,共23人,占总数(112人,下同)的20。

54%。其次是福建和河南,都是19名,各占16。

96%。

2.王国维为何评纳兰性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容若 读《纳兰词》,总忘不了里面那首《寻芳草·萧寺纪梦》。

词曰: 客夜怎生过?梦相伴绮窗吟和。薄嗔佯笑道:“若不是恁凄凉,肯来么?”来去苦匆匆,准拟待晓钟敲破。

乍偎人一闪灯花堕,却对着琉璃火。 作者客行他乡,寓居古寺,夜间梦见了和妻子的恩爱缠绵。

在这个浪漫的梦里,夫妇二人窗前联句,琴瑟相和;妻子一句“薄嗔”,尤其非比寻常。那说的是:要不是嫌外面凄凉,你怎肯回家伴我?它表面上似乎是埋怨丈夫,可这“恩怨相尔汝”的儿女情话,内里爱意却至真至深。

然而依偎温存之际,灯花坠落,美梦消散;强睁倦眼,惟有佛门青灯寂寂相对;向时乐事,无非虚空。当然,以真幻对照、哀乐相映之法作纪梦词,多半是沿着东坡名作《江城子》的路数在走,算不上新鲜。

可这一篇小令,情感表达毕竟是细腻的、独到的,不单写活了行役中人对妻子的思念,还透出浮生若梦的凄凉感。读者玩味之,恐怕是不难产生共鸣的。

那么,写出如此深婉、缠绵之作的纳兰性德,会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词人的圈子里,上面这样的作品,似乎非漂泊在外的多情种不能道出。单有真情,却无真实的人生遭际,则情多半找不到激活的际遇,就会流于“无故寻愁觅恨”。

而单有浪迹天涯的经历,却无敏感的情种灵心,则吮毫落笔,怕往往要犯空洞、粗豪的毛病。纳兰性德,偏就是一位长年奔波于行役途中的性情中人。

熟悉“红学”的人多半知道,曾有不少老夫子,竟把他当作贾宝玉的原型。如此论断固不无捕风捉影之嫌,然而细究之,也多少是事出有因的。

性德乃是康熙朝大权臣明珠之子。他的家庭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府一般,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

而明珠恰又是雅好艺文之辈。按《啸亭杂录》的记载,其人“居处无不锦卷牙签,充满庭宇”。

这样,成长于斯的少年性德,自幼便在妙品名迹中神驰卧游,同时又衣食丰足、无俗务劳心。他曾对友人梁佩兰说:“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至语,以其言情而入微。”

一句话,既道出了他的审美趣尚,也多少暗示了他的性格。而也就是这么一个从贵族家庭中走出的细腻公子,甫一入仕就当上了康熙皇帝的侍卫,而且是由三等直升到一等。

这种经历,当然带给了他荣耀。可它终归也带给了这位年轻公子远离亲人、居无定所的生活。

看看性德的履历,就能知道,从当上侍卫到英年早夭,短短八年左右,他几乎时时都在奔忙。康熙巡视京畿、驾幸汤泉、慰问边塞、祭祀白山、西游五台、南下江浙,每次都有他出警入跸、随驾扈从。

尤其是康熙二十一年,他还跟随朗谈远赴黑龙江上游,为的是侦察俄军动向。可以说,作为皇帝的高级跟班,性德一入此道,就再没有了少年时代的潇洒自在、无拘无束,更鲜能得闲与妻儿长相厮守。

既然如此,前举感人至深之作出自他手,又何足为怪呢? 性德并非没有政治抱负,可三十一岁就撒手人寰,让他没有机会以事功知名。能让他时时为后人所纪念的,惟有那词人的身份而已。

《寻芳草·萧寺纪梦》只是遗珍之一。倘若翻开一部《纳兰词》,读者自不难读到足可与之媲美的佳作。

他出色的作品,不少与爱情生活有关。除了行役相思成为创作诱因,爱妻卢氏的早逝,尤其刺激他写出二十多首优秀的悼亡词来;这数量在此前词史上无人能及,质量也足以上比苏轼、贺铸。

当然,他词作里吟咏边塞生活、感叹生命辛酸者,同样每有佳构。而他作词的典型特征就是兼得凄婉细腻与真率自然,颇有李后主、晏小山遗风。

王国维以“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许之,或未必中肯,不过若说他至少为明清两代间一流词家,应当是不算过分的。

3.宋代著名词人王沂孙的简介

王沂孙 宋末词人,身世与生卒年不详。

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仙;家住玉笥山,亦号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工文词,广交游,同时代的周密称他“结客千金,醉春双玉”(〔踏莎行〕《题中仙词卷》),元兵入会稽,杨连真伽掘宋帝六陵,王沂孙与唐珏、周密等赋《乐府补题》,托意莲、蝉诸物,以抒愤慨,寄托亡国之恸。至元中一度出为元朝庆元路学正(相当于教育局局长),但内心自责不已不久辞官。

晚年往来杭州、绍兴间。去世时大约50多岁。

与周密、张炎、蒋捷并称宋末词坛四大家。有《花外集》(一名《碧山乐府》),存词60余首。

王沂孙生前和身后声名都不显,直至清初朱彝尊编《词综》,才辑选他的几首词作,归入吴文英这一流派。此后影响极大的常州词派继起,对王沂孙推崇备至,其声名才为后世学人所知。

王沂孙今存词60馀首,风格近周邦彦、吴文英,含蓄深婉,如〔花犯〕《苔梅》之类。其清峭处,又颇似姜夔。

所以张炎说他“琢语峭拔,有白石意度”。尤以咏物为工,代表作如〔天香〕《龙涎香》、〔水龙吟〕《白莲》、〔齐天乐〕《蝉》、〔齐天东〕《萤》、〔眉妩〕《新月》、〔庆清朝〕《榴花》等,皆善于体会物象以寄托感慨。

其词层次章法缜密,在宋末格律派词人中,是一位有显著艺术个性的词家。然而用意过深,又好用典使事,作品往往流於晦涩,有伤真率自然之美。

入元以后作品,情绪尤为低黯,被称为亡国哀音。 清代常州派词家对王沂孙这种深密典雅的咏物词体,大加赞赏。

如周济称“咏物最争托意。隶事处以意贯串,浑化无痕,碧山胜场也”(《宋四家词选序论》)。

陈廷焯以为王沂孙“感时伤世之言,而出以缠绵忠爱,诗中之曹子建、杜子美也”(《白雨斋词话》),推崇备至,不无溢美之处。 其词集《碧山乐府》,一称《花外集》,《花外集》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印斋所刻词》本,孙人和校刊本。

水龙吟.落 叶 晓霜初着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 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

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 想重崖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

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 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 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无闷.雪 意 阴积龙荒,寒度雁门,西北高楼独倚。

怅短景无多,乱山如此! 欲唤飞琼起舞,怕搅乱纷纷银河水。 冻云一片,藏花护玉,未教轻坠。

清致,悄无似。 有照水一枝,已搀春意。

误几度凭阑,莫愁凝睇。 应是梨花梦好,未肯放东风来人世。

待翠管吹破苍茫,看取玉壶天地。 天香·龙涎香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

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 红瓷侯火,还乍识、冰环玉指。

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 几回殢娇半醉,翦春灯、夜寒花碎。

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 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

谩惜余薰,空篝素被。 【注释】 上阙细致地描绘龙涎香从采制到出炉的过程,下阙以焚香入手记述以前的生活,并有故国之思。

这首词被认为是王沂孙的代表作,是张炎所编的花外集开编第一首,大概是因其对旧时清贵生活和故国的追思引起宋末文人的共鸣。 法曲献仙音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倒压波痕清浅。

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 记唤酒寻芳处,盈盈褪妆晚。

已消黯,况凄凉近来离思, 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 荏苒一枝春,恨东风人似天远。

纵有残花,洒征衣、铅泪都满。 但殷勤折取,自遗一襟幽怨。

眉妩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 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

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奁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

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 故山夜水,试待他窥户端正。 看云外山河,还老尽、桂花影。

长亭怨慢 泛孤艇东皋过遍,尚记当日,绿阴门掩。 屐齿莓苔,酒痕罗袖事何限? 欲寻前迹,空惆怅成秋苑。

自约赏花人,别后总风流云散。 水远,怎知流水外,却是乱山尤远。

天涯梦短,想忘了绮疏雕槛。 望不尽冉冉斜阳,抚乔木年华将晚。

但数点红英,犹识西园凄婉。 天香(龙涎香) 孤峤蟠烟,层涛蜕月,骊宫夜采铅水。

讯远槎风,梦深薇露,化作断魂心字。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

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 几回殢娇半醉。

翦春灯、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飞雪,小窗深闭。

荀令如今顿老,总忘却、樽前旧风味。谩余熏,空篝素被。

花犯(苔梅) 古婵娟,苍鬟素靥,盈盈瞰流水。断魂十里。

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故山岁晚谁堪寄。

琅玕聊自倚。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

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

罗浮梦、半蟾挂晓,么凤冷、山中人乍起。又唤取、玉奴归去,余香空翠被。

露华(碧桃) 绀葩乍坼。笑烂漫娇红,不是春色。

换了素妆,重把青螺轻拂。旧歌共渡烟江,却占玉奴标格。

风霜峭、瑶台种时,付与仙骨。 闲门昼掩凄恻。

似淡月梨花,重化清魄。尚带唾痕香凝,怎忍攀摘。

嫩绿渐满溪阴,蔌蔌粉云飞出。芳艳冷、刘郎未应认得。

露华 晚寒伫立,记铅轻黛浅,初认冰。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